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爲本創先進 服務村民做表率——記托克托縣伍什家鎮 西大圪達村黨支部書記 張 湖

張湖,男,漢族,1964年11月出生,1998年4月入黨,大專文化,1999年4月任托克托縣伍什家鎮西大圪達村黨支部書記至今。十幾年來,他帶領村民不斷改善基礎條件,積極調整種養殖結構,使村民人均純收入由3000元增加到1萬多元,一個富裕文明的新農村正在他的帶領下悄然興起。作為村支書,他常常告誡自己:“支部書記肩負的是全村人的希望,帶領群眾發家致富是義不容辭的職責”。為此,他把建設和諧富裕新農村、實現村民的發家致富作為全部工作的重心,千方百計謀發展,該村現已形成了以傳統種植業為基礎,以西瓜種植業為特色,依託新型食品加工業發展村級經濟的產業化新格局。

一、強根基,抓管理,塑造形象聚民心

以人為本創先進 服務村民做表率——記托克托縣伍什家鎮 西大圪達村黨支部書記 張 湖

多年來,他帶領西大圪達村黨支部一班人堅持以帶領村民加快發展為著眼點,不斷加強支部班子和黨員隊伍建設。一方面帶領“兩委”一班人深入村民家中調研,另一方面,帶頭學習黨在農村的各項方針政策,學習農村工作相關的法律法規,做農村政策的“明白人”。他帶頭嚴格按照“三會一課”、黨員議事會、民主生活會等制度,充分利用黨員遠程教育網,組織黨員開展培訓學習,使全村黨員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並制定了村“兩委”議事規則,進一步健全完善了《村幹部聯繫村戶制度》、《村幹部崗位責任制》、《“兩委”重大事項集體決策制度》、《黨組織和黨員承諾制度》以及村級民主管理等各項制度,有效推動了各項工作的開展,增強了黨支部的戰鬥力,形成了“支部統一領導,支委、村委各負其責,群眾積極參與監督”的工作機制,黨支部在群眾中的威信得到了進一步提高。

二、拓思路,興產業,一心一意謀發展

張湖這樣認為:“建設新農村的頭等大事就是要發展經濟,只有真正把經濟搞上去了,各項工作才有了順利開展的物質基礎”。前幾年,他和黨員致富帶頭人與群眾結成西瓜致富小組,帶頭髮展西瓜產業,全村農戶西瓜種植率達100%,面積達1600多畝。西大圪達村種植的西瓜遠銷河北石家莊、張家口,山東淄博、臨淅、煙臺、濟南,內蒙古察右後旗、錫盟等地,西瓜種植面積擴大到周邊六個行政村16000多畝的規模,並輻射帶動了周邊25個行政村進行大面積種植,六個村村民僅西瓜一項收入達到了1950萬元,人均增收5000多元。張湖又多方協調爭取上級資金80萬元,硬化了1萬平方米的農貿市場,為統一銷售創造了條件,並舉辦了兩屆“西大圪達村西瓜節”。該村已發展成為遠近聞名的西瓜集散地,“一村一品”的產業格局已經形成。

以人為本創先進 服務村民做表率——記托克托縣伍什家鎮 西大圪達村黨支部書記 張 湖

近年來,群眾生活水平日益提升,食品加工業在農村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經過調研論證,張湖決定在村邊100畝鹽鹼地建設酸菜加工廠,通過興辦企業、積極發展村集體經濟,進一步帶領村民發家致富。在他的運籌帷幄下,西大圪達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已經步入了正軌,酸菜加工廠創辦以來,已經有多家食品加工企業主動上門與村辦企業達成合作意向。張湖滿懷信心的規劃下一步的發展思路:爭取利用三年的時間,在本村引進7-8家食品加工廠,建立食品加工業園區,為本村及周邊各村完成扶貧攻堅任務作出積極的貢獻。

三、辦實事,惠民生,協調發展促和諧

張湖就任支部書記以來,積極協調,多方籌措資金,首先從改良土地、興修水利設施開始。在最初的幾年中,因為渠道年久失修,每逢春灌,渠道跑冒滴漏現象嚴重,水費居高不下,為了保障群眾的耕地得到有效灌溉,他堅持帶領村幹部日夜巡視渠道,曾經連續三晝夜沒有休息,以至於昏倒在土渠旁邊,大家都勸他休息幾天,但他只是稍稍休息片刻就又出現在渠道上。經過十多天的鏖戰,全村村民的耕地全部得到了有效灌溉,但他自己家的耕地卻沒有及時灌溉。妻子埋怨他,他平靜地說“作為一名村黨支部書記,我首先要做到先人後己,只要群眾滿意了,自己吃點虧沒什麼。”張湖這種“舍小家、為大家”的工作作風深深地感動了村民,群眾發自內心的感嘆:“張湖書記是一個熱愛農村、專研農業、熱愛農民的好乾部,他心裡每時每刻都在想著農村、想著農民”。 幾年來,張湖多方奔走協調上級部門給予支持,帶領村民累計開挖主幹渠5公里,疏浚支、斗渠道20多公里,新建水閘18座(處),修復舊水閘7座,使全村的水澆地面積由最初的1500畝上升到現在的3600畝。在他的努力下,西大圪達村制約農業生產發展的瓶頸終於得到了徹底的解決。

以人為本創先進 服務村民做表率——記托克托縣伍什家鎮 西大圪達村黨支部書記 張 湖

在解決了制約農業發展的問題後,張湖把目光放到了發展養殖業上。他四處奔波,多方籌措,協調信貸資金50萬元,帶領村幹部主動跑市場,找機遇,為村民們購買回了38頭高產奶牛,在本村引進推廣了奶牛養殖業,實現了該村奶牛養殖業的零突破。現在,西大圪達村奶牛存欄數已達300餘頭,基本實現了人均1頭奶牛,並建成鮮奶收購站一座,僅此一項的年產值就達150萬元。

2016年,隨著“美麗鄉村”建設的開展,張湖親自參與規劃了本村的村容村貌改造工程,拆除危舊院落45處,新建房屋2616平方米,硬化街道、巷道3590平方米,村內完成土地平整、垃圾清運等環境治理項目,新建小花欄牆6045米,新建圍牆2340米,新建廁所2處,新建垃圾池2處,新增垃圾箱2個、果皮箱2個,村內新修了水系觀景池一處。硬化文化廣場2000平方米,維修文化活動室1處,安裝太陽能路燈30套,村口藝術石1塊。村內徹底告別了“雨天‘水泥’路、晴天‘揚灰’路”的歷史,為村民出行提供了便利。同時,籌資20多萬元,新建了村級活動陣地,配套了草原書屋,開通了黨員遠程教育網。並依託活動陣地,定期對班子成員、黨員致富能手、青年農民進行市場經濟知識、農民實用技術及政策法規培訓,引導他們立足市場發展生產、增收致富。此外,新建文化劇場,組建了村文藝隊,積極宣傳黨的十九大精神,進一步豐富了群眾文化生活。一項項惠民實事的落實,使得村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得以明顯改善。

如今的西大圪達村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成為遠近聞名的富裕村、文明村,這都是因為有了這樣的一位善於、勤于思考和奮鬥的優秀黨支部書記。在支部書記的工作崗位上,他堅持“一維兩謀”的工作信念,時刻牢記維護黨的宗旨,堅持為農村謀發展、堅持為群眾謀利益,連續多年被縣委評為優秀共產黨員,2011年當選為自治區、呼市、託縣三級黨代表,被自治區黨委、市委評為優秀黨務工作者。並在人民網舉辦的“創先爭優”評選“我身邊的優秀共產黨員”活動中得票4713660,位居全國第18名。2015年被評為全市勞動模範,2016年被評為全縣道德模範。然而,在這些成績面前,張湖沒有驕傲,他說:“我並沒有做什麼,我還需努力、再努力,帶領村民以更快的步伐向和諧、文明的小康村邁進。”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隨著“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活動的開展和鄉村“振興戰略”的大力實施,張湖團結帶領村“兩委”班子正在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帶領全體黨員幹部又向下一個更高的目標邁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