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中國人買車很少關注發動機、變速箱、底盤等大件,卻很關注可有可無的電子配置?

我愛我家148511220


這話就有失偏頗了!

實際上,中國人買車不僅僅關注表面的一些配置、外觀、內飾等,也同樣關注發動機、變速箱、底盤!

國人買車,首先考慮的是耐用、省油、省心,其次考慮的是外觀、內飾、配置、功能。

早期,國產車型沒有發動機,只能選擇技術老舊的三菱發動機,可是,三菱發動機雖然技術很老,但是卻很耐用,於是,很多國產車就把這個當作賣點,“車雖然是國產,但是發動機卻是日本三菱的”,這是多少國產車銷售代表常說的話啊,而很多人也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買車的。

早期的長城皮卡,當時長城並沒有自己的發動機,使用的是三菱的,很多人就是奔著這個三菱發動機去的。

國內最火的城市SUV HF h6,早期使用的也是三菱的發動機,後期採用的是基於豐田1NZ-FE發動機逆向研發的GW4G15系列,甚至現在還有些銷售代表和客戶說是“日本技術”。

在國內賣的最火的的神車五菱宏光,有多少人因為這臺車的發動機是通用的P-TEC1.2L和1.5L發動機才購買的?行業內的人都知道,五菱的車不愁賣,無論是五菱系列還是新出的寶駿系列,有多少買車的在各個品牌間轉來轉去,最終選擇的是寶駿?只是因為寶駿採用的也是通用的發動機。

國人對變速箱方面也是比較重視的,一臺6AT的愛信變速箱雖然價格高,卻永遠不愁賣,國產的雙離合雖然遍地開花,但是質量參差不齊,體驗和穩定性還是差強人意。

從國內汽車導購口徑方面來看,或者通俗的說賣點方面,國產車什麼是賣點?發動機雖然現在很多已經能夠自主生產了,但是技術參數和耐久度、可靠性等方面還需要不斷測試、完善,自然不是賣點,故障頻出的雙離合自然也不是賣點,說實話,也只有配置方面是賣點,中控大屏、360度影像這些電子配置豐富、價格實惠、空間大、內飾和外觀鍍鉻條多。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是賣點!廠家宣傳的賣點,媒體自然也就突出宣傳這個方面,這就造成了老百姓買車不關注三大件的假象!

客觀來說,國產車一直在進步,發動機從無到有、變速箱從無到有,請給國產車一些耐心!


眾口說車


這類問題總是想誘導說中國人多麼的不懂車、無知。其實我想說消費者是很聰明的,別看沒幾個比汽車業內的專家懂車,但大多數人清楚自己的需求,而且更加現實。

現在的汽車已經不是二十幾年前國產車和進口、合資車差距那麼大了,雖然那會兒的人也在意一些配置方面的問題,比如是不是電動門窗,有沒有CD音響來衡量車子是不是高配。但更主要的是車子的工藝質量的巨大差異就反應在發動機、變速箱、底盤以及車身的鈑金工藝和抗扭強度上。

現在國產汽車和進口車雖然仍然在這些方面有一定的差距,但從體驗感來說已經不像過去差異那麼巨大了,甚至非常接近,現在找一輛國產十萬塊錢的汽車,你會看到汽車無論工藝、質量、質感到發動機、變速箱的性能,底盤的回饋都已經和過去不可同日而語了。雖然和進口車還有些許差距,但從一般人的日常使用來說都是完全可以勝任的。

如果一定要通過操控、性能感覺出差異,那我也只能說在中國的道路上真的都差不多,城市擁堵嚴重,高速限速120,中國的汽車文化就那樣,有幾個把自己的車弄到賽道場地上去虐車的?越野吧雖然中國幅員遼闊,但如今道路橋樑的鋪設也算是四通八達,誰也不會再拿開著十萬以內的國產轎車去趟西藏再沾沾自喜了,買SUV的也沒幾個天天不走鋪裝路的。

配置往往是在明面上可以一目瞭然的東西,而且買了可能就會天天用到,比如什麼倒車影像、前後雷達、大屏幕觸控面板,全景天窗之類的,而且這些不少配置都是和主動安全性、舒適性息息相關的,關注這個一點錯都沒有。

而且國產車的廠商是最不吝惜把高配置給消費者的,因為這些電子的玩意兒一旦量產成本就極其便宜,95年一個奔騰的CPU能賣一萬元,現在除了翻過在跪在上面一點價值沒有,一個液壓頂杆裝廚房櫃門上30塊錢,裝進口車後備箱賣幾千。買一低配的GL8沒扶手箱儲物盒,商家告訴你加幾萬換高配。眾泰T700告訴你自吸車門、感應後背門等等高配統統給你車子也不過十萬出頭而已。打臉的就是那些合資、進口的不厚道。

所以,別拿老百姓當傻子,這麼不地道,再強調自己發動機、底盤、變速箱好老百姓就一定買賬嗎?我看未必,群眾的眼鏡是雪亮的。而且別忘了,雖然解除十年汽車報廢,但嚴苛的排放法規讓中國的汽車差不多成為快消品了,十幾年後能看出的品質差異在中國也只有那些很小眾的老爺車的收藏者們津津樂道了。


感觸汽車影像特效


原因有二。

1. 中國的汽車文化是經由官車文化孕育而生的,官車文化對於咱們的汽車購買選擇造成了很深刻的影響。無論是以前的奧迪100和桑塔納,還是現在的奧迪A6和帕薩特,性能絕不是這些個車的特點。對於領導來說,發動機?只要夠穩就行;變速箱?只要夠穩就行;底盤?只要夠穩就行。實際上對於這些大件都沒有特別的需求,但例如老闆鍵,還有後排的電子分區空調,電動座椅,都是領導們選擇官車所必備的一些配置,為的無非就是後排的乘坐享受,還有就是能在常年的後排生活過程中,可以有一個能把玩的東西,奧迪A6高配的後排分區空調控制就很“好玩”。

2. 其次,雖說現在中國的農村也是用車大戶,但是左右中國汽車市場命脈的還是城市的汽車用戶。總體而言,咱們國家的人還是更傾向於從農村去向城市,而不是從城市去向農村。這就註定了天朝人的用車環境是不錯的,對於底盤這樣的offroad配置需求註定比動不動就要穿個山越個嶺的歐洲人要少了許多。至於變速箱和引擎,天朝的限速最高也只有120碼,車輛都可以輕鬆達到;同時也南方少下雪,不需要車輛具有很大扭矩,大馬力大扭矩引擎並不實用。另外德國人注重道路通過效率,有時候大媽開MPV都是彈射著過去的;天朝則是追求“慢、看、穩”自然不重視三大件。

這些現象其實沒什麼對錯,並不是說外國的月亮比較圓,中國擁有符合自己國情的選車用車習慣也很正常。只是現在,隨著汽車知識的普及,人們對於汽車更加了解,孰不見,越來越多的人在討論DSG、CVT、AT;越來越多的人會關注懸架;越來越多的人注重汽車的動力、操控以及可靠性。


autocarweekly


相較於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國人買車時更在意看得見摸得著的配置。比如說天窗,鋁合金輪轂,日間行車燈,倒車雷達,中控大屏,皮質座椅等等。

其實這也是由國情決定的。我們國家的汽車發展時間遠遠不如國外,尤其是歐美國家,所以民眾對汽車的認知平均水平遠遠不如人家的高。加上國內車企在宣傳自家產品的時候更多的時候是在宣傳配置,所以民眾買車也就更注重配置。

更多人買車的時候,其實要求很簡單,外觀夠漂亮,動力夠強(什麼發動機無所謂,只要開車時動力夠足就ok了),空間夠大,配置夠豐富,價格夠美麗。這就足夠了。但是,一輛車中成本最高的發動機,變速箱和底盤卻很少有人在意。不過,你要說國人都是這樣的,我也不贊成。相信你也會看到有不少迷信合資荷包不足的情況下,寧願買個合資的丐中丐,也不願買自主的中高配車型。

所以,要想國人對於汽車的認知有所提高,還需要各大自主車企的積極宣傳教育,可是有幾家願意這麼做呢?


啟名星


這個問題想表達的,無非就是中國人不懂車,都是買車的時候只知道看車是不是夠大,配置是不是夠豐富,至於發動機、變速箱以及地盤他們一概不懂。然後題主就可以站在樓頂,以一副藐視蒼生的神態哀嘆:唉,中國人是真不懂車啊!我懂這麼多好寂寞啊!

有意思嗎?我覺得挺沒意思的。中國消費者的消費習慣,是基於中國汽車市場這個大環境而來的。所謂的發動機、變速箱、地盤等不是一般消費者不關注,而是目前還沒到國內消費者需要考慮的時期。

目前中國消費者買車,最大的問題是解決“從無到有”。大多數家庭的購車預算也就是10萬左右。自主品牌暫且不論,要是合資品牌,扣除品牌溢價之後,再講什麼發動機、變速箱、地盤根本就是自欺欺人。

說的直白一點,這個價位的車型裡,比來比去,到最後就會變成”比爛“,”比誰更沒有下限“。我沒有ESP,他們也沒有啊;我沒有防撞鋼樑,他們不也沒有;我用的是1.0T三缸機,人家的1.5L也是老掉牙啊;我的雙離合有頓挫,但是比他家的4AT還是要好點吧……

所以,不是中國消費者不關心發動機、變速箱等大件,而是目前大多數的消費者還考慮不到這個層面。既然都沒什麼好貨,那乾脆是配置水平更直觀、一目瞭然。再說了,關注配置水平就比較LOW嗎?


車無定論


這大概是一則很長很長的故事了,我們先從哪裡說起?

嗯,還是先從

起因

國外的同志們真的很難能幹,人家有自己的工具室,他們可以自己刷牆,自己修桌椅板凳,甚至可以自己改裝汽車。

不要問我為什麼他們會幹這些,你以為他們無師自通?還不是學來的!但我國的民眾們可沒有那麼博學了,就連體育課都會被數學老師霸佔的地方,您還指望學校能教你怎麼配油漆?

所以人家老外去買車,還能跟銷售侃幾句專業知識。我們呢,多半的人去買車,一看樣子二看空間三看價格,完了

AT是什麼鬼?我只知道IT,ET。

懸掛是個什麼東西,麥弗遜又是誰?我只認識NBA的艾弗森和傑弗森啊。

進氣格柵、鍍鉻、氙氣,能熟練打出這幾個詞兒的人,還算已經對車比較瞭解了。

所以我們常說的汽車三大件,一件都不認識,你讓我們咋關心和關注?

造勢

我國沒有汽車文化,一切都來外來戶,就跟以前我們隨口叫的“洋火”是一個理,幸好汽車沒有像巴士(bus)一樣被直譯過來,否則洋味兒更濃了。

當這個新生事物來到我國,營銷的策略就牢牢掌握在別人的手中了。他們發現國人不懂車啊,三大件幾乎什麼都不用變,拉個皮兒換個殼就可以變成另一輛新車進行銷售了,多好啊。再加上我國國人窮,購買力主要還是廉價的代步車型,完全犯不著去介紹汽車的加速度,底盤的過濾箱,變速箱的平穩性這些概念。

可能有人會產生疑問,國人有這麼傻,這麼好騙麼?講個親身經歷:

小時候有個躲避計生委抓的親戚在我家藏了好幾個月,身為獨身子女的我一直特別看不慣這個親戚,處處給她難看,甚至動過舉報的念頭。因為那時候在我心中,計劃生育是神聖而偉大的,是光榮的!但年過30我才發現,計劃生育這件事情有多麼的反人類。現在好了,又開始提倡二胎了,我就擔心再過些年勞動力不足了,計生委會不會抓了我老婆強行去生二胎……

舉這個例子是為了告訴各位,有些事情還真是這樣,當青蛙坐在井底,它的世界就只有井口那麼大

爆發

不能讓別人牽著鼻子走!兩彈一星我們都造出來了,還造不出來汽車?

然而汽車這個傢伙造出來容易,想高級可就難了。許許多多重要的零件不是往上一湊就行了的,還需要調校。沒有沉澱,沒有數據,沒有經驗,調校談何容易?

於是,大量的國產車上線了以後,只能把一些最刺激眼球的東西拿出來宣傳。汽車行業有句俗話叫“技術不夠配置來湊”,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納智捷,8萬塊錢的車,抬頭顯高科技吧,全景影像牛逼吧。

再加上這些東西看得見摸得著,比三大件的宣傳更容易更有用,於是就造成了如今買車的基本情況:

你這車有沒有倒車影像,沒有那就太低級了!

你這車空間太小了,隔壁4S店那輛後面妥妥擠5個人,價格還比你這便宜!

您說這能怪誰呢?


厲精球治


我國的汽車行業發展起步較晚,因為我們沒有經歷完整的汽車發展進程,所以消費者對於汽車的瞭解程度也沒有那麼深,發動機、變速箱、底盤等等這些東西對於一個普通消費者來說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部件。再加上現在每一款汽車都有好多種配置,有的甚至同一種配置還要區分高低功率版本,這樣的情況足以讓這些普通消費者們頭大了。

而相比於發動機那些,電子配置來的要更直觀一些。比如車內有中控大屏幕就肯定要比沒有強,電子手剎肯定要比機械的強,自動空調肯定要比手動強(雖然現在大部分人還都不太會使用空調的自動功能)。

在國產品牌剛剛起步的時候,發動機那些部件自然不如進口,而電子配件更是比不上,所以大多數人會把看得見摸得著的電子設備當做一輛車是否豪華的標準。而近些年來,國產車的發動機技術水平依然沒有一個大的進步,但是隨著屏幕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的成熟,電子設備變得越來越廉價,所以越來越多的車用眾多的電子設備來俘獲人心。同樣消費者的思維慣性還停留在以前的模式中,所以面對種類繁多的電子設備,還是會多看幾眼。

這兩年裡,國產高端品牌如雨後春筍,而且消費者的消費理念月變得越來越理性,多一個大屏幕而選擇一輛車的這種情況會變得越來越少。安全性能、動力性、操控性永遠都要比那些華而不實的表象來的更重要


車威


帶有國別式的結論往往需要謹慎。

首先,我們購車時是不是真的很關注電子配置呢?

2015年,新浪做的一項調查可作為參考。

他們特別還針對火熱的城市SUV做了調查:

從這兩個數據統計上我們可以初步得出:安全性/安全配置是首要的關注點,三大件(發動機、變速箱、底盤)對應的車輛性能/操控被擠到第三,但不能說毫不在意。

首先我們還是要明確下,由於電子配置分類有很多,像倒車雷達、雨量感應雨刷、自動巡航、ACC、ESP、AEB、光感車燈、電話免提、自動空調、智能鑰匙、HID燈和天窗後窗除霧線等都屬於電子配置。

如果題主指的是有關安全一類的電子配置,比如倒車雷達、自動巡航、ACC、ESP,很顯然他們的關注度很高。但要討論這類電子配置的必要性,我覺得這個提問就不成立了,因為毫無疑問,與安全有關的電子配置都很有必要,這類論證有很多,就不多講了。

所以我想題主可能指的是諸如光感車燈、電話免提、自動空調、多媒體系統等。這類設備與安全不直接相關,多是以服務為目的。

但真的只是中國用戶關注這類電子配置嗎?

J.D.Power剛剛發佈了他們最新的質量可靠性調查報告。調查範圍涉及以下8類,基本囊括了汽車上的所有重點區域:

1. 發動機/變速系統;

2. 車身外觀;

3. 駕車經歷;

4. 配置/操控/儀表板;

5. 音響系統/內置語音識別系統/內置免提通訊設備/導航系統

6. 座椅

7. 空調系統

8. 車身內裝

(ps. 8類共177個問題症狀)

其中有一項比較有意思,梳理過來就是:他們發現中美用戶在汽車使用過程中的關注點不同;但抱怨點都很“膚淺”,以內外飾和電子設備為主,三大件的抱怨反而不那麼嚴重。

從一般人性的角度看,如果一件事毫無意義,我們是不會去抱怨和關注的,所以抱怨越多往往說明用戶越重視。所以從這點來看,對汽車使用的關注度上,不僅是中國用戶沒把三大件放在首位,貌似更“懂車”的美國用戶也不例外。

當然,不能否認的是,中國用戶對三大件的關注度確實不太高,但我們要辯證地來看待這個現象:

1. 中國市場所售車型都是捆綁銷售,不會像國外很多國家(比如美國)採用裸車+選裝的模式。捆綁銷售往往會帶來很多問題,比如很多時候幾項配置的出入可能就會多好幾千塊錢,而其中可能又涉及到打折和售後服務有差異等問題。

除非是大款,和錢有關的當然要重視,所以看配置表真不丟人,但國外市場採用的裸車+選裝的模式則會弱化這個問題,畢竟每個配置都是明碼標價,價格更透明,自然不太會去糾結;

2. 不可否認,汽車市場還是主要集中在城市,而市區駕駛會大大削弱發動機、變速箱、底盤的決定性作用;至於郊區或者更偏遠的山區等,則多以商業用途為目的,這時候大空間、通過性、性價比才是重點;

3. 三大件作為區分不同品牌不同車型的高低很有作用,但細分到某一價位區間,參考作用則會被削弱,畢竟三大件的硬成本在那裡,一分錢一分貨,很難有實質性的差別。而這時候,即使在同一價格區間,電子設備也可能有很大的區別;

4. 廠家的利潤導向。電子設備的成本和利潤還很不透明,隨便打開淘寶就可以看到,同樣一個電子器件卻有很多價格。在汽車利潤逐年下滑下,必須要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所以成本和利潤不透明的電子配置則成了廠家重點宣傳對象,用戶耳濡目染自然就會關注。

5. 再就是老生常談的話題了,國內多數汽車消費者都是首次購車用戶,在使用功能外,還要顧及面子,那什麼是面子?你和別人談汽車的發動機和底盤,一是沒人懂,二是太刻意,但電子配置就不一樣了,一目瞭然,你都不用開口別人就送上了羨慕的眼光。


東拉西車


汽車作為一種出行工具,已經越來越多地走進人們的生活和日常來往中,科技的進步和汽車廠家以消費者為主的理念,使得近些年來汽車的質量越來越高,所以,往常關注的發動機、變速箱、底盤等大件,在人們買車中所佔的比例越來越少,相反,人們更多的開始關注一些可有可無的電子配置,更在意自己所購買的車型配置是否齊全,乘坐是否舒適,外觀是否簡潔大方。

與此同時,大多數消費者並不是專業的汽車評測人員,對於很多大件配置的參數完全看不懂,甚至對於一些汽車評測和所代表的結果結論完全不知道有這樣的存在。相反,看到配置表裡所包含的各種配置,消費者覺得花同樣的錢,擁有的越多越好,越多越有價值,所以消費者相比晦澀難懂的參數,更多在乎的是各種可有可無的電子配置。

最後,品牌效應也是不可避免的一大重要因素,消費者更願意接受自己熟知或朋友推薦的品牌,基於此情況下,對於發動機,變速箱,底盤等大件,一般都是道聽途說,品牌效應、動力操控、顏值、機械長久穩定、舒適性、優惠,各取所需,沒有人買個車就要懂車,所以更在乎的就是多少錢能夠擁有多少配置了,畢竟這些東西看得見摸得著,開出去就是代表著自己的門面。

綜上所述,這就是為什麼汽車可有可無的電子配件更會博得中國人歡心的原因。


汽車很聽話


有網友向我們提問關於中國人選車方面的問題,說為什麼中國人買車很少關注發動機,變速箱,底盤,卻關注其他可有可無的電子配置呢?這個問題要談論到我國汽車文化方面。

汽車進入我國尋常百姓家是近十多年的時間。而在這十多年的時間裡,各大車廠對中國消費者對汽車的消費需求進行摸索。發現中國消費者對三大件的關注甚至不如自動空調,真皮,多功能方向盤等配置。這種也算是中國特色選車吧。

汽車的發動機,變速箱,底盤是直接影響行車感受的部件,消費者本應該將關注點放在三大件上。畢竟發動機與變速箱的好壞與我們用車息息相關。底盤質感的好壞能決定行駛時的質感。但是我國消費者關注其他方面亦無可厚非,很多消費者買車除了關注實用性之外,還關注車輛的空間與電子配件。電子配件作為車輛的配置也並不是處於可有可無的位置。畢竟車輛是真金白銀買回來的,電子配置在我們行車的過程中也能發揮很好的作用,消費者關注其他配置也屬於情理之中。

中國汽車普及不過是十數年的時間,任何一樣新興事物正確地被大眾接受都需要一段時期。因此,我國消費者應該樹立正確的購車觀,除了關注空間外形,電子配件之外還需關注汽車的發動機,變速箱,底盤等對於汽車來說最基本的部件,只有這樣中國汽車市場才能健康長足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