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喀則是如何加快推進農牧業現代化建設的?

 日喀則藏語含義為“土地肥美的莊園”,在這塊神奇的土地上,人們揮灑汗水,播種希望。那麼,跟西西一起來看看,日喀則是如何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的。

糧食篇

日喀則是如何加快推進農牧業現代化建設的?

日喀則是如何加快推進農牧業現代化建設的?

  “從人民公社到現在,我家還沒有收過這麼多的糧食呢!”望著自家打麥場堆得滿滿的青稞,拉孜縣吉榮村86歲的老黨員達瓦激動地說。

  2017年,日喀則市青稞總產量達到了34.48萬噸,同比增產4.37萬噸,平均每畝增產51斤。全市像達瓦老人這樣從青稞增產中獲益的群眾有6萬戶,戶均增收1500餘元!

  作為傳統的農業大市和青稞主產區,日喀則耕地資源豐富,水利條件好,農業產值和青稞產量始終佔據全區首位。

  “黨的十八大以來,日喀則市全面深化農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全市農業生產區域化合理佈局。確保糧食生產能力不降低、確保農牧民增收勢頭不逆轉、確保農牧區穩定不出問題。”日喀則市農牧局黨組書記丁峰說。

  分級包片,上下聯動的科技服務網格讓廣大農牧民群眾懂種植、會經營。據統計,日喀則市全年共組織種植業科技培訓140餘場次,培訓人員達2.7萬餘人。日喀則市在認真總結理念種植業結構和良種推廣經驗的基礎上,對種植結構和良種區域佈局上進行了合理調整。

  青稞增產目標的實現,不僅帶動了全市畜牧業和高原特色農畜產品加工業發展,還為青稞食品、保健品開發提供了重組的優質原料!

  位於仁布縣普納村的西藏達熱瓦青稞就業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表示:“今年青稞消化能力比去年翻了一番,已經收購青稞超過100萬噸,收購價高出市場價的0.3元,有力帶動了周邊群眾特別是貧困群眾增收致富!”

  青稞生產和供應能力的提升,為發展以青稞為原料的產品加工、保健品深度開發,提高青稞附加值,延伸產業鏈條,實現從產品到商品的大規模生產加工了重組的原料基礎。同時,也為發展以青稞或青稞稈為飼料來源的牛羊雞等弄去畜牧養殖業,肉蛋奶等高原特色農畜產品生產加工業創造了良好的資源條件。

  在桑珠孜區的達熱瓦曲美鄉切白村的拉洛奶牛養殖基地,企業主依靠地處青稞主產區的區位優勢,採用青稞秸稈等飼料餵養了475頭小花奶牛,輻射帶動了桑珠孜區城郊畜牧業發展;

  地處白朗縣嘎東鎮貴熱村康桑農產品發展有限公司,生產的青稞壓縮餅乾、青稞雪米餅熱銷區內外,僅2016年青稞加工1200萬斤,年利潤近426.2萬元;

  ……

  青稞產能的提升、產業的發展加快了種養加一體化發展,促進高原特色農牧產品做大、做精、做強,帶動了越來越多的群眾在家門口致富。

畜牧篇

日喀則是如何加快推進農牧業現代化建設的?

日喀則是如何加快推進農牧業現代化建設的?

  2017年11月28日清晨,日喀則市崗巴縣孔瑪鄉德慶村的又一批100餘隻崗巴羊被送到生產車間,經過宰殺、卸塊、封袋、包裝等一系列工序後,通過郵政渠道,分批分量寄往廣東、湖北、山東、四川等省份。

  在西藏自治區郵政分公司駐村工作隊的穿針引線下,崗巴羊改進了包裝、運輸環節,也搭上了電商平臺銷售的 “快車道”。

  牧業提產增效,牧民才能增收致富。

  同樣,在亞東縣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區,當地政府以帕裡犛牛原種場為中心,投資2986.8萬元打造帕裡犛牛擴繁基地,組建了西藏帕裡犛牛養殖產業有限公司,公司通過農戶資產作價入股,帶動了一批又一批建檔立卡貧困戶。

  基地+公司+合作社+農戶(貧困戶),近年來,日喀則市根據資源稟賦、生產基礎和區位優勢,對外拓展高原特色崗巴羊和霍爾巴羊產品市場,逐步推進標準化規模化養殖和畜產品深精加工,為農牧民群眾增收致富提供了多種渠道。

  日喀則市以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為契機,堅持“穩定提升草地畜牧業,大力發展農區畜牧業,加快發展城郊養殖業”方針,實行以草定畜,進一步優化了畜群結構,提高良種覆蓋,全市畜牧業工作取得了長足發展。

  同時,全市大力發展人工種草,目前保留面積已達31.24萬畝,以飼草訂單式採購為主,推動了農牧結合的草牧業集約化、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發展。

  在康馬縣涅如堆鄉、在南木林縣艾瑪鄉,萬畝的人工種草基地正讓荒灘變良田,正為全市發展高原特色畜牧業打下堅實基礎。

能人帶動篇

日喀則是如何加快推進農牧業現代化建設的?

日喀則是如何加快推進農牧業現代化建設的?

  黨的十九大代表尼瑪石曲家在南木林縣南木林鎮仁歐村。幾年來,仁歐村主任尼瑪石曲帶領村民辦起了生態林卡園、建起了養蜂基地和農產品加工合作社,現在的仁歐村年集體收入超百萬。

  “讓村裡的群眾富起來,讓孩子們有學上,老人能安心養老,年輕人有事幹。現在,我們的黨正帶著大家一步步實現夢想,想想我就覺得熱血沸騰,渾身充滿幹勁。”尼瑪石曲說。

  在定日縣崗嘎鎮,當地殘疾人群眾旦增歐珠辦了一家民族手工合作社。身殘志更堅的旦增歐珠不向命運低頭,銳意創新、敢為人先,在他的帶領下合作社生產的“藏芭娃娃” 系列產品引爆市場,屢屢在各項創新創業大賽中斬獲獎項。合作社還吸納了定日縣近30名殘疾群眾就業。

  群雁齊飛要靠頭雁來帶,培育新型農牧業經營主體要靠“領路人”。

  在白朗縣,一個月前來自山東省的技術援藏專家趙光偉在匆匆的回了趟內地探親、又匆匆的趕了回來。

  趙光偉是白朗縣引進內地的某果蔬公司的副總經理。去年,該公司在白朗縣17座智能溫室建成投入才半年就生產果蔬250多噸。當地30多名群眾發展為公司的長期員工,既在公司打零工,也在公司裡學習蔬菜種植和管理技術。

  趙光偉今年的目標是想在高原種植高附加值的窖藏芹菜,“我們要提供技術、種苗,讓老百姓種,再以高於普通市場價一倍的價格回收窖藏,帶動更多的群眾致富。”

  有了援藏專家的傳幫帶,有了本地土專家勤奮鑽研,現代的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正在後藏大地落地生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