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被騙了!七夕是「女兒節」,不是「情人節」!

我們熟知的傳統佳節“七夕”,是傳說中牛郎織女一年一度鵲橋相會的日子。

然而,七夕並不是“中國情人節”!

——而是名副其實的“女兒節”!

- 1 -

七夕,與愛情無關

七夕節最初是一個女子的節日,與愛情無關。

首先,我們從時序上就不難判斷,七夕節是在每年的農曆七月份,所謂“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夏已末,秋將至,古代的女子們要開始搖動紡車,織布製衣了。

而天上閃耀的織女星就被遙想成人間女子的保護神,被寄予了各種美好的心願。

大家對織女的崇拜最終落在了七月七,這個時間對於古時的女性來說有著特殊的意義。《孔雀東南飛》中雲:“初七及下九,嬉戲莫相忘”。

初七,是古代女子相聚嬉戲的日子。

為什麼?因為按照陰陽術數之說,單數屬陽,七月初七是陽月陽日相重的日子,這被古人認為是陽氣大盛的,需要有陰氣來調和補充。於是,便給了女子們在七月七參與遊樂、祭祀、社交等各種社會活動的契機。

在七夕節的節俗活動中,織女是核心形象;而短暫脫離出日常生活、享受著同性小團體私密空間的女子們,自然就是節日裡的絕對主角了。

所以,我們把七夕稱作為“女兒節”,是毫不過分的。

別再被騙了!七夕是“女兒節”,不是“情人節”!

- 2 -

七夕,婚嫁禁忌日

而另一真相,七夕不僅是女兒節,在秦初時,更是個“婚嫁禁忌日”!

因為在古人的觀念中,七夕對於婚嫁,並非一個吉利的日子,牛郎織女的坎坷愛情,也並沒有花好月圓的意味。

秦代占卜簡書《日書甲種》裡就有關於“牛郎織女”為佔的條目,“丁丑、己丑取妻,不吉。戊申、己酉,牽牛以取織女,不果,三棄。”

所以在古人心中,七夕這一天,對於愛情和婚嫁而言,是凶多吉少的“下下籤”,是抽不得的。

那來到我們現代,七夕怎麼就成了“中國情人節”了呢?其實也不難理解,這是在外來文化衝擊下催生出來的“西為中用”節日模仿、消費主張!

那麼問題來了,咱們中國有沒有自己的“情人節”呢?

當然有,而且不在秋天,在春天。

在古代,包括春分、花朝、春社、清明、上巳等等在內的春天節日,除了其特有的與農事、祭祀有關的儀式內容之外,無一不是風情搖曳的愛情節日。

且不說自古以來那些在春天節日上吟唱的詩篇中流露出來的無邊風月,翻翻宋明話本、元人戲文,那些多情的才子佳人們幾乎無一不是在清明上巳、踏青遊春的遊戲場上一見鍾情、私定終身的。

說到底,萬物盛開、搖盪性靈的春天才是滋生愛情的季節。

別再被騙了!七夕是“女兒節”,不是“情人節”!

- 3 -

七夕,乞巧顯身手

話說回來,正宗的七夕節是怎麼過的呢?

過去的女兒家們,都希望自己心靈手巧,日後能相夫教子、男耕女織。而織女是巧星,傳統女性的偶像。

所以每到七夕,姑娘們都要做各種奇巧小玩藝,向織女星乞求智巧。“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祈禱之後,姑娘們還會互相贈送小工藝品,送上美好祝福。

別再被騙了!七夕是“女兒節”,不是“情人節”!

穿針乞巧 | 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七夕晚上對月穿針,針有雙孔、五孔、七孔、九孔之分,最先穿過者“得巧”。

目前能見最早記述此事的文字是東晉葛洪所著《西京雜記》:“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

別再被騙了!七夕是“女兒節”,不是“情人節”!

喜蛛應巧 | 大致起於南北朝,盛行於唐。七夕節前抓一隻紅色的小蜘蛛,七夕晚上把它放在首飾盒或其它器皿裡,第二天早上觀察蛛網形狀,如果蛛網形狀規整,疏密有致,就表示得巧多,反之則少。

別再被騙了!七夕是“女兒節”,不是“情人節”!

投針驗巧 | 這是“穿針乞巧”的變體,源於穿針,又不同於穿針,是明清兩代盛行的七夕節俗。

明《帝京景物略》中載有“七月七日之午丟巧針”的做法:七月七日正午,女孩將一碗水放在太陽下暴曬,過一會兒,水面生膜,將繡花針輕投水中,針會浮著,此時就看水底的針影像什麼。如果針影像雲朵、花卉、鳥獸,就說明女孩“得巧”;如果針影粗如棒槌或細得像絲,就說明女孩“得拙”了。

別再被騙了!七夕是“女兒節”,不是“情人節”!

染指甲 | 我國多地舊俗在七夕用鳳仙花搗成汁染紅指甲,說是可使手指靈活,紡織時手指不抽筋。染指甲這個習俗,除了“乞手巧”,還有“乞美”的含義。

同樣,七夕日用槿樹液洗頭髮、以及用臉盆接七夕夜露水抹在眼上和手上的風俗,也寓意著“巧上加美”的祈願。

別再被騙了!七夕是“女兒節”,不是“情人節”!

磨喝樂 | 民間七夕節的玩物,即小泥偶,多是嗔眉笑眼、手持蓮葉蓮花的男童形象,曾盛行於宋元時期。不言而喻,這是關於“乞子”的。

磨喝樂被視為“巧兒”,供兒童把玩遊戲;也可以在七夕時供奉起來,傳達婦女們“宜男”的心願。“捏塑彩畫一團泥,妝點金珠配華衣;小兒把玩得笑樂,少婦供養盼良嗣”,正是關於七夕節物磨喝樂的寫照。

別再被騙了!七夕是“女兒節”,不是“情人節”!

巧果 | 巧果是七夕的應節食品,形狀彎扭,以“七曲八彎”來寓“巧”之意。那手巧的女子,自己製作巧果時,會捏出各種與七夕傳說有關或寄託了自己美好心願的花樣。

其實,不管是“乞巧”,還是“乞美”,抑或“乞子”,都是為了婚姻家庭生活的如意美滿。正如《乞巧歌》中所唱:“乞手巧,乞貌巧;乞心通,乞顏容;乞我爹孃千百歲,乞我姊妹千萬年。”

在以前傳統社會中屬於婦女的天地並不大,要在有限的空間裡經營出自己的幸福,也許真要像巧果所象徵的那樣,有一顆七曲八彎的玲瓏心呢!

現在的我們也許不能把這些乞巧的習俗“手手相傳”下去,但擁有一顆七曲八彎的玲瓏心,必是美麗而智慧的,無論身處什麼時代,也必能贏得愛情、守住婚姻、創造出屬於自己的美好生活,不是麼?

別再被騙了!七夕是“女兒節”,不是“情人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