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代,巴蜀在幹什麼?

春秋說事兒


司馬錯改變了巴蜀的命運,李冰給巴蜀帶去了希望。

戰國時代,七雄並立,在遠離中原地區的西南地區,巴蜀也從未消停過,巴國和蜀國一度成為一方強國,相互仇視,又不斷與楚國起戰事。然而在公元前316年,因為司馬錯的高瞻遠矚,巴蜀成了秦國的囊中之物,之後雖不斷出現叛亂,終在秦昭襄王時期徹底平定下來,為秦國攻滅楚國提供了條件,併為後來秦國統一六國提供了源源不斷的人力財力物力支持。

春秋戰國時期,大規模作戰主要集中在中原地區,大國之間爭霸稱雄,而在西、北、南也不乏區域爭霸,互相攻伐,搶奪地盤,巴國和蜀國是在西南地區發展起來的兩個強國,因距離中原過遠,存在感相對較弱,北有秦國,東有楚國,只能偏安一隅。

蜀國

公元前666年左右,荊人憋靈因為治水有功成為古蜀國新一任君主,開明王朝自此建立,開始了開疆擴土的步伐,國勢強盛,秦國曾一度攻下古蜀國的南鄭,十年後古蜀國重新奪回,古蜀國東接巴國,兩國之間連年征戰,巴國國勢漸弱,在公元前377年,蜀國直接越過巴國攻打楚國,奪取茲方。公元前368年,蜀王杜尚攻滅昔阝國和平周國,設附屬國苴國,蜀王將其弟封為苴侯。

戰國時期,古蜀王國疆域達到最大值,東接於巴南接于越,北與秦分,西奄峨嶓。


巴國

巴國是封於西周時期的姬姓子爵國,一直和西周保持良好關係,隨著楚國的強大,與之相鄰的巴國感覺到了威脅,時而聯盟,時而攻打,謀求自己的發展。巴楚聯合曾滅掉鄧國,在又一次聯合作戰攻打申國時,巴國攻下了楚國的那處城,後來又攻打楚都,楚文王率軍反擊卻被巴國打敗,其後果就是,失敗而歸的楚文王不被允許回楚都,在外中毒而亡,巴楚關係惡化。最開始,巴對楚作戰多次勝利,春秋末期戰國初期,形勢開始逆轉,楚國吊打巴國,不斷把巴國往西趕,而西面是強盛的蜀國。

戰國時期巴國的疆域東至魚復,西至僰道,北接漢中,南及黔涪。


秦滅巴蜀

公元前319年,巴國聯合苴國,要滅掉充國,而充國又與蜀國結盟,巴國一口氣滅了充國,然後蜀國又打敗了巴國,回過頭收拾苴國,苴國向秦國求救。蜀國也向秦國示好。

於是在公元前316年,秦國引發了一場大辯論,秦惠文王在要不要攻打巴蜀的問題上犯了猶豫,道阻且長,又怕韓國來犯。張儀認為應該先攻打韓國,東進是首要任務;而司馬錯卻認為不然,應該先取巴蜀,理由有三個:

  1. 攻打韓國可能會有來自於山東諸國的阻撓,但攻打巴蜀不會,事不關己高高掛起;
  2. 攻下巴蜀之後,巴蜀就成了秦國的後勤基地,為秦國的東進提供人力物力財力;
  3. 取道巴蜀,攻打楚國更加容易。

於是秦惠文王命司馬錯、張儀、張若領兵攻打巴蜀。取石牛道(蜀道)攻打蜀國,將其滅亡,又滅了苴國,巴國。巴蜀成了秦國的土地。

之後,秦惠文王將蜀王貶為蜀侯,陳莊任蜀國相,張若為蜀國守,共同治理蜀地。公元前311年,陳莊殺死蜀侯,蜀地叛亂,之後秦武王命司馬錯協助甘茂平定蜀亂,殺死陳莊。

公元前308年,秦武王將公子煇流放到蜀國任蜀地郡守,三年不准他返秦,結果後來他反了,公元前301年,公子煇在蜀地起兵叛秦,司馬錯再一次出兵討伐叛軍。誅殺公子煇及郎中令嬰等27人,徹底平定蜀亂。公孫綰成為蜀侯。後來張若懷疑公孫綰謀反,秦昭襄王派人誅殺公孫綰,蜀國國號去除,自此,徹底成為秦國的郡縣。

張若做為蜀守治理蜀地,將蜀地發展成秦國的後勤基地,併為秦國攻打楚國提供了有利條件。公元前256年,李冰成為蜀守,主持修建都江堰,巴蜀之地在日後終成為天府之國。


蕭曉四姑娘


被秦國滅了,然後多次叛亂。

公元前311年開春,秦楚之間的丹陽之戰剛結束,秦惠文王去世,太子秦蕩(嬴蕩)即位,是為秦武王。

此時一場針對秦國的,蓄謀已久的叛亂髮生了,地點正是蜀郡。

六年前,秦軍入四川盆地,秦惠文王封原蜀國公子通國為蜀侯,任命陳壯為相國,張若為太守,兩個秦人輔佐蜀侯。

戰國中後期,各國的軍政分開,軍隊由將軍統領,內政由相國統籌,蜀國就是由張若為將軍統領整編後的蜀軍,陳壯則為相國治理巴蜀和監督蜀侯。張若和陳壯,一個在外,一個在內,成為蜀國實權代表。

蜀侯通國敢於謀反,有著另外一個誘因。秦國入川這幾年,楚國方面頻頻派人聯絡蜀侯通國,希望有朝一日能夠共同對秦國發難。現在丹陽之戰剛結束,楚國正準備與秦國打一場規模更大的藍田之戰,楚懷王約蜀侯通國一起,給秦國製造麻煩。

蜀侯通國清楚,要讓楚國與秦國打一場傾國大戰,這種機會幾十年也沒有一次,眼前則是兩年內連續兩次。第一次錯過了,難道再錯過第二次?

但蜀侯通國究竟有無實力,在四川盆地謀求獨立呢?這並不是一個是非判斷題,就如一個高中生有無可能考進名牌大學,努力則有可能,不努力絕無可能!蜀侯通國的情況也是如此,努力則有可能重新建立一個王朝,不努力則繼續充當傀儡。

蜀郡的軍隊,數量不下二十萬,絕大多數是本地人,但蜀軍中的中高級將校,大部分都是秦惠文王派來的秦人。蜀軍的最高統帥,即蜀郡太守,則是秦惠文王很信任的青年將軍張若。

蜀侯通國要想在蜀軍當中,自上而下發動兵變,完全沒有可能。秦惠文王當初設計的這一套規則,牢牢控制住蜀侯。

表面上看,張若控制著軍隊,陳壯把控著朝堂,蜀侯通國只不過是甕中之鱉,可以活的很久,卻沒有自由可言。

令人不可思議的是,短短的幾年時間,蜀郡小朝廷的相國陳壯,居然被蜀侯策反了。

陳壯每天與蜀侯在一起,站在他的角度看,自己不過是秦國的一個外臣,在秦國的朝堂中根本沒有位置。如果蜀國能獨立出來,他就能得到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誘惑難擋。

既然蜀侯通國策反了相國陳壯,蜀郡獨立的可能性就成幾何級數增加,從原來的0.01%變成了20%。蜀侯與陳壯密謀,先智取,再武力跟進。

第一步,送一份祭品給秦武王,毒死他。由於秦武王年輕,沒有子嗣,秦國必然會變成諸公子爭位的局面,咸陽不會派兵來平定叛亂,蜀國當可乘機獨立。

第二步,號召蜀軍中的蜀人兵變,恐怕張若根本控制不了蜀人數量佔絕對優勢的蜀軍。

第三步,召蜀郡西南部丹、犁等部族發兵來支援蜀軍。丹、犁等部族位於金沙江上游,與蜀國保持了幾百年的友好關係,秦國入川之後,卻忽視了與這些少數民族的關係。

計議已定,蜀侯通國立即開展第一步。

古代祭祀用的祭品,是被看做神靈賞賜的食物,雖然時間久了有可能過期甚至發黴,但受贈人一般還是會吃掉一部分,以示對神靈的敬畏。

就像當年晉國太子申生進貢祭食,晉獻公也必須食用,這才有了傾城驪姬下毒的故事。這次蜀侯進獻祭品,也在祭食中下了劇毒。

如果說秦武王年少還稍顯稚嫩,但他的母親,那位魏國公主,陪伴秦惠文王這麼多年,執掌後宮也有近二十年,可不是那麼好騙的。

秦國太后讓宦官先食用祭食,宦官立即臉龐抽搐,七竅流血,滿地打滾而亡。

太后見到這個場景,暴怒,等不及邀請秦武王,立即招來司馬錯將軍,如此計議一番,這才請兒子帶著虎符過來寢宮。

蜀侯通國要謀反的消息,通過各種渠道,不斷飛入秦國朝堂,有的是謠言,有的是事實。司馬錯將軍在咸陽可憋壞了,整整一年多,丹陽之戰打的如火如荼,他和數萬大軍卻被秦惠文王強留咸陽,只為隨時可能出現的蜀郡叛亂。

在丹陽之戰最為激烈窒息的時候,秦惠文王始終沒有調動司馬錯和咸陽的數萬守軍。現在丹陽之戰結束,秦國的兵力闊綽得多,司馬錯得到五萬大軍,兵發蜀郡。

蜀郡方面算準了日期,當祭食送到咸陽王宮的那一天,如期發動兵變。蜀郡各地低級別軍官,在得蜀侯通國號召之後,紛紛帶領蜀軍發動兵變。

蜀郡太守張若,這個時候成了萬眾矚目的焦點,他能否控制局面,等待咸陽派來的援軍,這點尤為重要。

這幾年張若在蜀郡,重建成都城,並且對蜀郡的兵力進行了佈置。

秦國在蜀郡有一萬多秦人將士,張若將大部分秦人安置在成都城,只派少量秦人到各個城邑擔任城守。

成都城內兩萬餘將士,其中一萬餘人是秦人,另一萬則是蜀郡當地軍士。張若精心挑選一萬蜀人軍士進入成都戍守,這些蜀人都是平時擁戴秦國統治,表現良好的軍士。為了嚴格控制這些成都城內的蜀人軍士,張若將他們的家屬接到城內安置,解除他們的後顧之憂,同時有監控要挾之意。

幾天之內,蜀郡各地兵變不斷,許多城邑的軍士殺了秦國派來的城守,宣佈脫離秦國,效忠蜀王。唯有成都城,在張若的控制下,堅如磐石。

聚集在成都城下的蜀軍越來越多,一旬(十天)過去,已經有超過八萬人馬聚集到成都城下,形勢非常緊張。

蜀侯通國已經提前離開成都城,此時他與相國陳壯正在成都城外,召集著各地趕來的蜀軍。

張若已經得知蜀侯通國向秦武王下毒,他一方面加強城防,等待救援,另一方面做好與成都共存亡的心理準備。

現在所有人都在等待咸陽傳來的消息,包括成都城下的蜀軍。

隨著司馬錯的大軍入川,懸念很快解開,叛亂的蜀軍一部被擊潰,秦國大軍離成都城已經不遠了。

成都城下的叛軍大帳之中,蜀侯通國苦瓜臉,踱著方步,來回在賬內行走,卻是一個辦法也想不出。秦武王沒有被毒死,意味著他自己離死亡就不遠了。

張若令人向叛軍射入竹簡,寫明秦國大軍很快就至,希望叛軍投降,投降者免罪。

叛軍之中意志不堅定的將校,聞秦軍將至,已經帶領本部人馬返回駐地。

跟隨蜀侯叛亂的幾個朝堂官員,包括相國陳壯,多是秦國派來的人,此刻都在給自己盤算,看怎麼與蜀侯撇清關係。

相國陳壯倒是非常冷靜,拱手向蜀侯通國道:“侯爺,乾脆一不做二不休。”相國陳壯做了一個砍頭的動作。

蜀侯將信將疑地看著相國陳壯道:“我國之兵,真能抵擋秦國虎狼之師嗎?”

相國陳壯氣定神閒道:“侯爺放心,萬無一失。”說罷陳壯擊掌三下,帳外立即閃出一隊禁衛,不由分說就用戈矛刺向蜀侯…

事畢,陳壯立即派人,將蜀侯通國的首級送往成都,向張若邀功。

張若一面派人好言撫慰,一面派人將此事報於司馬錯將軍。

司馬錯當年力排眾議,立主入川,眼光也不是一般毒辣,豈能被蜀相陳壯給忽悠了。他兵抵成都,迫使叛軍四散,將蜀相陳壯,來了個就地正法。

成都城下的蜀軍雖然四散,但有一隻軍隊,由四川西南的丹、犁等部族組成,在成都附近與秦軍交鋒一次,在明知實力不如的情況下,撤回西南。

丹、犁等部族,是金沙江流域的原住民,世居山地險要,與原蜀國和平相處,如今則對秦國管轄下的蜀郡領土蠢蠢欲動。金沙江是長江的上游,金沙江流域在到處是深谷,地勢險要,歷來是兵家要地。

歷史上發生在金沙江流域最著名的戰爭,當為三國時期,諸葛亮沿著金沙江南進,七擒孟獲。到清朝太平天國時期,石達開在這裡與清軍遭遇,清軍憑藉天險擊敗石達開。民國時期,紅軍也在這裡四渡赤水,強渡金沙江,完成長征途中極為重要的一環。

雖然地處邊緣,金沙江流域,無可爭議是一個兵家必爭的險要地方。

司馬錯將軍統領大軍南下四川,為了這場叛亂,他連丹陽之戰都錯過,自然要徹底解決蜀郡的叛亂才肯罷休。

司馬錯毫不含糊地繼續揮師南下, 在金沙江流域,打敗當地的丹、犁等部族,逼迫他們稱臣。

蜀郡的叛亂,這才告一段落。太守張若安撫蜀民,對參與叛亂的將校既往不咎,以仁義治蜀郡,這一招很管用,蜀郡叛亂的火焰很快熄滅。

此時藍田之戰已經開打,秦國關中的局勢非常兇險,為了牽制楚軍,司馬錯統領這支秦軍進入巴郡,猛攻楚國佔據的涪陵。

秦國南下巴蜀之後,巴國舊都江州為秦國所佔,而另一箇舊都涪陵則早前為楚國所據。

楚國在涪陵部署的兵力,也有一萬人,涪陵是作為進攻秦國所佔巴蜀舊地橋頭堡的,不過秦國還是率先發力,拔掉了楚國涪陵這個跳板,讓楚國失去四川盆地的據點。

司馬錯在兵力佔絕對優勢的情況下,攻克涪陵,也給關中藍田大會戰的秦軍幫了忙。

回頭看蜀郡的這場叛亂,只是一次叛亂這麼簡單嗎,它有沒有深層次的原因,蜀國又會不會反覆叛亂呢?

新即位的秦武王,肯定沒有仔細考慮這些問題,因為秦武王是個極度好戰的國君,在他眼中,有叛亂就有鎮壓,一切以拳頭說話。

公元前308年,蜀郡叛亂髮生三年後,秦武王再次分封一位蜀侯煇,這位蜀侯也是蜀國宗室,秦國還是保留了蜀國的高貴血脈。

秦武王對蜀侯的“仁慈”,並未換來蜀侯的知恩圖報,蜀侯煇從上任伊始,就著手進行一次更大力度的反叛。

公元前301年,蜀侯煇即位七年後,利用秦昭襄王即位不久,齊、魏、韓準備出兵秦國之際,秦國政局不穩,帶領他的子民發動蜀郡的第二次叛亂。

令人詫異的是,此次追隨蜀侯煇叛亂的大臣,大多是秦人,他們在蜀侯手下當了幾年臣子,馬上翻臉不認秦國,協助蜀侯煇造反。

這些秦國舊臣也來反秦國,除了蜀侯煇許諾給他們的利益誘惑,更深層次的原因是什麼?

蜀國古老富庶、物產豐盈、文化久遠、底蘊深厚。蜀國的人口遠少於今天四川省人口,可耕種的土地卻跟今天差不多,因此蜀國人人有其地,只要勤勞就能致富。秦國的軍功爵位制中的戰利品對蜀人來說,根本沒有吸引力。

蜀國人與世無爭,是由於他們本身就很富足,大量的肥地都開發不完,自然沒有興趣冒著生命危險,到外面去爭奪還不如蜀國的土地。

歷史上也從來沒有出現一個蜀國政權統一天下,包括三國時期劉備建立的蜀國,早期大批外來將士還渴望對外擴張,等到第一代將領紛紛過世,後來的蜀人就完全沒有外戰的進取心了,失敗其實已經是冥冥中註定的。

蜀國的文化,顯然與秦國全民皆兵的制度格格不入,矛盾深重。

秦國官吏追隨蜀侯一起叛亂反秦,也從側面反映,無論秦人還是其他人,都愛好和平,富足安定的生活,對任何人都有吸引力。

如果秦昭襄王能夠重視蜀國叛亂的根本原因,及時修訂國策,或許能避免後來蜀國的再次叛亂,也可避免秦始皇死後的全國性大叛亂。但秦昭襄王顯然沒有掌控到蜀國叛亂的根源,或者即使認識到也不願改變現有的制度。

第二次叛亂髮生後,蜀郡太守張若雖然有十萬大軍,但是蜀人居多,無法控制叛亂的局面。秦昭襄王再次令老將軍司馬錯下巴蜀平亂,殺蜀侯惲,並將追隨他的二十七個文武大臣斬首。

又一次蜀郡叛亂,平定了。

兩次叛亂,表面上是蜀郡舊勢力利用秦國外戰的機會作亂,一次是在藍田之戰前夕,一次是函谷關之戰前夕,秦國當局認為這是一種偶然現象。

秦昭襄王任命蜀侯煇的兒子綰為蜀侯,繼續著對蜀郡的統治。

令人不解的是,即使秦昭襄王對蜀郡的叛亂既往不咎,十多年後蜀侯綰還是再次發起叛亂。那次叛亂徹底激怒了秦昭襄王,他徹底廢止開明王朝,不再立任何蜀侯,從此只派張若為蜀守。

秦國先後殺死三個蜀侯,鞏固了對蜀郡的統治。然而蜀國叛亂的深層次原因卻被忽略了,間接導致後來秦統一後全國範圍內此起彼伏的反叛。


地圖帝


考古發現還表明﹐蜀地早在殷周時代已進入階級社會。傳說最早的蜀王是蠶叢氏﹐《先蜀記》有“蠶叢始居岷山石室中”的記載。岷山在今四川省阿壩藏族自治州境內。《華陽國志》還說﹕蠶叢“其目縱﹐死作石棺石槨﹐國人從之﹐故俗以石棺槨為縱目人冢也”。蠶叢之後的名王有杜宇﹐號望帝。建都於土壤肥沃的郫邑(今四川成都西北二十公里)和瞿上(今四川成都南十公里)。他“教民務農﹐……巴亦化其教而力農務﹐迄今(晉時)巴蜀民農時先祀杜主君”。後有荊人鱉靈溯江水至郫﹐為望帝相﹐時蜀地大水﹐鱉靈決玉壘山以除水害﹐從江水分沱以減水勢﹐為蜀中治水先驅。後望帝禪位鱉靈﹐是為開明帝。為開明王朝約始於公元前666年﹐建都成都。此後蜀漸強大﹐曾攻秦至其都城雍(今陝西鳳翔南)﹐又取南鄭﹐東伐楚至茲方(今湖北松滋)﹐“據巴蜀之地”﹐雄長巴蜀。後巴﹑蜀相爭﹐秦惠王於公元前316年派司馬錯﹑張儀率兵滅蜀。巴國傳說中﹐以夷水(今湖北清江)流域的巫蜒五氏族共舉巴氏子務相為廩君的故事最著(見蠻)。廩君乘土船不沉﹐又射殺鹽神﹐死後魂魄化為白虎。故其族有以人祠虎的習俗。巴約在戰國時為楚所滅﹐楚在巴地建立巫郡。\n \n  傳說在殷末﹐巴和蜀都曾參加了周武王伐紂的戰爭。巴人有著名的“巴渝舞”﹐“歌舞以凌殷人”。武王克殷後﹐曾封宗姬於巴﹐爵之以子﹐大概建國在漢水中游。巴在春秋時和鄰近的鄾﹑鄧﹑申﹑楚等國都有交往﹐和楚還有婚姻關係。但後來也被楚所並﹐為楚漢中郡。在今重慶東部涪陵地區當時還有一個枳巴﹐戰國後期滅於楚。秦在滅蜀之後﹐隨即也滅掉建都江州(今重慶)的巴。後又從楚奪得大片巴地﹐建立巴郡。秦滅巴蜀﹐為進一步滅楚和統一六國準備了條件。 \n\n2.泰國西南部海港城市,巴蜀府首府。位於馬來半島北部、泰國灣西岸。人口8,482(1980)。古代曾設關卡,稱“空江”,後改現名。農產品貿易中心。泰南鐵路和公路皆經過本市。\n\n六朝以前的茶史資料表明,中國茶業,最初興起於巴蜀。《漢書·地理志》稱:“巴、蜀、廣漢本南夷,秦並以為郡。”巴蜀的範圍較大,居住民族除巴人和蜀人之外,還有濮、 、苴、共、奴等許多其他少數民族,巴族、蜀族,不過是其中分佈較廣、人口較多的兩個大族。這些民族,大致在夏商和西周時,還停留在原始氏族階段,至春秋、戰國期間,在中原文化的影響下,才由原始走向文明,但是,從中原的觀點來看,這些民族或地區,仍然是屬於“南夷”的化外之區;巴蜀歸屬於華夏,是在秦統一和設置郡縣以後的事情。


玉儒於成


巴國最早見於《山海經·海內經》記載:“西南有巴國。太葜生鹹鳥,鹹鳥生乘釐,乘釐生後照,後照是始為巴人。”太葜即上古時代東方部落首領伏羲,後照為巴人始祖。而後巴人建立巴國,據《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說:“巴郡南郡蠻,本有五姓:巴氏、樊氏、日覃氏、相氏、鄭氏。皆出於武落鍾離山。其山有赤黑二穴。巴氏之子生於赤穴,四姓之子皆生黑穴,未有君長,俱事鬼神。乃共擲劍於石穴,約能中者奉以為君。巴氏子務相乃獨中之,眾皆嘆。又令各乘土船,約能浮者當以為君,餘姓悉沉,惟務相獨浮。因共立之,是為廩君。乃乘土船,從夷水至鹽陽,鹽水有神女謂廩君曰:‘此地廣大,魚鹽所出,願留共居’。廩君不許,鹽神暮輒來取宿,旦即化小蟲,與諸蟲群飛,蔽掩日光,天地晦冥,積十餘日。廩君伺其便因射殺之,天乃開明。廩君於是乎君於夷城,四姓皆臣之。”即最早的巴國是由五個氏族部落聯合形成一個大型的部落集團,其中巴人以武力和船技上的優勢,獲得了集團的領導權,巴人首領巴務相成為該集團的首任領袖,稱廩君,即以白虎為圖騰的巴人首領。該部落集團溯流而上,同樣憑藉武力和船技戰勝了原住民載人,控制了清江流域及巫溪河流域的鹽業生產,在夷城(今湖北長陽土家族自治縣境內)建立了巴國第一個首都。

夏朝時(距今4100年~3600年)稱巴國為“巴方”,商朝時(公元前16世紀初~公元前11世紀中)稱為“巴奠(甸)”。巴奠(甸)向商朝年年納貢,歲歲服役。後來巴人不甘商朝的壓迫,於公元前11世紀參與周武王伐紂,由於巴人英勇善戰,迫使紂王軍隊陣前倒戈,終於打敗商紂王,西周建立。西周初期分封了71個諸侯國,巴氏被封為子國,首領為姬姓宗族,子爵,因而叫巴子國,通常簡稱巴國。巴國的地域大致在重慶全境,北到陝南的漢水上游,大巴山北緣,東至襄陽,春秋時有所擴展。戰國初期迫於楚的勢力,巴國舉國南遷至長江干流,先後在清江、川峽之間至重慶立國。

蜀國由蜀部魚鳧氏建立第一個蜀國開始,經歷瞭望帝杜宇建立的杜宇王朝,到蜀王杜蘆(開明氏)瓦解,共十三位君王在位,存在七百二十九年。後人稱作古蜀國。後人將這些居住在蜀地的人稱為蜀山氏。公元前1045年周王室冊封杜宇為蜀王,准予建都立國,於是蜀王率領蜀人從茂汶盆地東遷至廣漢平原,在今溫江區萬春鎮報恩建魚鳧城成立蜀國。古蜀國由原始氏族公社制進入奴隸制社會,魚鳧是奴隸制古蜀國的第一位君王,是為蜀望帝。他年老時把君主位讓給同姓族人杜靈。唐代李商隱《錦瑟》:“望帝春心託杜鵑。”相傳望帝原名杜宇,立荊州一個傳說死而復生的人鱉靈為丞相。當時洪水氾濫,而蜀國四面環山,中間是盆地,水流不出去,鱉靈鑿穿巫山,引導水流出去,形成今天的長江。隔幾年,望帝因他功高,傳位於他,自己修道,死後化為杜鵑鳥。東周春秋時期古蜀國境內爆發洪水,魚鳧氏蜀王杜宇任同姓族人杜靈為相,治理洪水。杜靈因出色完成了任務,被部人喚做“鱉靈”。望帝因此在年老時禪位給鱉靈。杜靈成了新的古蜀王,建都郫邑(即今天的成都郫都區),號稱開明帝,又叫叢帝。公元前451年秦國進攻古蜀國,奪取戰略要地南鄭。10年之後,古蜀國又將南鄭奪回。

到蜀王杜蘆(開明十二世)時巴國被庸國的侵略弄得很頭疼,於是把移居目標定在了西鄰的蜀國,巴蜀兩國的交戰很頻繁,蜀國由於開明十一世起國力漸衰,十二世蜀王杜蘆準備集中力量打敗巴國以振奮蜀國人心,於是有了巴蜀最大規模的一次戰役,苴國在這次戰役中依然是靠向巴國一邊,不過為了不與蜀國撕破臉皮,只派了一隊為巴國引路的士兵。蜀王杜蘆早得到巴苴合流的消息,於是秘密差由蜀軍差老弱兵做誘餌,引巴軍主力深入,然後頃巢圍剿,戰役以蜀大獲全勝,斬敵大將告終。巴蜀之間的交鋒引來了秦國的覬覦,最終巴蜀被秦國吞併,古巴屬文明最終融合在中華民族的血脈基因之中。

據說秦惠文王垂涎蜀國富饒,欲派兵攻打,但秦將對蜀地道路不甚瞭解,張儀出謀製作五頭石牛,將黃金鑲在牛尾下,由其子張若護送給苴國。苴國跟蜀國很有淵源——大部分史料都記載:開明氏蜀王杜尚封其弟為漢中侯置藩屬苴國,由此苴國君主也姓杜,對蜀國稱臣,為苴侯。後來蜀苴關係惡化也未曾稱王,因為正是蜀王杜尚分封其弟代管苴國。苴侯高興的承諾願助秦國借道伐蜀,張若又到苴蜀邊界向人們大肆宣傳說”秦惠文王願與苴國結秦晉之好,送給苴國了五頭石牛。這可不是一般的石牛,這是秦國才有的石料做的,而且石牛還有靈性,晚上會偷偷的吃草,吃飽了也會拉屎,但它們拉的屎是黃金“。蜀王杜蘆是一位在年輕氣盛的君王,但有時候氣盛太過了也未免是好事,擊退巴國來犯軍隊的他,決定伐苴另立新苴侯,他忘了上幾輩為什麼要建苴國,他更忘了上一輩為什麼對苴侯忍氣不發,他沒有思考,或許沒想去思考,也沒想聽廷上百官對他的進諫,他令五組勞工限期開鑿蜀國至苴國的道路,以便快速出兵打擊越來越不聽話的苴國,另外要奪來秦惠王送給苴侯的五頭能拉黃金屎的石牛。

張若在苴國關注著蜀國至苴國的道路修拓進展,終於等到蜀王杜蘆親自率兵,令“五丁力士”(即五組勞工)引路攻打苴國,這條路就是後來的蜀道。苴侯急忙請張若回秦國求秦王出兵援救。蜀王杜蘆也派使者與秦結盟。但狡詐的秦惠文王嬴駟還是派張儀、張若、司馬錯率隊攻打蜀國。苴侯為表誠意大開城門,秦兵蜂擁而入走石牛道(今劍閣金牛道/劍閣道)滅蜀吞苴,蜀王身死,苴侯被廢,蜀太子逃到彭鄉(今彭州)被捉。蜀、苴二國同年滅亡。就這樣剛吃了蜀國敗仗而元氣未復的巴國被秦軍勢力包圍,秦惠王嬴駟採納司馬錯“先滅蜀,繼滅楚,而得天下”的建議,同年時隔兩月後滅亡巴國。之後屯兵江州城(今重慶),一步步向東蠶食楚國。

佔領巴蜀後秦國並沒馬上將其直接納入秦國的郡縣管轄之下,而是將原來的巴王和蜀王貶為巴侯和蜀侯——讓巴國統治者“世尚秦女”,與秦保持通婚關係;蜀國則保留附屬國地位,同時由秦國任命蜀國丞相以牽制和監視蜀侯。而且秦和當地人約定:巴蜀不實行秦律——秦犯夷輸黃龍一雙,夷犯秦輸清酒一鍾。也就是說秦人與當地人發生衝突是要秦人加倍賠償的。秦滅蜀32年後秦國因為懷疑當時的蜀侯欲謀反而誅之,至此蜀侯的封號被廢止,蜀國由秦國的附屬國變成秦國直轄的郡縣。

南定巴蜀對後來秦國的統一大業至少有以下好處:

  1. 政治上穩定了南部,可以集中精力全力對付東方六國。取得巴蜀後秦國已擁有今天的陝西、四川、重慶大部和甘肅東部,其版圖比三晉和齊國任何一國都大。至此秦國的北、西、南三個方向皆無強敵,只以東部一面對戰諸侯,只要把守住東部崤山、函谷關天下則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緣優勢。

  2. 秦取巴蜀後秦國的蜀郡守李冰在今天的成都一帶主持興建了都江堰,又整修棧道改善交通,同時從秦國遷徙秦民萬家入蜀。張若為郡守時修築成都城,設立市場,廣開貿易。在蜀地設鹽、鐵、錦官主管煮鹽、冶鐵、絲織。成都平原從此被稱為天府之國,成為秦國東出一統華夏的軍糧供應基地。

  3. 在秦楚對抗的正面戰場之外,又在長江上游楚國背後擁有了一塊進攻基地——攻楚的秦軍可以便利地利用長江順流而下將軍隊和給養運到前線,大大減少了由北南下楚國的困難和阻力,縮短了時間與距離。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戰國時代,蜀王在享樂,並且屢次上秦國的當。

秦王送金牛給蜀王,說這牛拉的便便都是金子,蜀王看著稀奇,信以為真,結果上了大當。

秦王派人給蜀王送美女,蜀王好色,立馬開心的派五丁力士去接,結果秦王輕鬆的用美人計滅了蜀王的得力干將五丁力士。

後來巴蜀又因為笡國,相互內訌,打得昏天黑地,秦國螳螂捕蟬 黃雀在後,才一舉把這兩都拿下了。

要是巴蜀自己不先內訌,秦國能不能滅了他們還不好說。

另外,秦王經常送蜀王美女,東西雖然是為了算計蜀王,但是也能看出當時蜀國實力也是有的。否則就不必如此大費周章。


小學生陪讀家長


巴國中心地帶在長江三峽一帶,漁獵為生。男人天生都是戰士,戰鬥力爆表,一直擴張到秦嶺大巴山一帶。後在三峽發現幾處鹽泉煮鹽賣錢,富甲一方,整日唱歌跳舞,被楚國抄去大片領土。轉向與蜀國互撕,蜀國物產豐富,不愁吃喝,沉迷裝神弄鬼,蜀國抵擋不住,向秦國求救。秦國派司馬錯率軍五萬,收拾了巴國,順帶滅掉蜀國,至此巴蜀成為地理名詞。


雲卷飛山


巴蜀的歷史很悠久,因四川氣候得天獨厚適合農耕,公元前五世紀(也就是中原地區的春秋時代)就有了繁榮的社會。這在後來挖掘出來的三星堆和金沙文物就可以佐證了。

那裡的的原住民應該來源於岷山深處的羌族人(也就是汶川周邊地區),他們的容貌與中原地區的人士稍有區別。文化也與中原地區迥異,崇拜太陽神鳥(目前成都市徽就是這個圖案)。

巴蜀與中原地區融合,應在戰國中後期,秦帝國征服巴蜀後納入帝國版圖,並通過都江堰水利工程令四川成為物產的天府之國,並以巴蜀和關中為基地,並一舉統一中國。至此,巴蜀已經融入華夏大家庭,在中原戰亂和天災時,大量中原人士到四川逃難,最終以中原族群在巴蜀繁衍生息,歷史長河中,巴蜀與中原時分時合,但始終在文化上與華夏文明一脈相傳。

回到本題,戰國時期,巴蜀是相對獨立的王國,戰國中後期,秦佔巴蜀,巴蜀成了秦帝國的糧食和兵源基地。


龍年大視野


這一時期的勝利者最終當然是秦始皇嬴政,在周慎靚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的時候,秦始皇派出張儀、司馬錯等近臣攻打巴(今四川東部)、屬(今四川西部)的作戰。

兩位戰役主帥先擊滅巴、蜀及苴等各國(均在今四川境),佔領秦嶺外廣大地區,達到了進一步“富國”、“廣地”、“強兵”目的,戰略上還形成對楚的側翼包圍,為爾後南進創造了有利態勢。 秦滅巴蜀﹐為進一步滅楚和統一六國準備了條件。


陳晨童學


很弱,巴蜀有兩個地方小王國,之後兩國爭鬥,請求秦國仲裁,秦就把他們都滅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