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徑中的田賽和徑賽,到底誰更難?

先解釋下田徑:除了田賽

徑賽,田徑還包含全能比賽。

維基百科關於田徑的解釋:

以高度和距離長度計算成績的跳躍、投擲項目叫“田賽”,以時間計算成績的競走和跑的項目叫“徑賽”。田徑比賽由田賽、徑賽、公路路跑、競走和越野賽跑組成,此外還包括部分田賽和徑賽項目組成的“十項全能”。

簡單來說——

田賽是以高度和距離長度計算成績的跳躍、投擲項目;

徑賽是以時間計算成績的競走和跑的項目;

全能比賽則由部分田賽和徑賽項目組成的比賽。

而我們電視中常常見到的田徑比賽,除了田賽,徑賽,全能比賽,部分還包括公路路跑(例如馬拉松),競走和越野賽跑組成。

如果光提田賽和徑賽,除了以高度和長度計算、以時間計算的區別外。其實還有一個更簡單粗暴的區分辦法:按照傳統體育場的區域來劃分,在體育場外圍的跑道上舉行的比賽就被稱為徑賽,而在跑道內舉行的比賽則被稱為田賽↓↓

田徑中的田賽和徑賽,到底誰更難?

基本上整個體育屆對田賽和徑賽的難易,分成兩派——

「田賽需要技術比較多」:認為田賽最大的難度瓶頸非絕對力量的大小,而是對技巧技術的掌控

「徑賽需要更長久的練習」:認為徑賽最大的難度除了打磨一些小的動作細節和戰術技巧外,需要最大限度的通過訓練發揮人體的最大潛能

兩派都有道理,也很難說到底是提升技術更難還是發揮人體最大潛能更難。我們舉幾個項目為例,相信就會有各自的判斷,田賽和徑賽到底誰更難——

跳高

跳高(田賽)是非常講究技術動作的,技術動作演變從跨越式、滾式、俯臥式到如今最常見的背越式。跳高的破紀錄高潮也都伴隨著新的技術動作的普及,所以技術動作的科學改變才是跳高紀錄的主要因素。本質上,跳高運動發展的最直觀體現,

選手起跳越杆的重心離杆越來越近

1895年,美國的斯韋尼起跳後在杆上急速轉體,起跳腿和擺動腿做剪絞動作,稱為剪式,跳出了1.97米世界紀錄並保持17年之久;

1912年還是美國的選手,大學生霍拉茵(美國)首創滾式跳高突破了2米大關,這一姿勢也獨領風騷近20年;

到了1968年墨西哥奧運上,福斯貝里用一種前所未見的背越式跳過2.24米高度;

1970年,我國的倪志欽以俯臥式(肚皮朝下,騎跨橫杆)跳過2.29米;

而後1980年德國的韋西克用背越式跳出了2米36——也基本從這時候開始,背越式被認為比俯臥式更科學,逐漸跳高場就少有其它動作姿勢了;

到了1993年7月27日,古巴的哈維爾·索托馬約爾跳出2.45米的世界紀錄,並且直至今日都無人打破——過去25年了

田徑中的田賽和徑賽,到底誰更難?

目前似乎很難有比背越式更“先進”的技術動作突破,也尚未有骨骼清奇天賦異稟的高人出現能挑戰2米45的高度。

田徑中的田賽和徑賽,到底誰更難?

圖 / 維基百科

不過在1996年亞特蘭大殘奧會上,中國的侯濱以一個京劇武生的折體飛越動作,創造了1.92米的殘奧會世界紀錄,也算是一片背越式裡少見的“亮點”了。

田徑中的田賽和徑賽,到底誰更難?

從破紀錄的角度來說,跳高顯然是田徑場難度最大的項目之一。

這裡看好穆塔茲·伊薩·巴希姆(Mutaz Essa BARSHIM),91年的小將,跳出的最好成績是2米43,興許有生之年能看到破紀錄的那天。

田徑中的田賽和徑賽,到底誰更難?

跳遠

1864年有紀錄的跳遠最好成績是5.48米,到了1901年彼得奧康納的7.61米被作為第一個世界紀錄;

1931年日本人南部忠平第一次採用了挺身式跳遠技術,創造了7.98米的世界紀錄;

1935年年,美國選手歐文斯憑藉出眾的助跑速度和強有力的起跳,以簡單的蹲踞式跳出了8.13米的世界記錄,此後這一記錄保持了25年之久;

1968年墨西哥奧運會美國人鮑勃·比蒙走步式跳出了8.90米,比賽地墨西哥屬於高原,有人分析這裡空氣更稀薄,對跳遠選手是特別有利的條件。這一跳後來也被稱為“進入21世紀的一跳”;

田徑中的田賽和徑賽,到底誰更難?

“21世紀的一跳”

而後70年代還出現過前空翻跳遠,但因危險性太大被國際田聯禁用了;

現在男子跳遠的世界紀錄是邁克·鮑威爾在1991年8月30日東京所創下的8.95米(當時為順風0.3米)——過去近27年了

下圖a和c分別是挺身式(hang style)走步式(hitch kick)的跳遠動作分析↓↓

田徑中的田賽和徑賽,到底誰更難?

跳遠一般分為助跑、起跳、騰空、落地四個階段,每個步驟皆有不同的技術動作。起動方法也有靜止狀態起動、行進中起動兩種——並沒有說哪種就更先進一些,更多是依選手的習慣特點來。邁克·鮑威爾用的是行進中起動的方式。

最近幾十年比較確定的是,走步式被認為有最先進的騰空技術,既減少助跑時水平速度的損失,起跳中擺動腿的幅度也較大,還能保持空中平衡獲得有效的落地姿勢。

田徑中的田賽和徑賽,到底誰更難?

近5年跳遠的最好成績是去年的8米65,其它4年則都沒人跳過8米6的長度,相比世界紀錄差距很大。跳遠在國際田聯的紀錄也只有18個,說它是最難的田賽之一沒有什麼問題。

田徑中的田賽和徑賽,到底誰更難?

標槍

很多人會把標槍、鉛球、鐵餅之類的田賽當做一類——一定要大力才能出奇跡,但光有大力是不夠的。

標槍因為項目規則有變動(1986年更改規則,標槍頭部變重,重心向前移動4釐米;1991年後期,禁止在標槍中加入鋸齒狀的尾巴,之前一年的紀錄也被消除),並且由於國際田聯對於標槍的限制,標槍技術也只侷限在助跑階段以及出手階段,所以項目的難度很難像跳高和跳遠那樣直接對比。

田徑中的田賽和徑賽,到底誰更難?

2017年標槍最好成績,約翰內斯·費特爾的94米44

舉例了田賽的三項,下面說說徑賽——

徑賽和游泳項目被認為是體育運動中的基礎大項,因為這兩個的成績最能客觀直接的反映人體生理極限。但也因而伴隨著大量興奮劑的使用——吃了興奮劑,未必能掌握田賽需要的技術動作和現場發揮,而對徑賽而言興奮劑帶來的提升是很明顯的。

所以徑賽(當然田賽其實也是)一直是興奮劑的重災區,並且徑賽不像田賽一樣每隔幾十年出現大的動作技術更新,基本都是一些小動作細節的打磨上。

百米

很難準確說百米有多“難”,如果論破紀錄的話,那就相當難了。

世界紀錄變更表↓↓

田徑中的田賽和徑賽,到底誰更難?

以1943 - 1976年為例,這是“世界紀錄”的第二個爬升期——因為這段時間興奮劑開始被大量使用,50到80年代的紀錄頻破也被認為興奮劑的“功勞”,而非人類忽然開了竅掌握了百米的獨家秘訣。

而85-00年的這段紀錄,也有著不少灰色背景。

田徑中的田賽和徑賽,到底誰更難?

從技術而言,百米的關鍵在於何時(多少秒)何處(多少米)達到最大速度,並且堅持多久

1988年漢城奧運會,劉易斯用43.6步完成比賽,平均每秒4.4步,每步步長229cm;

20年後的北京奧運會,博爾特只用了41.6步,每步步長達到244cm;

田徑中的田賽和徑賽,到底誰更難?

隨著博爾特的退役,百米的“難”更在於,在保持“乾淨”(無禁藥)的前提下,出現一個奇才。

對蘇炳添、桐生祥秀而言,最大的難點在於屢次跑進10秒大關,甚至衝擊9秒95;對下一個“博爾特”而言,則是打破9秒58甚至衝擊9秒5大關。

這和田賽的難度是很難直接對比的。

110米欄

和百米不太一樣,110米欄有更多的技術成分。

這裡要吹一波劉翔——怎麼吹都不為過——一次平紀錄、一次破紀錄,不僅僅是華人之光,也是黃種人之光↓↓

田徑中的田賽和徑賽,到底誰更難?

劉翔幾乎是完美的將力量、速度、技術發揮到極致的110米欄選手。雅典之前原紀錄已停滯11年未刷新。

孫海平的原話:

“劉翔在欄前起跨的距離並不是很長,根據我們的測算,這個距離比多數國際上的高水平運動員都要短,但是他軀幹與擺動腿之間的角度非常小,以前的約翰遜是28°,特拉梅爾是29°,劉翔的角度比他們都要低,這樣在向前的力度和速度上,劉翔就比較有優勢。”

田徑中的田賽和徑賽,到底誰更難?

跨欄的四要性(直線性、連續性、節奏性、協調性

)幾乎是徑賽中最考驗技術。

於難度而言,110米欄在速度和技巧之外,需要在比賽中能完美把控自己的節奏。它的技巧分成若干部分,這與百米的區別是很大的——普通人都能順利跑完百米,稍加訓練都可以實現成績提升,但110米欄訓練難度要大很多;而寄望破紀錄的頂尖選手而言,百米實現0.01秒的突破都非常困難,110米欄則更仰仗對技術的磨鍊掌握。

其它中短跑項目(200/400/800米…)、徑賽技巧項目(400米欄/障礙跑…等)與百米和110米欄的難度原則都比較接近。再說說更長距離的徑賽項目——

5000米/10000米/馬拉松

首先有個概念,5000米/10000米不等於五公里/十公里——雖然它們的距離是一樣的。

5000/10000米以米為單位,指的是在標準田徑賽道上進行的徑賽長跑,距離依內圈最短距離,嚴格確定為10000米;十公里指的是室外路跑,以公里為單位,伴隨著折返轉彎和上下坡度,相對標準跑道路況更復雜,誤差也更大。

目前5000/10000米的世界紀錄都屬於貝克勒(12分37秒35和26分17秒53),分別於2004、2005年創造。

田徑中的田賽和徑賽,到底誰更難?

有史以來的5000米世界紀錄變革↓↓

田徑中的田賽和徑賽,到底誰更難?

於難度而言,5000/10000米、甚至馬拉松,幾十年來本質上它們的技戰術更新不大。在具備完成該距離的前提下,其它難度則皆來自對自己實力的發揮

有人認為諸如“馬拉松跑進2小時大關”的難度可與百米跑進9秒5相提並論,但馬拉松之類的路跑因為距離更長,加上賽道無法保證全程難度一致,很難與田徑場上的長距離徑賽直接對比。

而田徑場上的長距離徑賽,也很少再有當年雅典奧運會邢慧娜被當作“被套圈選手”忽略,結果成就她奪冠的事件。

田徑中的田賽和徑賽,到底誰更難?

引用斯蒂芬·傑伊·古爾德(Stephen Jay Gould)的一句話,“一個比賽的開放程度越高,在該賽事上打破記錄或者製造出非凡成績的難度越大。” 越長距離的徑賽相比百米之類的短距離和田賽而言,其開放程度實際上仍未達到後者的普及度——長距離徑賽/路跑賽事最出成績的選手皆來自非洲,近20年來雖然湧現很多職業田徑選手,但總體仍偏落後。

另外不管田賽還是徑賽,相比游泳而言破紀錄的難度似乎都更大,很多紀錄都已有數十年未變更過。甚至很多成績相比過去是在不斷下降的——比如田賽的鉛球。從(破紀錄)這點的“極端難度”而言,田賽的運動員相比徑賽要更接近人類運動的“極限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