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费》互联网知识经济的兴起

《付费》互联网知识经济的兴起

今天要为您分享的是方军老师的《付费》这本书,本书的副标题是:互联网知识经济的兴起。这本书全面分析了知识经济这个行业,让我们对于知识经济有一个整体、全面的了解。

本书作者方军老师,有15年的互联网与知识产业的从业经验,这本书都是作者实践总结的干货,绝对不是纸上谈兵。

本书深度剖析了知识产业这个行业,还介绍了“个人知识支柱”、“知识商业画布”和“知识矩阵”这样的三个非常实用的工具。不管你是知识消费者、知识从业者还是知识平台方,你都能从这本书里面学到你需要的知识。

小编将从知识消费者、知识平台、知识从业者三个不同的角度为您分享这本书。

《付费》互联网知识经济的兴起

一、知识消费者

作为“知识消费者”,我们最关心的就是,当我们面对纷繁复杂的学习内容时,我们要如何抉择?如何学习才能真正学到对我们来讲有用的知识?

小编将从:第一、建立“个人知识支柱”;第二、建立“个人知识框架”;第三、用“输出”和“使用”的方式学习;第四、将知识工具化。这四个方面来为您分享。

1、建立“个人知识支柱”

(1)“个人知识支柱”是什么?

下面小编将用一个比喻来说明:假如我们把我们的知识看成一座由知识组成的小屋,而你会发现支撑我们这个知识小屋的是几根粗壮、结实的柱子,这就是“个人知识支柱”。如果没有“个人知识支柱”的支撑,你的知识小屋就会坍塌为一堆毫无用处的碎砖烂瓦。

“个人知识支柱”对建立个人的知识小屋,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接下来,小编再举一个例子来进一步说明:比如,乔布斯的“个人知识支柱”分别是科技产品、商业、品牌营销、艺术设计,而且他在每个领域都达到了大师级的水平,也就是他的每根“个人知识支柱”都足够的高。

(2)如何建立“个人知识支柱”?

建立“个人知识支柱”的过程,就是我们自我知识剖析的过程。

比如,作者建立“个人知识支柱”的过程是这样的:作者分析了自己的教育背景、工作经历、个人兴趣、时代背景、学习获得等多个维度,最后发现自己知识之屋的几个“个人知识支柱”分别是——互联网产品开发、传媒内容和知识产业、商业管理、工程思维、创意管理。

当然我们的“个人知识支柱”并不是一尘不变的,它是会根据我们的不断学习进步,不断的增减、调整的。

2、建立“个人知识框架”

对于我们的“个人知识小屋”来讲,我们除了有几根粗壮、结实的“个人知识支柱”以外,我们还得先建立起“个人知识框架”,然后再往框架里面添砖加瓦,这样建立起来的知识小屋才是非常坚固的、才能经得起振荡、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个人知识框架”是在“个人知识支柱”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个人知识支柱”就是一个我们需要的知识领域,“个人知识框架”就是我们学习这个领域知识建立起来的知识框架。

那么我们又应该怎样建立自己的“个人知识框架”呢?我们建立“个人知识框架”主要有以下三个渠道,分别是:借鉴经典框架、读这个领域的经典材料以及向这个领域的专家请教。

比如,你要建立企业管理领域的“个人知识框架”,你可以首先结合彼得·德鲁克安迪·格鲁夫这两位管理大师的经典著作《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格鲁夫给经理人的第一课》。

从两位管理大师的经典观点中,我们可以提炼出三点,作为我们的企业管理“个人知识框架”,分别是:第一、管理者怎么让自己变得卓有成效:关注自己的时间分配和使用方式,关注“我能做出哪些贡献”,关注“如何发挥自身的优势”;第二、用格鲁夫的“早餐店的生产线”来了解如何进行产出导向管理,从“事的逻辑”的角度掌握如何提高生产率:第三、了解有什么样的具体工具可以提高管理者的生产率:开会、决策、激励下属、招人、留人等等。

3、用“输出”和“使用”的方式,学习知识

其实我们很多人,每天都在接触、学习大量的知识,但是我们总是记不住、掌握不了。到底怎样学习才能更大程度的掌握所学的知识,提高学习的效率呢?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经对吉姆·柯林斯说:“把才华应用于实践之中——才能本身毫无用处。许多有才华的人,一生碌碌无为,通常是因为他们把才华本身看作是一种结果”。

德鲁克的意思就是:知识只有“使用”起来,才会创造价值,知识本身毫无用处。

学习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就是——以“使用”的方式,学习知识。

比如,工程类的知识在过去100年的时间里快速的演进,关键原因之一就是——工程类的知识不断的被投入使用,然后反馈、修正、改进。

使用知识的两个误区:第一,不能把碎片化的知识不加思考地投入使用;第二、不能教条化地使用知识。

另外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就是——以“输出”的方式,学习知识。

读书,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学习方式,书所提供的信息往往比较稀疏,需要我们用想象和思考去补全,读书使我们处在一种主动活跃的状态。然而读书又往往让我们以为自己已经掌握了,但实际并非如此,最好的检测方式就是“输出”。

“输出”可以刺激和优化学习过程,当我们能逻辑清晰的“输出”的时候,我们才算是对所学内容有了一定的掌握。现实情况往往是,我们看完一本书,感觉上看懂了、掌握了,让你分享的时候,又什么都讲不出来。

“输出”也有两个陷阱需要避开:第一,对于一些无法直接重复和验证的领域,这样的输出可能有事后合理化、美化的倾向;第二、这样输出以后,我们可能错误的固守自己的经验,固执的认为自己所总结的就是对的,在未来情况发生变化,需要进行变化时失去灵活性。

4、将知识工具化

“知识工具化”就是将我们学到的知识消化、吸收、重组为能指导我们具体行动的工具。

塔勒布的《黑天鹅》里有这样一句话:

“我认为,任何不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都是值得怀疑的,特别是在复杂体系中,那就是:技艺(知道怎么做)要优于知识(知道什么)”。

在商业上最成功的一个将“知识工具化”的例子就是“丰田的精益生产理论”,这个理论不仅被用在全世界的其汽车生产领域,而且还被用到产品开发过程、服务业、软件开发过程等等领域。

杰弗里·莱克提出了丰田4P模型,是一个四层的金字塔:最底层是理念,着眼于长期的思维;之上是流程,杜绝浪费;再上是员工与事业伙伴,尊重他们,激励他们,使他们成长;最顶部是解决问题,持续改进与学习。

《付费》互联网知识经济的兴起

二、知识平台

作为知识平台,我们可能最关心的就是我们要如何找到自己的平台定位?我们要如何分析自己的商业逻辑是否正确?小编将从“平台的四个不同定位角色”和“知识商业画布,分析商业逻辑的工具”两个方面来为您分享。

1、平台的四个不同定位角色

(1)产品化

产品化,就是把知识转化为产品与服务,比如将知识转化成一本书、一门课、一个音频节目、一个付费订阅专栏等等。

我们可能觉得知识产品化,就是知识生产者做的事情,其实很多平台所协助交易的并不是已经定型的,而是需要重新创造的,往往平台的决策决定了知识产品长什么样子。

知识产品化平台,可能会自己生产产品;也可能深度参与部分内容的生产;还可能是设定好规则后交给第三方来生产。

作为产品化平台,我们得知道产品的形态是什么?产品的价值是什么?

知识产品的形态有媒体、内容、教育三种形态。

其中“媒体形态”包括:报纸、杂志、大型会议、展览活动、科技博客、微信公众号、自媒体、微博、网络脱口秀、短视频、条漫等等。

“内容形态”包括:书、电子书、有声书、图书精读本、图书解读本、网络文学、音频、电视剧、电影、付费订阅专栏等等。

“教育形态”包括:线下小班课、线下大课、线下实战营、慕课、视频公开课、线上视频录播课、线上视频直播课、线上视频讲座、移动视频直播、线下一对一面谈、线上一对一培训、微信群直播、微信群训练营等等。

知识产品设计时,应重点关注三种价值:第一、原生性价值。(凯文·凯利在《必然》中将原生价值分为以下八类:时性、个性化、解释性、可靠性、获取性、实体化、可赞助性、可寻性);第二、替用户节省时间,关注时间价值;第三、注重知识产品的解读难度。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的“解读”和“反馈”行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第一、用户看内容的时间碎片化了,用户需要娱乐化的内容;第二、由“弱反馈”变成了“强反馈”。

(2)格式化

格式化,就是指平台创造全新的格式,或者将某种格式发扬光大。

比如“分答”,是一个知识交易平台,但平台上交易的并不是产品化的知识,而是格式化的知识。

格式就是最基本的,颗粒度最小的产品类型,比如60秒音频、10秒短视频、微信文章、问答模式等等。

内容的格式也一直在演变和发展:比如开始的PC互联网时代,主要是博客文章;移动互联网崛起后,140字的微博,异军突起;然后就是微信公众号文章的兴起;再后来就是直播内容;再到现在最火的短视频内容形式。

选择格式化路径的平台,通常会将内容生产的门槛极度降低,让个人也能参与,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用户创作内容。

不管是产品化还是格式化,我们都需要关注一个核心概念——核心价值单元。

核心价值单元就是被反复重复的内容单元

,比如:对于报纸,是一版,或一篇报道文章;对于传统音乐,是一张CD;对于线上音乐,是一首单曲;对于电视剧,是一集电视剧;对于网络视频,是一个视频;对于自媒体,是一篇推送文章;对于在线教育,是一次课程……

(3)工具化

工具化平台主要是,知识学习和传递的平台,因为对于单纯的信息、娱乐来讲,一旦消费了内容,消费就完成了;但是对于知识的学习和传递,除了提供内容让消费者自行理解外,更好的做法就是将知识转化为工具,从而使知识达成从“存在”到“实干”的跳跃。

有两种主要途径将知识转化成工具:第一、将知识转化成陪伴型的教练。比如,在体育运动领域,我们可以根据移动应用中的提示,完成相应的体育锻炼;第二、将知识转化成软件工具。比如,会计软件、进存销软件、客户管理软件等等。

(4)商业化

商业化的过程,就是让产品带来收入的过程。

对于平台商业化来讲,始终要探索和实践的两个问题是:如何设计能给生产者带来收入的商业化产品?如何设计能给平台带来收入的商业化产品?

2、“知识商业画布”

“知识商业画布”就是分析业务逻辑的工具,其中包含7个部分,分别是:

第一、平台/产品(明白分析的是知识平台公司还是知识产品公司);

第二、知识生产者;

第三、知识消费者;

第四、资源方(平台或产品的资源方);

第五、商业化产品(获取收入的产品是什么);

第六、生产型社群(由生产者组成的群体);

第七、消费型社群(由消费者组成的群体)。

我们用“知识商业画布”工具来对公众号发展起来的新媒体做一个业务逻辑的梳理,以让我们理解“知识商业画布”工具的使用:公众号运作的产品就是推送的微信文章,通常由很少的几个人生产内容,通过微信公众平台构建一个消费型社群,收入来源一般是——软文营销、电商导流或自营电商、衍生商品、付费知识产品、教育培训、收费会员俱乐部等等。

《付费》互联网知识经济的兴起

三、知识从业者

作为知识从业者,我们最关心的就是如何将我们所掌握的知识包装成为畅销的知识产品?小编在这部分内容里,会介绍本书给出的一个分析知识产品与服务的工具,这个工具将帮助我们创作出更好的知识产品。

这部分内容包括:第一、知识从业者的五种类型;第二、制造完美的半成品;第三、知识产品矩阵,分析知识产品与服务的工具,这三个部分。

1、知识从业者的五种类型

知识从业者有五个类型:

第一、知识原创者(塔尖上的少数人,他们所创造的东西往往难以直接被理解和直接应用,这也使得它们与普通大众之间需要解读者)

第二、知识传播者(知识经济的主流人群,他们负责解读经典的知识,然后传播给普通大众);

第三、知识产品经理(管理商品与构建系统的人);

第四、知识经纪人(实现商业价值的人);

第五、知识价值领袖(创造巨大社会价值或商业价值的人)。

2、制造完美的半成品

我们所认为的商品一定是一个成品,而在书里面作者却说:真正成功伟大的产品,其实都是“完美的半成品”。

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作者拿iPHone举了一个例子,说iPhone就是一个“完美的半成品”:第一、它的产品本质是“半成品”。我们拿到iPhone以后,不是直接就用,而是我们根据自己的喜好,安装自己喜欢的应用、游戏和内容,我们和苹果公司一起共同完成了属于我们自己专属的iPhone的制作;第二、它的操作系统和APP Store形成的软件平台,对于应用和游戏开发者来讲,也是“完美的半成品”;第三、它给消费者提供了“合适”的开放性。

我们制作知识产品也是一样的,我们要做的是用户有“适当”的发挥空间的“完美半成品”,而不是用户一点发挥空间都没有的“完成品”。

3、“知识产品矩阵”,分析知识产品与服务的工具。

我们所讲的知识付费,我们到底是为了什么在付费?是为知识本身吗?为了知识的效果吗?还是什么呢?

我们既不是为“知识本身”付费,也不是为了“知识的效果”付费,而是为“经过包装的知识”,也就是为知识产品或知识服务付费。

创业邦总编辑李劳据认为,按用户的消费喜好可以把知识分为三类,分别是:第一、技能类,可直接学习的,指向用户的短期实操;第二、经验类,可以咨询建议,指向用户的中期决策;第三、智识类,可慢慢体悟,指向用户的长期自我成长。

我们一般通过“知识产品矩阵”的“交付方式”和“产品的目标”两个维度来分析知识产品与服务。

第一个维度就是交付方式,交付方式又分为3种:第一种,就是单次交付,比如图书;第二种,就是连续交付,比如,日报、付费订阅专栏;第三种,就是交互式交付,比如课堂。

第二个维度就是产品的目标,产品的目标有“收入”和“满足用户需求”两种,如果主要目标是收入,我们就称为商业化产品;如果主要目标是满足用户需求,我们就称为用户产品。当然很多时候都是一个产品同时具备这两个目标,只是看哪种成分占得比较多。

如果产品的目标是收入,我们还得分析是用户付费,还是第三方付费。

比如,我们用“知识产品矩阵”对付费订阅专栏做一个分析,付费订阅专栏是用户付费、连续式交付,它可以看成是对图书的一种改造,用户付费不变,只是由单次交付变为连续式交付。

另外作为自媒体,保证内容更新的频率和内容质量的稳定性非常重要,这可以说是自媒体生存的根本。

这本书能帮助知识消费者,学会建立自己的知识支柱,更有效的学习;帮助知识平台,借助“知识商业画布”这个工具,找到自己的定位,实现商业价值;让知识从业者,通过“知识产品矩阵”工具的使用,创作出更好的知识产品。

这本书就是让你(不管你是什么角色),都能在这个知识经济爆发的时代,获得更大的收获。

恭喜您,又读完一本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