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小麥、馬、牛和羊是從外面傳進來的嗎?

清妍46


直接回答大家吧,小麥

並不是原產於我國的農作物,這一點毋庸置疑!

而馬、牛、羊這些家畜也並不最早在中國馴化,但是我們的祖先很早以前就開始馴化它們。

其實就單單從農作物來看的話,真正原產於我國的很少,簡單來說,現在我們種植的農產品中,真正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只有稻穀和大豆了。

下面,筆者就主要講一講我國目前這些主要的農產品進入中國的一些故事,希望大家瞭解一下中國人幾千年來的主糧演變過程。

小麥——商朝以前傳入中國的“西域糧”!

一般認為,小麥原產於中亞地區的兩河流域,也就是現在的伊朗、伊拉克地區,據考古學者研究,世界上最早的小麥應該被這個地區的人們馴化與7000年以前,而目前,這些地區的人們依舊以小麥為主食。

隨著動物遷徙或者人類交流的活動,小麥應該在4000多年前就傳入了中國,我國商朝中後期的甲骨文中就有了關於小麥的記載,這應該證明至少在公元前15世紀的中國商代,人們已經了小麥的記載和種植。

而且熟悉甲骨文的朋友都應該知道,在甲骨文中,“來”這個字其實就是小麥的意思,大家都應該知道,甲骨文是象形文字,“來”的本意應該是專指小麥,但後來卻被轉義為來來去去的來,有不少研究甲骨文的學者認為,這暗示了小麥外來的含義。

小麥緣何成為中國人的主食?

在小麥沒有佔據國人的餐桌以前,中國人的餐桌上的主糧是稻穀以及大豆、小麥和大黃米這些現在被當做五穀雜糧的農作物,古人所稱的“五穀”其實最開始並不包括麥。讀過《詩經》的朋友應該還記得,裡面作品出現的食物多是“黍”,很少有“麥”,那是因為在那個時代,小麥還不人們的主糧。


那麼為什麼小麥能夠在如今成為國人的主糧呢?這個主要和小麥的獨特生長習性有關——耐旱且高產。而且加上北方遊牧民族和中原人民之間的交融,原本被北方遊牧民族當做主食的麵食也逐漸被中原人民所接受。

就這樣,小麥逐漸成為中國北方地區人們習以為常的主糧,和南方地區人們的主糧——稻米“相庭抗理”,共同構成了我國目前“北麥南稻”的飲食結構。


鍾情三農


考古學上有著明確的證據。人類最早在是距今 1 萬年的中亞西部的“新月沃地”(fertile crescent)馴化了小麥和大麥的人工栽培,然而在公元前 3 千紀內傳入新疆,隨後又經過青海和甘肅傳入了中原。

國際學術界普遍認為,最早被馴化的綿羊和山羊是距今1萬年前在中東的伊朗西南部。

黃牛最早是在距今8000年前,在中東一帶被馴化。

河南省偃師市商城遺址出土的豬骨架


那麼,中國人馴化了什麼呢?中原地區馴化的主要是豬和雞。中原地區新石器時代遺址中發現的黃牛是野生的。馴養黃牛遺骸多發現在公元前2500—1500 年期間。中原地區未發現早於公元前 2500 年的綿羊骸骨。

夏商時代,中原地區豬的畜養由多漸少,相反牛羊的畜養快速增加,從而成為重要肉食來源。在商代甲骨文中多次提到的“太牢”和“少牢”等祭祀活動中,主要使用的犧牲就是牛和羊。


河南省柘城縣山臺寺遺址出土的黃牛骨架


考古發現,在距今約5600~5000年前,羊傳播到甘肅和青海一帶,距今約4500~4000年間,出現在山西河南,再往後,在距今4000多年,出現山東地區龍山文化的遺址裡。

而在此之後,綿羊在中國各地一下子都迅速普及了。因此從歷時性的角度觀察,綿羊在甘青地區的出現、發展及沿著黃河流域向東擴散的過程是十分清晰的。

牛的傳播也基本上是沿著同樣的道路,就是青銅之路。中國新石器時代的遺址中常見用豬做為犧牲祭祀,到了商周時代,中原地區多改用牛、羊祭祀。


張宏傑


這個問題有意思。

首先來說說小麥吧。目前我國小麥年產量在1.3億噸左右,是全國40%左右人口的主要口糧品種,特別是北部地區,麵食是老百姓餐桌的主食。

從全球範圍來看,中國是世界上第一大小麥主產國,也是第一大消費國。但小麥的起源地並不是中國。根據植物史學研究,小麥是新石器時代的人類對其野生祖先進行馴化的產物,栽培歷史已有1萬年以上。中亞的廣大地區,曾在史前原始社會居民點上發掘出許多殘留的實物,其中包括野生和栽培的小麥小穗、籽粒,炭化麥粒、麥穗和麥粒在硬泥上的印痕。其後,從西亞、近東一帶傳入歐洲和非洲,並東向印度、阿富汗、中國傳播。從國內發現的小麥籽粒化石等來看,傳入我國的時間應該是在青銅時代進入中原地區的,即公元前2000年以來,小麥的年代和空間序列由西向東,在青藏高原以北,從哈薩克斯坦東部出發,經天山南北、河西走廊、隴東而進入黃土高原西部。

另外,牲畜類的馴養,中國是開始比較早的。作為世界最早馴化飼養牛馬羊等牲畜的國家之一,中國在新石器晚期即產生了原始畜牧業。到夏商春秋時代,已經出現畜牧業管理機構,有了最早的“國家畜牧局”和“國家獸醫師”的職官建制。其中:

在人類歷史上,牛被馴養為家畜是很早的事,最初是為了食用,後來為了敬祖媚神,也作祭祀的犧牲,再後用來駕車。用於耕地在世界耕作史上是較晚的事,而中國牛耕較之外國則更晚些。多數學者認為,普通牛最初馴化的地點在中亞,以後擴展到歐洲、中國和亞洲。

根據歷史記載,西洋奶牛的引入是在鴉片戰爭打開國門之後。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沿海城市湧入了許多外國僑民,先後把西洋奶牛引進了我國各地。1842年,荷蘭黑白花奶牛引入廈門、泉州、福州,這是西方奶牛的傳入我國的最早記載。1870年,愛爾夏奶牛引入上海飼養。1878年,在上海川沙縣,用引進的英國黃白花小公牛與當地良種黃牛“塘腳牛”雜交,育成了體強力壯、耐粗飼、適應性強、產奶率高的“川沙奶牛”,這是最早在我國利用現代家畜繁殖技術選育而成的奶牛品種。

馬的馴化晚於牛。中國是最早開始馴化馬匹的國家之一,也是馬文化歷史最為悠久的國家之一。從黃河下游的山東以及江蘇等地的大汶口文化時期及仰韶文化時期遺址的遺物中,都證明距今6000年左右時幾個野馬變種已被馴化為家畜。中國的馬主要有蒙古馬、哈薩克馬、伊犁馬、三河馬、河曲馬等。其中,蒙古馬是中國乃至全世界較為古老的馬種之一,主要產於內蒙古草原,是典型的草原馬種。

最後,

國際學術界普遍認為,最早被馴化的綿羊和山羊在伊朗,時間為10000年前。在中國發現的古代綿羊和山羊似乎都不是本地起源的。根據考古研究,目前在中國發現最早的家羊是綿羊,而中國人養羊的歷史可以追溯到5000多年前,出現在甘肅和青海一帶,然後逐步由黃河上游地區向東傳播。而中國目前所知最早的山羊發現於距今約3700年前的河南省偃師縣二里頭遺址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袁靖稱,中國的家養動物分為土生土長的和通過文化交流引進的。根據現有的認識,中國最早的家養動物是狗,由狼馴化而來,距今10000年;其後是豬,從野豬馴化而成,距今約9000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