衆神走下神壇,港台電視劇導演們的北上困境

以往崇拜港臺神話,多是基於90年代內地電視劇市場的相對貧乏。如今,電視劇井噴到氾濫的年代,大眾的審美在提升,見山不再是山,經典永在回憶裡,而難以在當下獲得。當兩岸三地的人才資源已經融合,正在經歷粗放型製作的電視劇市場,何時才能迎來精品化的高光時刻呢?

作者|林蔚

近日,江蘇衛視上檔了一部新古裝劇《香蜜沉沉燼如霜》。開播收視不俗,0.995%的成績列位省級衛視黃金劇場第一,順利起航。

眾神走下神壇,港臺電視劇導演們的北上困境

小鮮定睛多瞅了兩眼榜單發現,各家衛視主推的電視劇當中,港臺導演執導的作品收視表現不俗。收視前五中,港臺導演佔了三個席位。《香蜜沉沉燼如霜》(香港地區導演朱銳斌)、《甜蜜暴擊》(臺灣地區導演柯翰辰)、《愛情進化論》(臺灣地區導演安竹間)。另外,《蜀山戰紀2》、《夏日心跳》、《美味奇緣》均出自香港地區導演黃偉傑、臺灣地區導演於中中、柯政銘之手。涉足網劇的港臺電視人更是數不勝數。

當前的電視劇環境,似乎對港臺系的電視劇導演有較深的刻板印象。香港地區導演擅長古裝、玄幻,臺灣地區導演則在偶像、言情領域深耕。

以下的這兩個表格,是小鮮總結的部分2018年港臺導演拍攝的內地劇。放眼看過去,幾乎印證了香港地區導演拍古裝、奇幻,臺灣導演拍時裝偶像劇的定律。

眾神走下神壇,港臺電視劇導演們的北上困境

眾神走下神壇,港臺電視劇導演們的北上困境

眾神走下神壇,港臺電視劇導演們的北上困境

這其中也是有些許改變的。比如在豆瓣上評分不低的時裝網劇《東方華爾街》(7.7分)、《為了你我願意熱愛整個世界》(7.3分),均有香港導演參與執導,甚至是香港團隊打造。

在小鮮看來,港臺導演的北上之路,已經走了近三十年。從90年代通過合拍模式深入內地,經歷21世紀最初十年,港人在內地的不斷深挖耕耘,再到如今電視井噴的年代,港臺導演們陷入創作模式化的困局。

港臺導演們的北上史,也是內地電視劇發展史的一個剖面。如今,港臺導演們困局的形成,與2009年的一部劇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

困局:2009年後,臺灣偶像劇導演湧入內地

“玄幻、古裝=香港導演”,“偶像時裝=臺灣導演”

2009年,一部《一起來看流星雨》的超高收視率和人氣,不僅開啟了內地校園偶像劇之路,也使得臺灣地區偶像劇導演進入內地大眾視野。拍攝此片的四位聯合導演中,有三位來自臺灣地區。他們分別是沈怡、丁仰國和柯翰辰。曾與瓊瑤合作的沈怡、丁仰國,2009年之後在內地拍攝了大量時裝言情劇,比如《夏家三千金》、《我家有喜》等劇,同時兩人還合作了畫風清奇的《不一樣的美男子》系列。

柯翰辰則遊走於臺灣地區和內地偶像劇之間,交叉創作。比如今年,他既有在內地上線的《甜蜜暴擊》,還有完全臺灣製作的電影《鬥魚》。

眾神走下神壇,港臺電視劇導演們的北上困境

2010年之後,一批一批的臺灣地區偶像劇導演慢慢轉移陣地,來到內地。他們之前在臺灣偶像劇製作上的優異表現,是內地資方樂意將導演之責交於他們之手的重要原因。

比如因2008年《命中註定我愛你》的大熱,陳銘章導演屬於較早一批進入內地市場的臺灣導演。從2010年的《杜拉拉昇職記》到2016年大熱的《遇見王瀝川》,陳銘章幾乎成了時裝愛情的代言人。

眾神走下神壇,港臺電視劇導演們的北上困境

(《遇見王瀝川》)

同樣大熱劇《王子變青蛙》的導演劉俊傑,直到2014年才進入內地市場。接連的兩部劇《杉杉來了》、《何以笙簫默》因其精良製作、細膩情感表達,贏得了不俗的口碑。

時間倒回2011年,彼時國內電視劇市場出現了三部古裝劇,《甄嬛傳》、《步步驚心》以及《宮》。小鮮知道這三部劇並無可比性,可從某一層面上講,這三部片子和香港導演有著相當大的關聯。

《甄嬛傳》的B組導演高翊浚,正是今年水逆不斷的《巴清傳》的導演。《步步驚心》的導演李國立,身邊圍繞了不少北上的香港導演,比如林玉芬、吳錦源、高林豹等。於正《宮》的導演是香港女導演李慧珠,她的內地導演履歷表和於正的古裝作品幾乎可以畫上等號。

眾神走下神壇,港臺電視劇導演們的北上困境

眾神走下神壇,港臺電視劇導演們的北上困境

眾神走下神壇,港臺電視劇導演們的北上困境

對於這種似乎類型綁定的狀況,當中必定有不少現實的無奈。近十年來,是國產電視劇井噴的十年,不僅要滿足衛視需求量,網劇的井噴使得資方更傾向於將資源投入到已有成功案例的導演身上。

因《花千骨》的成功,林玉芬導演又連續拍攝了同為玄幻IP題材的《無心法師》、《青丘狐列傳》、《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以及《醉玲瓏》等。這些作品,有的成功,有的水花一般。林玉芬導演自然瞭解資方選擇她來執導的原因。從製作週期緊張且經費有限的TVB磨練出走的林玉芬,總能最大限度的在不破壞品質的基礎上,為資方節省成本。

眾神走下神壇,港臺電視劇導演們的北上困境

這是香港地區導演的共通優勢,因此內地大製作的古裝、玄幻題材幾乎被他們承包。

可分明在09年之前的十年時間裡,紛紛北上的香港地區導演有著更多元的類型創作,經典作品更是數不勝數。

多元:1997迴歸後至2000年代,

北上的香港團隊默默壯大

香港導演可不止會拍玄幻劇,時裝、武俠均有大拿

1998年,TVB 金牌監製、導演李國立自組公司,成立唐人影視。

他之前的TVB同僚們慢慢試水內地之作。那幾年,曾麗珍常與朱銳斌搭檔拍片,題材以偏情感的都市時裝劇為主,比如《上海之戀》、《情牽日月星》。曾麗珍涉足的題材範圍之廣,超出想象,例如反貪題材的《反貪風暴》,甚至還有2002年在央視八套創下收視奇蹟的家庭劇《摩登家庭》。

眾神走下神壇,港臺電視劇導演們的北上困境

(《摩登家庭》)

蔣家駿、何澍培、盧倫常等也是同期北上的重要香港導演群體。如今在豆瓣上8.7分的經典國劇《千秋家國夢》,出自何澍培、盧倫常之手。2000年左右特別流行的兩部時裝劇《真情告白》、《緣來一家人》又分別出自兩位導演。

眾神走下神壇,港臺電視劇導演們的北上困境

(《千秋家國夢》,幾乎囊括了兩岸三地重要演員)

而蔣家駿導演,幾乎是2000年代內地時裝劇的一把好手。《郎才女貌》、《醜女無敵》系列、《無懈可擊》系列等。他也試水過《少年康熙》、《神話》等古裝劇。

那個時期的香港導演們拍內地劇,常呈現出一股清新風。養眼的演員、精緻的服化道,時尚且尚算言之有物的劇情,為內地熒屏增色不少。

同時,不可否認地,香港導演十分之擅長拍古裝劇。

眾神走下神壇,港臺電視劇導演們的北上困境

(不查不知道,經典的《少年包青天1、2》出自香港導演胡明凱之手)

其中因製作武俠劇聞名的,則不得不提鞠覺亮和賴水清。他們的創作路徑從不限於地域,香港地區、臺灣地區、新加坡均有涉足。2000年後,他們的事業主要集中於內地。兩位幾乎承包了絕大部分內地對金庸、古龍小說的改編。

2003年,鞠覺亮作為聯合導演之一,執導了央視版的《射鵰英雄傳》和《天龍八部》。2011年,張涵予版的《水滸傳》也得到了不少好評。賴水清導演的經典之作,則是94馬景濤版和03蘇有朋版《倚天屠龍記》。豆瓣上分別7.8和8.0的評分是對作品經典程度的最大認可。

眾神走下神壇,港臺電視劇導演們的北上困境

兩位老資歷的導演,在2010年之後,創作畫風有些走偏。經典作品的改編之路,走的並不順遂。2013、2014年,賴水清導演的《天龍八部》、《鹿鼎記》並未獲得良好口碑。鞠覺亮導演則從厚重偏歷史題材中出走,試水拍攝了《幻城》、《孤芳不自賞》等玄幻、IP片,效果不佳。

最後,唐人與仙俠奇幻劇,自然是不得不提的。2005年,《仙劍奇俠傳》的推出,可以說為內地電視劇貢獻了一個重要類別玄幻。而《仙劍奇俠傳》這個系列為市場貢獻了太多當紅的演員,也使得唐人一時風頭無兩。

眾神走下神壇,港臺電視劇導演們的北上困境

這小十年的時間,是香港電視人融入內地市場,在內地開花結果的重要時期。相對的,這十年也恰巧是港臺電視劇創作逐漸萎縮的時期。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90年代港臺劇在內地的輝煌,只能鐫刻在書本和回憶裡。而這段歷史中也包括了最初港臺電視人在內地的起步歷程。

起步:80年代末至90年代,以合拍/協拍模式為主

北上的港臺電視人們,有著長長的生命線

略晚於香港地區電影人在70年代末至80年代,便在內地開啟了合拍片模式。整整十年之後,港臺地區電視劇團隊才開始在內地取景拍攝,以合拍/協拍的模式與內地的電影製片廠合作。

1980年代末,兩岸關係寬鬆。瓊瑤赴大陸探親,與湖南電視臺達成合作,便有了在內地取景的電視劇《婉君》。隨後整個九十年代,瓊瑤劇多在內地拍攝。“還珠”系列的經典程度自不必多講。

眾神走下神壇,港臺電視劇導演們的北上困境

1993年,一部北影廠與臺灣地區合拍、港臺導演共同執導、香港演員主演的《戲說乾隆》,拿了當年電視金鷹獎的優秀合拍片獎。此後,類似的三地合拍片數不勝數,比如《新白娘子傳奇》,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又例如《雪山飛狐》。當時臺灣四大製作人周令剛、楊佩佩、瓊瑤、周遊因合拍而與內地結下了緣分。

此類電視劇,你很難依據簡單的出品方所屬,而為之打上一個專屬標籤。從感情上來講,簡單地將之歸入某一地區的電視劇範疇是不易的。內地的大好風光、優惠便利的拍攝政策,臺灣地區的製作團隊以及香港地區的主創陣容,缺一不可。

眾神走下神壇,港臺電視劇導演們的北上困境

(《戲說乾隆》)

眾神走下神壇,港臺電視劇導演們的北上困境

(《雪山飛狐》)

不然,難以促成作品的經典性。

1996年前後,有了第一批全內地資本,港臺導演北上拍攝的作品。紮根內地、首嘗螃蟹的人,自然均是業內大拿。比如大導演李翰祥,1996年拍攝了歷史片《火燒阿房宮》,遺憾猝逝於內地片場,未了部分由夏祖輝導演完成。

眾神走下神壇,港臺電視劇導演們的北上困境

(《火燒阿房宮》)

從TVB而來的李國立導演,於1997年在中國電影集團任職製作總監,製作了經典的內地愛情劇《京港愛情線》;臺灣地區的孫樹培導演在執導《還珠格格1、2》的同期,開始深入內地,成為《康熙微服私訪記1》的聯合導演之一。

這些作品,幾乎包圓了80、90後的童年記憶。經典程度,無法逾越。

非全面地回顧港臺電視劇導演的北上之路,看似是一個“眾神”走下神壇的過程。其實是整個華語電視劇市場重心轉移的歷程。

以往崇拜港臺神話,多是基於90年代內地電視劇市場的相對貧乏。如今,電視劇井噴到氾濫的年代,大眾的審美在提升,見山不再是山,經典永在回憶裡,而難以在當下獲得。當兩岸三地的人才資源已經融合,正在經歷粗放型製作的電視劇市場,何時才能迎來精品化的高光時刻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