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評價嘉靖的一生?

淡看天上月


嘉靖是一個聰明、博學、有追求、有能力的人,是一個有能力的皇帝,但只能算是半個皇帝——或者說,他只是把皇帝當做工作來做。

要梳理嘉靖的一生,就從其即位為帝開始吧。

1.即位為帝

朱厚熜得到皇位勉強算是一場意外:正德十六年(1521年)明武宗駕崩,由於武宗死後無嗣,因此張太后(明武宗的母親)和內閣首輔楊廷和一同決定,由近支的皇室、武宗的堂弟朱厚熜繼承皇位。

因為這層關係,圍繞著朱厚熜“宗法意義上的父親”是誰這一問題,以楊廷和為首的朝臣和年輕的嘉靖展開了多次較量,最終的結果是:嘉靖帝不顧朝臣反對,追尊生父為興獻帝,後又加封為獻皇帝,追尊生母為興國皇太后,改稱明孝宗敬皇帝為“皇伯考”,嘉靖十七年(1538年)九月,興獻帝又被追尊為“睿宗知天守道洪德淵仁寬穆純聖恭簡敬文獻皇帝”,並將興獻帝的牌位升袝太廟,排序在明武宗之上,改興獻王墓為顯陵。這一段歷史,史稱“大禮議之爭”,在這一過程中,嘉靖帝成功壓制住了群臣,徹底穩固了自己的地位。

2.力興改革,嘉靖中興

嘉靖即位之時,心中是有自己的抱負理想的,但當時的明朝已經形成了皇權、文官、宦官三方角力的局面,三方角力意味著三方誰都無法有效達成自己的政策目標,一切施政行為最終都會在他方勢力的干預下扭曲變形,為了讓自己的抱負成為現實,嘉靖在隨後二十年開始了一系列的改革。

對於文官集團,嘉靖通過“大禮議之爭”有效的打擊了文官勢力,加強了皇權,並讓自己迅速擺脫了楊廷和的控制,建立了嘉靖初期朝政之中嶄新的人事格局;對於宦官集團,嘉靖嚴禁宦官干政,削弱司禮監實權,使其成為擺設,各地鎮守太監也被召回裁撤,並且嘉靖還進一步廢除了外戚世襲,解除了後宮干政的可能;大方向上,嘉靖全力維護洪武祖制,否定君主守成敗政的行為,確保了改革的合法基礎。

大方向之上,嘉靖思路清晰,而在朝政之上,更彰顯了嘉靖的治世才能。

明朝實行內閣制,而內閣在嘉靖手中無疑是發揮了其最大的效用:一方面,嘉靖將幾任內閣大臣牢牢地捏在手裡,用廢存乎一心,另一方面,嘉靖給予了內閣密奏專權,提高了內閣大學士的職權範圍和行政效率;朝廷之中,歷來存在著各地或各方勢力官員的相互鬥爭,嘉靖放由大臣們互掐,卻又根據自己的需要隨時幫扶某一方,既調解了官員矛盾而又不會讓某方勢力干預自己的決策的實施;在官員任用之上,嘉靖打破了重內輕外的觀念,激發地方官員的進取之心,整飭言路,實現對百官的有效監督,裁革冗濫,以減輕財政負擔。

在這一系列整體思路的帶動和有才幹的官員的努力下,土地改革、科舉制度改革、賦稅制度改革、軍事調遣其意圖均有效得以實現,土地兼併問題得以緩和,民眾負擔減輕,有才幹的士子得到選拔,國家財政穩定,北挫韃靼,南平倭寇,並詔令廣東官員驅逐葡萄牙人,整個國家欣欣向榮,史稱“嘉靖中興”。

3.崇奉道教,起用嚴嵩

朱厚熜即位為帝之前便崇尚道教,即位為帝之後手中資源更是充足,不僅僅大肆嘉獎方士、道士,而且痴迷於煉製長生不老藥。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十月,發生了“壬寅宮變”,十幾名宮女合謀試圖將嘉靖勒死在床上,最終卻因為繩子打了死結而只是將嘉靖勒暈了過去。這次事件的原因不得而知,但結果就是嘉靖從此移居西苑潛心修玄,不再上朝了。

在這之後,嘉靖像是突然放下了自己之前二十年對文治武功的追求,開始一心追求長生不老;嘉靖始終保持著對文官集團的控制,但不同於之前的選賢任能,而更像是選用能為自己修仙求道騰出空間的人——例如嚴嵩。大明首輔嚴嵩專權二十年,吏治敗壞,殘害忠良,許多功臣、直臣遭殺害、貶黜;殺害干將、吞沒軍餉導致邊事廢弛,北方韃靼寇邊,兵臨京師城下。但即便如此,嘉靖仍然任用嚴嵩,為何?

中國歷史上有很多奇特的皇帝,例如木匠皇帝朱由校,例如南唐國主李煜,他們生來似乎不適合做皇帝,但他們身處皇位。朱由校任用魏忠賢,所以自己可以安心做木匠,大明朝國力衰退但尚且可以存續;李煜並無可託付國事之人,但仍舊要做一個詞人,最終落得一個國破家亡。

嘉靖要修道,而嚴嵩不僅支持他,不僅會寫青詞,還會把所有反對皇帝修道的聲音全都擋下來,並且嚴嵩作惡多端,卻從來不會去動嘉靖的權力。

這一時期的嘉靖,根本就不是一個稱職的皇帝,他將作為皇帝的職責全都丟給了內閣,而一心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去了。

4.罷黜嚴嵩,身死道消

晚年嘉靖大概意識到了自己無法長生,在徐階等人的努力下不得不疏遠、拋棄嚴嵩,並起用徐階為內閣首輔,才讓大明再次走上了正軌。

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十四日(1567年1月23日),嘉靖駕崩於乾清宮,年60歲。廟號世宗,諡號欽天履道英毅神聖宣文廣武洪仁大孝肅皇帝,葬北京昌平永陵。

如何評價嘉靖的一生呢?

作為皇帝,他證明了自己確實有成為一代明君的能力;作為一個人,他有自己的追求,並且為此可以不顧一切;他聰明、博學、有追求、有能力,他像是一個真實的人,但算不上是一個完整的皇帝。


浮世暢想


嘉靖皇帝在明朝大勢已去的情況下繼任的,民間很的說法很是為之惋惜,在我看來,這都是託詞和藉口。實質是無能。原因有以下方面:

1、皇帝,首先要促進社會的發展。經濟繁榮,政治清明,文化進步。他做到了嗎?一點都沒有,隨波逐流,無能為力。

2、皇帝擁有一切,最正統的代表。休養生息,讓利於民,天下哪個人不支持,不擁護。私利太重,稅賦絲毫不變,階級矛盾沒有緩和,鬥爭不斷。

3、作為最大的統治者,他不是傑出的睿智者。明後期,統治階級內部分崩離析,不一致;對立階級之間的矛盾更就不用說了。如果是睿智的皇帝的話一定會力換狂瀾,獨撐大廈於將傾。歷史上不乏這樣的皇帝。與後來的繼任者萬曆形成顯明對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