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同文同種,大陸認識繁體字,台灣卻不識簡體字,這是爲什麼呢?

Tommy嚴


對岸正在去中化

看了不少的臺灣娛(政)樂(論)節目(他們的這種和我們大陸的娛樂節目差不多),就拿最近的一件事來說,他們改歷史課綱,就已經把中國史從1.5冊刪到了只有一冊。還打算不再單獨列出中國史,而是把中國史和東亞的歷史放入一冊,只有他們所謂的“臺灣史”還單獨列冊。

這種文化du的方式讓越來越多的臺灣年輕人成為了天然du,那麼這些天然du會主動去認識簡體字嗎?顯然是不會的。


還想要廢除漢字,廢國語

他們的文化du還有一個大膽的想法,就是刪除漢字,改用羅馬字符來當文字,這種做法個上個世紀某些人的言論一樣,只是目的不一樣而已。

他們還傳出想要廢除國語(就是臺灣的普通話)只說臺語,這種做法被人恥。他們不du的主持人黃智賢說,臺語不就是閩南語嗎?閩南語不就是中國方言中的一種嗎?可惜他們有些人不知道,來到廈門旅遊竟然驚呀廈門人會是臺灣話,真是一國兩智。所以對於現在智商的人,你能叫他們認識簡體字嗎?



不過他們也有很多年輕人願意學習簡體字,來大陸發展,因為現在的臺灣,年輕人都無法漲薪了,所以他們把目光放在了大陸,故而很多人都來我們這邊實習工作。

要說為什麼他們有些人不認識簡體字,就是教育的問題,他們文化du式的教育就是他們有些人不認識簡體字的根源。所以這也是我們該時刻警惕的地方。


淡看天上月


問這個問題的朋友,你是沒去ktv唱過歌嗎?相信早年去過ktv的網友,都會從歌曲字幕中學到不少繁體字吧?

其實大陸雖然推廣簡體字,但是很多人都能從書法作品、一些店招牌,還有很多旅遊景點的摩崖石刻中接觸到繁體字。因此一些常見的繁體字還是認識的,比如:

但是如果遇到一些不常見的繁體字,大陸人一樣不認識。比如彙、鬱,估計很多人看的只能大眼瞪小眼了,其實這兩個字分別是詞彙的匯和鬱悶的鬱,並不是生僻字。


至於臺灣人是不是完全不認識簡體字,這個我不敢說。畢竟很多簡體字和繁體字的大致形狀是差不多的,猜也能猜出來吧,比如“灣”和“灣”,“風”和“風”。更別提一些簡體字是把繁體字的行書寫法楷化後得到的,比如“門”和“門”。

不過對於臺灣人來說,有的簡體字對應兩三個繁體字,他們看到不免疑惑,就像看到了別字。比如“麵”和“面”都被簡化為“面”字,但對於臺灣人來說,“面”就是“臉面”的“面”,不是“麵條”的“面”。因此他們看到“我下面給你吃”時,絕對不會想到吃麵條。他們看到“牛肉麵”時,也只會想到牛的臉。


其實簡化字是大勢所趨,如果不是當年蔣介石死要面子,臺灣人現在也會使用簡體字。因為簡體字

最早是國民政府在中國推行的。

二十世紀世紀二十年代,很多學者提出漢字應當簡化,並系統地提出了漢字簡化方法。當時的蔣介石就很關注漢字的簡化,準備在中國推行。

1935年8月21日,國民政府教育部會公佈《第一批簡體字表》,共計324個,還下了命令,規定各種學校的教材必須使用簡體字。但是這次漢字簡化的改革,遭到很多守舊人士的反對,因此夭折了。

大陸解放後,蔣介石敗退到臺灣,並於1952年再次推動漢字簡化。蔣介石的一些書法作品中也混用了部分簡化字比如下圖:

但是到了1956年,中國大陸開始推行簡體字,將簡體字作為“規範漢字”。

蔣介石一看,敵人做的事情,我偏不做,我就要堅持使用繁體字,我代表了中華正統。於是蔣介石就不再推行簡化字了。

其實漢字從甲骨文到金文,再到小篆、隸書、楷書,一直在被簡化,簡體字是順應了漢字發展的潮流的。



夢露居士


識簡體字的人,多數認繁體字,但很多識繁體字的人,可能卻不認得簡體字。以及,為什麼很多臺灣人不認得簡體字?這話題,十分有趣。

繁體字裡本來就有簡化字,例如:臺與臺,體與體,所以,並不是全部的簡體字都不認得,而是,大量大陸簡化後的簡體字,讓比較多沒有學過簡體字的人,一開始真的不認得,而需要一個學習的過程。

例如:樹葉、樹葉。塵土,塵土。燦爛、燦爛。審核、審核。憂鬱、憂鬱。回歸、迴歸。即使是"認",也變成了"認",愛成了無心的愛,親不"見"了。

當年該不該推動簡體字,以及簡化的規則是不是有道理,這已經是政治或文化問題。

語言與文字,都是一種溝通的工具,所以,在溝通層面上,沒有誰比較高級、誰比較優越的標準。

在文學與書法上的,繁體字或簡體字,誰比較美麗,誰比較傳神,這是中文系去討論的問題。

其實,臺灣並不是只有全面的反對簡體字一個聲音。馬英九先生在2009年就曾提出過:識正書簡。當年是馬英九就任領導人的第二年,他在接見僑界代表時提議對漢字採用“識正書簡”方式,也就是說,書寫的時候可以用簡體字,但要認識繁體字。馬英九還希望兩岸未來能就此達成協議。

馬英九的識正書簡是對大陸方面的一個呼籲,是比較宏觀的一個想法。因為兩岸要統和,要慢慢融合的話,文字達到一種協議,或者共同的共識,也是一個很重要的程序。在臺灣識正不存在問題,書簡實際上在大陸進行文字改革之前,中文本身已經存有很多簡體字了。但現今臺灣青年這一代使用計算機的頻率很高,所以說他認識簡體字跟認識繁體字,對兩岸的青年來說,可能都變成一個比較重要的一個問題。馬英九希望臺灣的年輕人也能夠識簡,逐步到書簡,從文字上拉近兩岸的溝通距離。


臺灣自由行


說一下我的看法。

1949年,中國文盲率是80%,2018年這個數字下降到10%以下,這其中,除了政府大力興辦教育,漢字的簡化居功至偉。

漢字的發展過程本身就是一個進步、簡化的過程,不信的話,拿出甲骨文來,有幾個人認識?目前發現的甲骨文單字大約為5000個,我們能識別的是多少?2000個。這其中公認的更少,只有1000個左右,也就是說,因為甲骨文複雜,很多字已經不認識了。甲骨文往下,金文、大篆、小篆、隸書、草書、楷書、行書、宋體到現在的簡化字,漢字是一步步走向簡潔,更接地氣。

新中國成立後,擺在政府面前的一件大事就是掃盲,但是繁體字太複雜,不容易學,所以漢字經過了兩次簡化,第一次比較成功,第二次比較失敗,因為第二次簡化得過分了,好多字既失去了形,也失去了意,後來基本廢止了。準備搞漢字拼音化,現在看來也是十分幼稚的,因為漢字的形就代表了不同的意義,而拼音根本沒辦法體現這個意義。說到這裡必須佩服一下我們的老祖宗,因為其他國家基本上都是拼音字母,是扁平的,只有漢字是立體的,自帶能量,象形、會意、形聲、通假,各種造字方法,想想都驕傲。

說到這裡,有人會說棒子文也是立體的,我不否認。棒子和日本一樣,歷史上是我們的藩屬國,以前一直用漢字,在明朝我們式微的時候,棒子覺得大明靠不住了,也就看不上我們的漢字了,乾脆自己另搞一套文字吧,棒子世宗大王有一天受到窗戶格子啟發,突發靈感,讓一批人以此來製造了棒子文字,並且和漢字對應,只是發音不同,在以後的幾百年裡,棒字和漢字是共同存在的,棒子的歷史都是用漢字寫的。1970年,朴槿惠的爹朴正熙在棒國廢除漢字,近50年來,棒國認識漢字的人不多了,可是他們突然又發現了一個重大問題:以前的史書都是漢字寫的,現在沒幾個人認識了,尷不尷尬?於是現在又重新學習漢字,從小學開始學,當然,這中間中國強大的因素有多大,你懂的。棒國重學漢字,為了遮羞,又搞出來“倉頡是棒國人”、“漢字起源於棒國”、“活字印刷術是棒國發明的”這些奇談怪論,臉憨皮厚也是宇宙無敵了。

扯了那麼遠,現在說回正題,臺灣人看不懂簡體字,大陸人看得懂繁體字,這是為何?這就是漢字的一種奇妙功能,上下聯繫,單獨拿一個繁體字你可能不認識,把它放在一句話裡,連著一讀,你基本上就知道是什麼字了,這是不是很神奇?另外,我們在影視作品、KTV等等這些地方經常會遇到繁體字,看兩遍就記住了,認識但是不一定會寫。另外,簡化字畢竟源自簡體字,還是有很多相同之處的。還有一點就是,我們使用簡化字,但是並不排斥繁體字,就像我們不排斥臺灣和臺灣人一樣,誰的孩子誰不愛呢?

臺灣人不認識簡體字,我想有兩個原因:第一、他不想認識,這是關鍵。他們骨子裡有一種“夜郎自大”的優越感,覺得臺灣比大陸先進,瞧不起大陸的一切。覺得繁體字多麼正統、高尚,從內心是排斥簡化字的,怎麼能學的好?二、很多簡化字簡的太到位,它媽都快不認識了,何況是臺灣人呢?


如歌人生2166


那些說要復興繁體字的人實在搞笑嗎,你怎麼不說復興篆體等字體呢?為什麼這些字會逐漸淘汰?還不是時代在發展,文字也在演變,說白了就是不再適應新的需求。把複雜的字簡化,更方便書寫和應用,這就像大道至簡一樣,化繁為簡。說不要拋棄老祖宗文字的人是有多麼的死腦筋啊,你也不看看漢字幾千年都演變了多少次,每一次都是向利於書寫和應用的方向發展,連古人都知道文字需要適應時代。不然大家都復興吧,寫篆體,更古老的還可以寫甲骨文呢,是不是體現自己很牛逼,復興古字。說文言文,惜字如金,滿口之乎者也,不更好?以前看過一個碑文,上面全是類似於漢字的古字,好像是越南吧,為了擺脫我們漢字而自創的字體,你知道那字體是有多複雜不,每個字都是各種“漢字”拼湊起來的組合字,每個字都尼瑪30多個筆畫,有的50多都有。你覺得這樣的字有用嗎,人家化繁為簡是為了方便應用,他們這是化簡為繁,偏偏把一件簡單的事搞複雜化,有什麼卵用,結果沒多久他們也都棄用這種組合的“繁體字”了。

文字的目的在於方便大家書寫和應用,如果硬是把它複雜化,那還方便大家交流不?想那些篆體、繁體字都是在特定場合才會去用到,如藝術欣賞。人家都是朝前看,有些人偏偏要朝後看。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什麼都是在變化,一味地復古那叫退化。那你想一下,大家都寫篆體(或者甲骨文),說文言文,這是利於時代呢,還是阻礙發展呢?不是說老祖宗的東西都不好,我們要看時代,就像言文言、繁體字、小篆等都是在特定情況下用的,都是藝術方面用於欣賞的,不會普遍去使用的,那樣會適得其反。


宇宙旅行2018


首先這個題目就有問題,題主是如何得知臺灣人不認識簡體字的呢?

本人之前玩一款臺灣代理的遊戲,遊戲主體雖然不是大陸人,但是至少也有三分之一是大陸人了。玩遊戲一年中熟了的臺灣人沒有幾十個也有十來個了。畢竟網遊都是有幫會的,臺灣的代理網遊,不管大家承不承認,其實事實上都算是外服,所以也很難避免跟臺灣人接觸。

暫且不談臺灣問題,就說漢字這件事。玩過臺灣遊戲的人應該都比較瞭解臺灣的漢字情況,首先他們是非常抵制網遊中的簡體漢字交流的,不過這並不是說他們看不懂簡體漢字,更多的是偏向於地域問題。

如果是大陸和臺灣都有的遊戲,比如“魔獸世界”,大陸玩家都知道,我們有貼吧,有NGA等各種各樣的論壇可以交流討論遊戲心得,臺灣人呢?

臺灣其實也有類似的論壇,最著名的就屬“巴哈姆特”了。這裡扯遠了,不過我們也曾經問過臺灣人對於信息獲取的問題,他們主要從哪裡獲取信息呢?

很多臺灣玩家的回答是,雖然他們也有巴哈姆特這樣的論壇,但是人數活躍畢竟不多,所以很多時候都是訪問大陸的論壇、貼吧等獲取遊戲信息、攻略的。

從這個回答其實就可以看出臺灣人對於簡體字真是一點兒障礙都沒有了。

一開始的時候我跟臺灣人聊天,都是用繁體字的,一方面是為了尊重他們,二來也是方便他們閱讀。有時候我偶爾忘記切換輸入法了,他們也一點問題都沒有。

不過後來漸漸認識了臺灣人的虛偽、冷漠與距離感後,我就不再用繁體字跟他們聊天了,全部改用簡體字(也不是否定所有的臺灣人,可能是文化原因吧,臺灣人的性格其實更像日本人,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感比中國大陸嚴重的多,情感上也比較壓抑)。



就算我改用簡體字與他們交流,也從來沒出現過任何問題,臺灣人對於簡體字其實早就熟知並認識了。近幾年大陸的電視劇在臺灣比較流行,他們稱之為“陸劇”,他們是可以訪問內地網站的,很多視頻都可以直接觀看。甚至我認識的臺灣人中,有不少都是B站用戶。

所以,這樣的臺灣人,豈能又不認識簡體字呢?

要問簡體字在用習慣了繁體字的臺灣人眼裡是什麼樣子?可能跟用慣了簡體字的大陸人,看曾經推廣失敗的“二次簡化字”,是一個樣子吧。


目玉燒


之前有看過街頭視頻採訪,未曾來過大陸的臺灣人,幾乎都不認識簡體!來過大陸生活過工作過的臺灣人稍微還好些!而從未去過臺灣的大陸人,很少很少有不認識的繁體字!這之間的區別真的是很大呀!



Tommy嚴


我認為,大陸的簡體字是時代進步的結果。從繁體字到簡體字,不但便於書寫,更便於漢字學習。但是,為什麼臺灣人不認識簡體字,而大陸卻能認識繁體字呢?這要從客觀的角度看問題。

臺灣以及香港,由於大陸率先做了漢字簡化,他們由於出於自尊,因而對簡體字牴觸,最終結果是小腳女人長辮子,貌似很酷,但卻落伍了。

說大陸人能認識繁體字,這個說法本身就存在問題。因為大陸很多人對繁體字還是陌生的。只有哪些上過大學的現代人,才有部分人能夠認識更多的繁體字。這得益於古文教材。因為古文教材是用繁體字來傳授的。如果今後從小學講古文就用繁體字,那繁體字在大陸就可以普及了。書簡讀繁才名副其實。


QHDmqd


漢字是非常古老的一種文字,在數千年的演化進程中,漢字也在不斷的進行自我改良,但一直受限於較為複雜的比劃,實際上已經影響到了我們正常的書寫學習,這並不利於知識的普及,所以,有必要對繁體字進行簡化。



最早開始漢字簡化運動的是在民國時期,1920年著名學者錢玄同曾在《新青年》雜誌發表過一篇叫《減省漢字的筆劃提議》的文章,率先提出漢字需要縮減比劃以提高國民的識字率和書寫水平,在當時引起學術界不小的爭議,1935年8月21日國民政府教育部公佈《第一批簡體字表》,但在各界的抵制下又不得不在次年二月廢除。



建國以後再一次提到漢字簡化的必要性,1956年國務院審定通過了《漢字簡化方案》,漢字簡化工作開始有序的進行,眾多學者參與其中,1964年5月中國文改會發表了《漢字簡化總表》,此後在中國全面推廣開來,繁體字逐漸的被簡化過的漢字取代,到八十年代末已經基本上看不到什麼繁體字了。簡體字雖然已經被全社會所認可,但作為漢字的原型繁體字卻已日漸式微,特別是年輕一代對繁體字的認知幾乎是一片空白,恢復一定的繁體字教育其實是很有必要的。



至於臺灣,香港,澳門這三個地區為什麼並沒有或者極少使用簡體字,其實還是因為歷史原因,國民政府到因為早期普及簡體字造到大規模的抵制而廢除,所以到了臺灣後仍執行一貫的繁體字教育並一直到今天,而兩岸實現三通之後大量臺灣同胞來到大陸學習工作,經商或者定居,其實很多人都認識簡體字。

到目前為止,除了中國大陸以外,另外一個大規模使用簡體漢字的國家就是新加坡了,上一世紀70年代,華人出身的新加坡“國父”李光耀先生借鑑並使用了大陸的簡體漢字並在新加坡全面推廣,新加坡由此成為第二個使用簡體漢字的國家。


大國布衣


我是專業搞文史的。社會上呼籲恢復繁體的,大多是我的同行或師長。漢字並非單純的表意文字,而是意音兼顧的文字。從甲骨文開始,一半以上的漢字就是意音字。也就是說六成左右的甲骨文已經是形聲字了。甲骨文其實算是商代的簡體字,跟它同一個時代鑄造在青銅器或者寫在竹簡上的才是當時的正體字。同理,商代刻畫在陶器和玉石器上的文字,可以看做是當時的俗體字。這種正體,簡體,俗體並存的現象,古今中外莫不如此。

大陸現在使用的簡體字,主要是歷史上各時期簡體和俗體的整合,並沒有創造幾個新的簡化字。港臺日本也用一部分簡化字,那種簡體因為未得到官方承認,所以只是俗體。就好像我們菜市場仍在用的第二套簡化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