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不著|浮生皆入畫

編者按:如果你“不想睡”或者“睡不著”,歡迎繼續閱讀。

這裡或許有個文藝片,這裡或許有個恐怖片。不知道你會悶到睡著,還是嚇得更睡不著。

《水形物語》讓更多人知道了英國女演員薩莉·霍金斯,她其貌不揚,也很少在好萊塢活動,因此在中國知名度不高,然而她的演技卻是百裡挑一的。比起《水形物語》中與魚人戀愛的啞女,她在2016年中的《莫娣》表演甚至更佳。

睡不着|浮生皆入画

《莫娣》(Maudie)是一部傳記片,講述的是加拿大民間畫家莫娣·劉易斯,如何與她的丈夫相識、相知的故事。它同《水形物語》有種相似的溫情,都是講述社會邊緣怪人的生活,但《莫娣》要來得更樸實。雖然是真事改編,《莫娣》卻沒有在莫娣·劉易斯最值得大做文章的關節炎上浪費太多筆墨,而是把重點放在她和丈夫之間的日常相處中。比起傳記,電影倒更像一部平淡如水的愛情片。然而又分明沒有什麼特別浪漫的情節。

莫娣·劉易斯的生平沒有經過什麼大起大落,因為她的遭遇中不幸佔據了大半。她從小患有類風溼性關節炎,父母去世後,她的哥哥繼承了遺產。隨後,她的哥哥經歷了婚姻、生意失敗,還轉手賣掉了母親留下的房子,莫娣不得不被送去阿姨家寄居,身無分文。

電影是從這段公案開始的,然而它全篇都有一個“但是”的轉折。在阿姨家成天只知道泡吧的莫娣,終於在某一天,看到了一個逃離阿姨家還能賺錢的契機。她於便利店裡偶遇了單身漢埃弗雷特 (伊桑·霍克飾演)在張貼廣告,招聘住家女傭。可是,這個只有高中文化水平以下,大字都不認識幾個的貧困漁民脾氣非常得壞,更糟糕的是,他一直嫌棄莫娣走路姿勢奇怪,長得也不好看。起初,他並不願意聘用莫娣,但在熟人的勸說下,他不情願地錄用了這個感覺會給他添亂的怪人。

睡不着|浮生皆入画

他們倆的相處最初是很不愉快的,主要是因為埃弗雷特看不起莫娣,覺得她做家務笨手笨腳,不懂得伺候他。他曾經對她說:在這個家裡,他排第一,狗第二,雞排第三,最後才是莫娣。現代人或許會覺得他直男癌過頭了。畢竟他自己只是一個孤兒院裡長大的,不識字的,住在16平米小棚屋裡的漁民。

而莫娣,雖然手腳不靈活,但是她擅長畫畫,會寫字:是她提議幫埃弗雷特記賬,是她在小棚屋裡作畫,牆壁、窗戶都被畫上了四時之景;面對兇巴巴又不講理的埃弗雷特,她用柔順的態度軟化了這個糙漢,也交到了人生中的第一個朋友:來自紐約的桑德拉。她既是客人、朋友,也是莫娣的伯樂,是她發現了莫娣的才華,將她推向了世界。

睡不着|浮生皆入画

電影被很有節奏地分成了三部分,基本上就是莫娣將“百鍊成鋼化作繞指柔”的過程:前三分之一都在講莫娣是怎麼來到埃弗雷特家的;中間三分之一講述,她的畫逐漸嶄露頭角,她也與埃弗雷特逐步走到了一起。這和她的繪畫一樣彷彿是元曲裡說的“山水相輝,樓臺相映,天與安排”。雖然她畢生沒有去看過許多風景,但她卻畫下她畢生所看到的一切,楓樹、花朵、鳥兒、貓頭鷹、藍天白雲,還有雪地裡剷雪的埃弗雷特。

版畫6美刀一張,卡片10美分一張,莫娣開始為這個小家賺錢,專職作畫;但他們仍然很窮,甚至他們的婚禮也很簡陋。可埃弗雷特已經完全改變了,莫娣來時她是排在家中最末的女傭,現在的她反而讓他覺得自己配不上她。他把自己比喻成一隻變形了的襪子,上面還全是破洞,而莫娣是寶藍色的金絲雀襪子。

睡不着|浮生皆入画

電影的最後三分之一,描述了他們婚後的生活,平靜中帶著一些小樂趣,莫娣也開始漸漸有了點名氣。當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外人的叨擾:電視臺來採訪,錄製紀錄片,尼克松總統(當時還是副總統)還向莫娣買了一幅畫;莫娣的哥哥也出現過,想從妹妹身上撈筆錢;莫娣的阿姨也出現了,希望在死前再見莫娣一面。這些叨擾並不都是不愉快的,有些會面莫娣樂在其中,她從小就是一個很樂觀的人,所以能面對生活不怨不艾。但阿姨一直很嫌棄埃弗雷特(實際上,她以前也很嫌棄莫娣),她對埃弗雷特說了一些傷人自尊的話,弄得埃弗雷特和莫娣鬧彆扭,生出了強烈的自卑心。

睡不着|浮生皆入画

人就是這麼現實,相比這個小鎮裡,普通人的各種流言蜚語、漫不經心、看不起人,莫娣的心地純淨得不像和他們共處一個世界。不管是阿姨還是電視臺給她送來的尊重,其實對她來說都和“幸福”掛不上鉤。就好像她和埃弗雷特吵架,跑到桑德拉家裡,桑德拉問她從哪兒來的靈感能畫出那麼多美麗的畫,而她又很少和外界接觸,莫娣說因為她想要的東西非常少,一心只想要畫畫。“浮生一切都已被框成一幅畫,就在那裡”,只要有一支筆刷,就夠了。

睡不着|浮生皆入画

她與埃弗雷特的愛情也應證了她這一番話,“所求不多”。當埃弗雷特想讓她回家時,他彆扭地說“照顧你比照顧狗還麻煩”,可是他依然直言希望莫娣不要離開他;而莫娣病重生命垂危時勸埃弗雷特再養只狗,他又說自己不需要狗了,因為他已經有了莫娣。在兩人結婚前有一段對話最能體現他們的關係,彼此需要,相濡以沫:

“我不喜歡大部分人。”

“大部分人也不喜歡你……但我喜歡你,你需要我,埃弗雷特。”

對一個除了父母之外,人人嫌棄的關節炎患者,莫娣或許是希望有人依賴她,真正地需要她。

其實《莫娣》的媒體評價並不高(很多國外的專業影評人、媒體專欄作者都認為電影裡的愛情是“人造的”,缺乏可信度,只有虛假的甜蜜和感人),處於及格線邊緣,但它平實的鏡頭語言讓東西方的觀眾(豆瓣、IMDb打分都不錯)在銀幕前都很有感觸。比如說,電影裡的取景其實有些冷感、蠻荒,甚至衰草連天,但莫娣的畫卻是繽紛絢爛的,好像她見過別人沒見過的東西一樣。據說她真人的性格非常樂觀,從小就很樂天知命,紀錄片中的她也總是笑容滿面的,還有部講述她的舞臺劇,名字叫《快樂的心靈:莫娣·劉易斯的故事》。可見她的內心世界也像她的畫一樣,五彩繽紛。

睡不着|浮生皆入画

電影中的取景有些冷感

睡不着|浮生皆入画

莫娣的畫是溫暖的

主創曾在幕後花絮中解釋,刪去了電影一些細節,他們不太想去強調莫娣的病,搞得她像一個“殘缺的人”。他們把重點都放在了她和埃弗雷特的關係上,這讓電影看起來好像是給了當下氾濫的主流價值“女權主義”一巴掌——埃弗雷特是多糙的一個大男子主義吝嗇鬼!竟然也有這種真愛,莫娣又是如此的順從、縱容……如果人生在莫娣身上稍有拐彎,搞不好她就成了《大眼睛》裡的瑪格麗特·吉恩了。可電影只是平平淡淡地講了一個小女人的小確幸,在浮躁的人心當中,也唯有一個主題能讓電影顯得很動人:所求不多,只想畫畫。仔細想想,除了莫娣,其實埃弗雷特所求也不多,不然他可能會高價販賣莫娣的畫,然而他們沒有這麼做,只是守著一點小錢“摳摳縮縮”地過日子(埃弗雷特連裝個紗窗門都嫌費錢)。但也不能說他們就不快樂。

得失心總是人人都有的,有的人是人心不足蛇吞象,有的人則知足常樂。也許《莫娣》就是有點假,但細想想,它的內涵就像它的鏡頭語言一樣樸實,能給迷失在得失心中的人一點小小的安撫。

縱使浮生皆入畫,也須先成為一個心中有畫的鑑賞家。

睡不着|浮生皆入画睡不着|浮生皆入画
睡不着|浮生皆入画

莫娣的畫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