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去庫存之後,別讓生育也淪爲周期化

繼去庫存之後,別讓生育也淪為週期化

8月6日,《人民日報》發表了文章《生娃是家事也是國事 鼓勵政策不能畫餅充飢》,說明國家已經意識到了人口危機的嚴重危害,把鼓勵生娃上升到了國事的高度,希望各地政府能大力出臺優惠措施提高人口出生率。

讀完這篇文章,我感到深深的憂慮,我猜想很快就會有非常多務實高效的鼓勵生育政策出臺,並在全國形成一種生育光榮、生育偉大的和諧氛圍。這一切讓我又回想起了2015年開啟的那一場轟轟烈烈、天翻地覆的去庫存運動。

繼去庫存之後,別讓生育也淪為週期化

1、碩果累累

隨著2014年930新政和2015年330新政的頒佈,一場盛況空前的房地產去庫存戰役如期而至,在這一波短週期中,房地產仍然扮演著拉動經濟增長、供給側結構改革的重要角色。

但是,房價上漲依然遵循著一線領漲,二線收尾的慣常模式,為了消化積壓在三四五線城市的大量庫存,高層開創性的發明了棚改貨幣化,於是乎房價暴漲席捲全國,上到北上廣深,下到五線小城,無一例外,全部翻倍,戰績顯赫,功成名就。

全民身價暴漲的代價就是全民負債。根據蘇寧金融研究院的數據,我國的居民槓桿率,從2008年的18%直線上升至2017年9月的54%,居民部門的貸款總額已達44萬億,超過了全國GDP的一半。截至2017年,我國家庭債務與可支配收入之比高達107.2%,逼近了美國次貸危機前的峰值。在中國工薪家庭資產結構中,房產佔比已經達到78.2%,這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負債。

就在全民狂歡慶祝自己資產升值之時,房價戛然而止。2018年7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半年會議,要求“堅決遏制房價上漲”。 8月7日,住建部在瀋陽召開房地產工作座談會,要求把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落到實處,對樓市調控不力的地方政府要堅決問責。 2018年1月到7月,全國主要城市的樓市調控次數累計達到260次,比去年同期上漲了80%。

現在的調控和3年前的放鬆一樣急切,一樣速戰速決,絕不拖泥帶水,對於鎖定勝局和保住勝利果實從來都是無比的自信和堅決。所有的調控都是為了保護房價,所有的調控都是為了防止房價崩盤。只是廣大韭菜剛剛全部家當重倉房產,鉅額負債對賭國運,盼來的卻不是房價的繼續上漲,而是見好就收,真可謂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所有的韭菜都是無奈的,所有的韭菜都是聽話的,一聲令下,就敢揹負鉅額債務,挺身而出,為國解憂,為國捐軀!

2、人口危機

繼去庫存之後,別讓生育也淪為週期化

記得前兩年,我剛剛辦了獨生子女證,直到今天,我工資條裡還享受著每月30元的獨生子女費,這是一種讚許,也是一種肯定。

但令人費解的是,人口危機為何來的如此突然,又如此的冒昧。原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曾指出:中國人口紅利消失的拐點在2012年就已經出現,到2025年將徹底消失。

根據我國人口普查資料顯示:80後、90後、00後人口分別為2.19億、1.88億、1.47億。00後比80後要少7200 萬人。從2011-2017年,7年時間內我國勞動年齡人口減少了約4000萬。2015年,我國65歲以上老人佔比為10.5%,已經達到國際老齡化社會標準7%的1.5倍。

前段時間,哈爾濱社保局《關於推遲發放養老金的情況說明》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因為黑龍江的養老金已經嚴重收不抵支。2016年,黑龍江職工養老保險基金收入890億元,而支出高達1210億元。同年,在全國養老金入不敷出的省份還有遼寧、河北、吉林、內蒙古、湖北、青海等6個省。無奈之下,高層決定從今年7月1日起開始實施養老基金中央調劑制度,富省幫窮省,全國一家親。

如果你對我國的人口危機還沒有清醒認識的話,那麼,我告訴你一個數據:總和生育率。2015年我國的總和生育率是1.05,而日本是1.4。國際上公認的世代更替生育率是2.1,低於1.3則被稱為“低生育率陷阱”。總和生育率的概念非常容易理解,就是假如每一對夫妻,都只生一個孩子的話,到了下一代人口就會減少一半,如果他們的子女還是隻生一個孩子的話,那他們孫輩的數量就是他們的1/4,所以,國際上公認合理的總和生育率應該是每對夫妻生育2.1個孩子。而我們“只生一個好”的計劃生育政策執行了超過30年。

3、峰迴路轉

1982年,十二大把計劃生育確立為一項基本國策。2001年12月29日,全國人大常委會第25次會議審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口與計劃生育法》,2002年9月1日起施行。

“晚婚、晚育、少生、優生”已經根深蒂固的刻在了我們當代國人的腦子裡,已經變成了一種修養、一種素質,一種人生觀和價值觀。

我們直到現在都是計劃生育的擁躉。我們曾經用那麼直白低俗的語言去表達我們的認知:“打下來,流下來,就是不能生下來”;“一人超生,全村結紮”;“要想富,少生孩子多種樹”;“計劃生育好,政府來養老”。

繼去庫存之後,別讓生育也淪為週期化

我們讀書時,經常能夠聽到的一句話是:“我國地大物博,資源豐富,但是被13億這個分母一除,人均就非常少了”。所以,我們信仰並堅持計劃生育,效果當然非常顯著,自計劃生育政策實施以來,我國少生了4億人!

但是,世事難料,峰迴路轉。2013年,單獨二孩政策實施,2015年,全面二孩政策實施。

2017年我國出生人口1723萬人,比2016年減少了63萬人。2017年二孩出生人數比2016年增加162萬,但一孩出生人數比2016年減少249萬,也就是說,二孩政策放開之後,二孩數量是增加了,但始料未及的卻是,一孩人數卻減少的更多,所以,總的出生率還是在持續的降低。現實就是,別和我提二孩,我一孩都不想生!

冰冷的數據擺在面前,殘酷的現實必須正視。可喜可賀的是,現在沒人再處罰你超生,沒人再逼你結紮,單位免費派發安全套的福利也一去不返。

在今年全國兩會後的政府機構改革時,取消了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同時在十九大報告中,首次刪除了“堅持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的內容。

2018年6月25日,遼寧省政府印發《遼寧省人口發展規劃(2016—2030年)》,提出建立完善生育支持、幼兒養育等全面二孩配套獎勵政策。

6月29日,陝西省統計局發佈《陝西省2017年人口發展報告》,建議出臺鼓勵生育措施提高生育意願。

8月2日,湖北省咸寧市出臺全面兩孩配套政策,鼓勵將二孩及以上產婦產假延長至6個月,同時報銷費用,試行彈性工作制。

4、生娃的選擇

從內心出發,如果拋開經濟、醫療、教育和養老的壓力,我相信95%的人絕對是希望多子多福、兒孫滿堂的。但昂貴的生活成本,奢侈的育兒經費,高不可攀的房價,沒有積蓄的家中四老,讓我們對生育心生敬畏。

繼去庫存之後,別讓生育也淪為週期化

因為篤信了計劃生育,80後90後的獨生子女們,在面對4位老人贍養的重壓之下,在沒有兄弟姐妹分擔的困境之下,哪有勇氣迎接二孩的到來?讓一個計劃生育的產物,一個計劃生育的擁護者,自己去打破心中的信仰,承擔起獨自面對社會的善變和生活的重擔,何其容易!

阻止你超生的理由很多,勸你多生的藉口也不少,我們常常會聽到這樣的話:“生活壓力不應該是拒絕生娃的理由,以前溫飽都達不到,照樣家裡4-5個孩子啊”。

的確,與解放初期相比,現在國富民強,我們早已邁過了溫飽線,但現在最大的不同就在於貧富差距和階層固化已經到了難以逾越的地步。以前,家家戶戶人人平等,生1個和生10 個,大家的起點都一樣。現在的普通家庭,能夠集三代之力培養出一個大學生,就實屬不易,多一個孩子,就必定會分流有限的資金和精力,孩子成功的概率就會減半。每個普通的底層家庭都夢想能有飛出雞窩的鳳凰,每個普通的家庭都無法接受孩子繼續普通,不成功就是失敗,自己的起點可以低,但決不能容忍孩子也輸在起跑線上。

都說高房價是最好的避孕藥。也許冥冥之中,我們在潛意識裡是希望以此來抗議房價的高昂,以此來宣洩社會的不公,以犧牲繁衍的代價來奢求房價的下跌。期待著有朝一日,人口減少,房價崩盤,自己不用再蝸居,人人都有別墅住,不用再為生活的苟且擔驚受怕,也許那時才是鼓勵生娃的最佳時機!

如果有人問你:“啥時生二胎啊?” 你可以用當年央視的採訪問題回敬他:“你幸福嗎?”

繼去庫存之後,別讓生育也淪為週期化

5、別再焦慮

前幾天,上海發佈《關於做好2018年非上海生源應屆普通高校畢業生進滬就業工作的通知》,規定清華北大畢業生進上海可以走綠色通道直接落戶。人才引進無可厚非,但就是這樣的不公平一次次的加劇了社會的焦慮、教育的焦慮、成功的焦慮,強化了人的三六九等。

正是這種焦慮,這種生來的不平等使我們喪失了原始的生育動力。當我們所處的社會,都不能給予孩子平等的教育環境、完善的保障系統、健全的養老體系,僅憑一句口號式的呼籲,根本難以改變年輕家庭對生養孩子的憂慮。

2015年,“去庫存”一聲令下,全國房價翻倍。房價翻倍就意味著生養一個孩子的成本翻倍。我們不是不肯生,更不是不會生,而是我們怕生出來的下一代還得勒緊褲腰帶去庫存,還得為高房價揹負鉅額貸款,我們不忍心他一出生就註定是接盤俠。

去庫存和生娃本身就是矛盾的。在高房價、高物價的今天,有一種最有效的辦法鼓勵生育,就是用土地財政來補貼生娃,多生一個娃獎勵一套房,也許這並不現實,只是我們的意淫罷了,如果需要用房子來獎勵生育,那說明人口危機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

土地財政要取之於民,用之於民,切不可涸澤而漁,水都幹了,哪來的年年有魚。

房改二十年,樓市調控政策搖擺不定、前後不一,週而復始,一次次的表態,又一次次的縱容,讓我們對調控失去了信任,對實業失去了信心。對於管理者來說,能夠給予合理長久穩定的預期才是最重要的。苟活已不易,讓堅守不再吃虧,讓信仰獲得尊重,這是我們最缺乏,也是最應該保證的!

過去三十年,計劃生育少生了4億人,未來三十年,讓我們為國生娃,爭取再多生4億人。

千萬別讓計劃生育也走進樓市調控的誤區,千萬別在生娃這件事上也犯週期性錯誤,因為矯枉過正、週而復始,我們再也承受不起!

最後,我想以電影《一出好戲》裡的一個橋段結束:張藝興問於和偉,為什麼以前一張撲克牌可以換兩條魚,現在兩張牌才能換一條魚?於和偉憤怒的對他說:“規矩是我定的,你們怎麼和我玩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