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羅震:美國經濟後勁如何

「觀點」羅震:美國經濟後勁如何

「觀點」羅震:美國經濟後勁如何

美國商務部日前發佈的首次預估數據顯示,今年第二季度美國實際國內生產總值按年率計算增長4.1%,為2014年以來最佳增速,遠超金融危機爆發後2%的平均水平。但這是否說明美國經濟實現了歷史性的轉變?在美國四處挑起貿易戰的背景下,美國經濟能一直保持“中高速”增長嗎?或者說,特朗普的經濟政策能繼續給美國帶來繁榮嗎?

本文系《國際商報》記者白舒婕就美國經濟問題,對盤古智庫研究員羅震等人的採訪,文章刊登於《國際商報》2018年8月15日刊第2版。

「觀點」羅震:美國經濟後勁如何

「觀點」羅震:美國經濟後勁如何

文章刊登於《國際商報》2018年8月15日刊第2版

美國商務部日前發佈的首次預估數據顯示,今年第二季度美國實際國內生產總值按年率計算增長4.1%,為2014年以來最佳增速,遠超金融危機爆發後2%的平均水平。但這是否說明美國經濟實現了歷史性的轉變?在美國四處挑起貿易戰的背景下,美國經濟能一直保持“中高速”增長嗎?或者說,特朗普的經濟政策能繼續給美國帶來繁榮嗎?本報記者特邀業內權威專家一同預測美國經濟後勁。

Q1

美國二季度實現4.1%的經濟增長,主要原因是什麼?

何偉文:一個季度的經濟增速並不能說明什麼。特朗普像做廣告一樣,其目的是為了中選拉票。實際上,單個季度4.1%的增速並不算高。2014年美國二、三季度環比增速分別是5.1%和4.9%。當時無人大吹大擂。

今年二季度美國經濟增長的主要貢獻來自個人消費和出口。個人消費為國內生產總值增長貢獻了2.69個百分點,淨出口貢獻了1.06個百分點。二者合計貢獻了3.75個百分點。其原因至少有兩個:一是減稅刺激消費,二是關稅刺激提前出口。這兩個因素能否持續是未知數。

衡量美國經濟基本面主要看個人消費開支和固定資本投資。後者二季度僅為經濟增長貢獻0.23個百分點,二者合計拉動經濟增長2.92個百分點。這可能更接近美國經濟的實際增長動力。

一個負責任的政府應該審時度勢,認真分析上半年增長基本面,預判下半年乃至明年經濟增速能否持續以及存在哪些風險,而不是拿單個季度的數字大叫大嚷。不可否認,美國經濟增速在發達國家中是最好的。增長的主要目的是創造就業,而美國失業率已經很低。因此美國政府主要關心的不應是增長率,而是實現質量型增長,進行必要的結構調整,為長遠著想。

宋國友:美國二季度4.1%的經濟增速來自於投資、消費和出口這“三駕馬車”的共同發力。

在投資方面,去年年底美國減稅方案的落地刺激了各類企業的投資熱情,促進了投資加速。根據統計,美國二季度非住宅固定投資增長了5.2%。消費領域的動力更為充沛,二季度個人消費支出年化季環率比初值增長4%,而個人消費支出佔美國國內生產總值的七成,消費增長仍是美國經濟增長的最強引擎;出口也有利於美國二季度的經濟增長,二季度美國對外淨出口增長近10%,為國內生產總值增長貢獻約1個百分點。

羅震:美國二季度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長4.1%,是2014年第三季度以來的最高水平,增幅約為美國一季度(2.2%)的兩倍,主要得益於消費、出口、投資“三駕馬車”的拉動。

第一,在消費方面,主要體現為商品和服務的個人消費增長。參考《福布斯》雜誌發佈的數據,美國二季度的商品和服務的個人消費環比分別增長5.9%與3.1%,在4.1%的經濟增長率中分別貢獻了1.24%與1.46%。消費的拉動既得益於美國自今年1月開始實施的1.5萬億美元的減稅法案,也得益於消費與就業的良性互動。據路透社報道,今年上半年美國平均每月創造21.5萬個就業崗位,勞動力市場的擴大促進了消費者支出的增加。

第二,在出口方面,美國二季度出口同比增長5.7%,按季度環比增長9.3%,並貢獻了國內生產總值增長4.1%中的1.06%。其中,大豆以及食品、飼料和飲料系列產品貢獻了0.7%。尤其是大豆的出口,在中美兩國貿易糾紛加劇的背景下,美國大豆實現了127%的銷量增長,既是因為美國農民急於在報復性關稅生效之前將大豆運往中國,也是由於美國大豆價格大幅下跌,促使荷蘭、西班牙、墨西哥、阿根廷、巴基斯坦等國藉機大量購買美大豆。

第三,在投資方面,投資增速較高既得益於美國的減稅法案為企業節省了更多可用於投資的資金,也體現在美國政府開支擴大對經濟的推動作用上。在政府開支擴大方面,美國聯邦政府支出增長3.5%,貢獻了4.1%增長率中的0.37%。

Q2

在二季度經濟衝入“中高速”增長區間後,樂觀派認為美國經濟將就此企穩甚至向上走,悲觀派則認為美國經濟步入了擴張期的下半場,即使不衰退也是增長乏力。美國經濟存在哪些隱憂?

何偉文:經濟暫時的強勁增長並不重要,關鍵要看是否具有可持續性。首先,美國政府制定經濟政策的根本問題是逆經濟週期規律。美國經濟仍在擴張期,因此主要政策方向不應是刺激經濟,而是進行結構改革。但目前美國政府主要關注的還是低端的鋼鐵、石油、天然氣等傳統產業,對新能源、大數據等不僅沒有加大投入,相反還退出了《巴黎協定》。這將劣化經濟結構,從而影響美國的長遠競爭力。

其次,美國國債已經超過國內生產總值,且財政赤字已明顯高於國內生產總值3%這一安全線,因此在經濟擴張期應及時採取審慎財政政策,削減赤字。但美國政府卻實行財政擴張政策,加劇債務負擔。業界普遍估計,美國這一輪經濟擴張可能在一兩年內結束,之後很可能出現經濟低迷甚至衰退。屆時,由於國債和財政赤字高企,政府將沒有多少擴張經濟的工具,這將給未來經濟發展帶來重大影響。

宋國友:我認為美國經濟存在四個隱憂。一是美聯儲加息進程。美聯儲今年還將加息。加息一方面表明美國經濟確實有所好轉,但加息本身也會給美國經濟帶來不確定性。加息過快過急會不利於經濟增長,加息不到位則可能給美國經濟帶來通脹隱憂。

二是對外開打貿易戰的後續影響。今年下半年美國掀起貿易戰的負面效果將會更多呈現,對美國經濟的不利影響也將逐漸展開,將在出口角度抑制美國經濟增長,為經濟增長帶來重大不確定性。

三是降稅效果的逐漸降低。美國二季度固定投資的增加得益於去年年底實施的減稅法案效果顯現,但隨著減稅效果逐步釋放,未來固定資產投資能否穩定增長對於美國經濟而言是個考驗。

四是金融市場存在問題。美國股市連續單邊上漲,積累了較多風險。如果美國股票市場在未來某個時間出現問題,將會拖累美國經濟的健康增長。

羅震:美國二季度經濟增長交出的答卷確實不錯,但在吸引外資方面卻很糟糕。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報道指出,美國2017年吸引外資大幅下降,跌幅為近1/3,這也反映了美國經濟至少存在兩方面隱憂。

第一,美國貿易保護主義對國外投資造成限制。企業併購是美國吸引外國直接投資的最主要方式,佔到2017年外國新投資的97.5%。而美國往往會以保護國家安全為由否決跨國企業併購。比如,新加坡芯片製造商博通在收購美國高通公司時就遭遇了滑鐵盧。在全球分工的今天,美國強調“閉門造車”的做法,對全球以及對美國自身都不是好消息。

第二,他國信任度下降。2017年一季度他國對美直接投資為575億美元,僅是奧巴馬執政的2016年一季度的1/3。對此,《中央日報》華盛頓總局長金玄基表示,這是特朗普對同盟和友邦的攻擊、脅迫,按照自己的想法懲罰或獎賞企業,反覆進行恐嚇和後退等特朗普式變化無常招致來的結果。國內看起來再怎麼冠冕堂皇,國外方面都是破敗的。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主席亞當·波森也指責稱,整個地球村都在躲著美國,除了美國發動貿易戰爭的對象中國以外,歐洲、亞洲、拉美一些國家都減少或收回了對美國的投資,如今已經到了罕見的境地。

Q3

美國發起的貿易戰已使其陷入與中國、墨西哥、加拿大和歐盟等主要貿易伙伴間你來我往的關稅交鋒中。受美國製裁影響,土耳其和俄羅斯政要紛紛表示將與美國開打“經濟戰”。在各國對美採取反制措施後,美國經濟增速還能持續嗎?

何偉文:

特朗普政府肆無忌憚地挑起貿易戰,自以為貿易戰“很容易贏”,至少說明兩點:第一,霸凌主義顯現無疑,唯恐其他國家不受損失。第二,缺乏基本的貿易專業知識。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此前發出警告稱,美國與世界其他國家的貿易戰到2020年可能會讓全球經濟增速降低0.5個百分點。一些專業機構得出的分析結論普遍認為,如果中美互對500億美元產品徵稅,兩國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都將減少0.1個百分點。如果美國對華2000億美元或更多產品徵收關稅,兩國國內生產總值都將減少0.5個百分點。

貿易戰沒有贏家。美國對華及對其他國家加徵關稅也會打擊美國經濟。且不說中國和其他國家的反制,就美國單方加稅而言,也將打擊美國經濟。第一,美國進口成本上升將抬高消費物價,從而實際減少民眾收入,使消費受到壓抑。美國商會總裁唐納休稱,如果對中國300億美元產品加徵關稅,美國家庭的收益將縮減1/3。第二,下游產業成本上升將導致生產下降、失業增加。第三,進口的縮減將減少港口、倉儲、物流、批發和零售行業的就業。第四,單邊關稅阻隔了全球供應鏈,將給美國研發、金融等行業帶來不利影響。第五,消費物價的上升將加劇通脹。7月份美國核心CPI同比上漲2.4%,已接近美聯儲設定的2.5%的通脹門檻。如果這一漲幅繼續提升,美聯儲加息概率將擴大,從而抑制經濟增長。這一效果將在半年後顯現出來。

宋國友:如上所述,美國經濟二季度的亮眼表現得益於其出口數據的配合,而其未來增長的一個重大隱憂則是其對外貿易的受阻。如果下半年各國對美貿易反制措施生效,對美國經濟將構成負面影響。另外,如果世界貿易形勢因特朗普政府對外貿易戰的原因而惡化,其他國家經濟出現問題,在全球經濟相互依存的背景下,這也不利於美國經濟增長。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屆時即使美國經濟還能繼續增長,但是出口市場的惡化會拖累其經濟增長,導致其不能實現最佳增長。

羅震:近來,特朗普政府在貿易問題上頻頻向中國、歐盟、加拿大、墨西哥等經濟體發難,造成全球貿易緊張的局勢。關於美國未來經濟發展的情況,可以考察其如何處理與國內、國際的關係。

第一,從國內來看,美國有發展經濟的必要性。藉助於經濟發展成績、失業率的下降、減稅法案創造的實惠等,特朗普在國內實現了超過45%的總支持率和88%的黨內支持率。特朗普曾許下年內國內生產總值增長4%的承諾,在當前美國備戰中期選舉的背景下,特朗普仍會繼續動用國內國際等政策資源穩定經濟成績,博取選民支持。

第二,從國際來看,美國有發展經濟的可能性。一方面,美國仍是世界頭號大國,擁有最多的籌碼來廣泛地利用國際資源發展自身。比如在投資領域,美國雖然在2017年吸引外資下降32%,但卻吸引了超過3000億美元的外資,約是排名第二的中國的3倍。另一方面,國際社會很難形成反對特朗普保護主義的統一陣線。相反,面對美國政策上的“粗暴”,歐盟等經濟體在口頭抱怨的同時,更可能選擇與美國進行妥協,並把美國轉嫁過來的全球化的負面影響強加轉移給其他力量更為弱小的貿易伙伴。■

「觀點」羅震:美國經濟後勁如何

文章刊登於《國際商報》2018年8月15日刊第2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