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海災區羣衆:感恩都在行動中

通海灾区群众:感恩都在行动中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在這一刻體現得淋漓盡致,你們的精神和品質,災區人民不會忘記的......”16日清晨,一封通海群眾致抗震救災一線英雄的感謝信在玉溪人的朋友圈流傳。

“感恩的心”不僅僅在朋友圈出現,記者走訪震區時發現,災民臨時安置點、醫院病房、報平安的電話、救災物資發放點、集中開火的食堂裡,友善、祝福、微笑和感激之聲不斷,一個個溫暖的場景和點點滴滴的小事,讓整個災後重建和生產自救的過程變得溫暖而有力量。

“一家人”合力生產自救

8月16日下午3點,58歲的陳順才揹著88歲的母親林桂英剛走進安置點,由於自己體力不支,只好放母親下來休息片刻。這時,通海縣誌願者服務隊的普雲發見狀,立馬過來慢慢背起老人,向救災帳篷走去。林桂英老人一路上不停地重複著:“感謝小夥子,你人太好了......”

通海灾区群众:感恩都在行动中

志願者普雲發把受災老人背到救災帳篷裡

36歲的普雲發是一名退伍老兵,也是一名個體工商戶,這次地震中,他以一名志願者的身份參與到災後自救的過程中,為災區群眾儘自己的一份力。“我是一名共產黨員,也是一個地道的通海人,為家鄉父老做點事情是應該的,需要我的時候一定義不容辭。”普雲發說。

通海灾区群众:感恩都在行动中

住進救災帳篷,分發了物資,也掃去了受災群眾心裡的陰霾

“各級領導到災區現場指揮救援,安置點隨處可見醫護人員、官兵、企業代表、志願者等救災人員的背影,災難之下,我們都是一家人。”救災帳篷裡,陳順才一邊整理著被褥、藥品等救災物資,一面對記者說:“屋子在地震中已經成危房了,不能住了。震後,政府不僅將我們妥善安置,也為我們考慮好了今後住房的問題,為老百姓解決了後顧之憂,感謝共產黨,感謝政府,也感謝為我們付出了那麼多的好心人。我們老百姓也要通情達理,理解和支持政府的各項措施和決策。”

在通海縣四街街道安置點,工人、官兵、志願者和群眾們在緊鑼密鼓地開展自救工作。74歲的四街村民常泰有忙完後坐在土埂邊吸著煙筒。常泰有經歷過1970年的通海大地震,對於地震帶來的恐懼,他如今還記憶猶新。“1970年大地震中,高大鄉一個村子在震後整村位移了100多米......那時候的餘震就比這次的震級還強。”常泰有說:“70年代,物資有限,人民群眾物質匱乏,而現在,國家富強了,生產生活條件也好了,在各級各部門、社會各界的鼎力相助下,地震後救援及時有效,救災物資更加充足……經歷了地震災害的群眾很快走出恐懼,全力投入災後自救,老百姓災後重建的信心更強了。”

恩情不能忘 以實際行動報答社會

地震,考驗的不僅是人類生命的脆弱和意志的堅強,同時也檢驗著一個城市應對危機的能力。8月13日凌晨1點44分發生地震後,通海縣人民醫院骨科醫護人員同病人家屬一起,在30分鐘內將30多名住院病人全部轉移到安全區域,其中有6名病人是無法自己行動的。

通海灾区群众:感恩都在行动中

通海縣人民醫院骨科醫護人員討論病情,全力醫護受災人員

“地震一來,整個住院樓的病人亂成了一鍋粥,不知如何科學避險。慶幸我們平時都加強對自然災害應急演練,地震來了,所有醫護人員都採取了最科學、最快捷的方式將病人進行轉移,並安排在安全區域內的救災帳篷裡避險。”骨科住院醫師孟子力告訴記者,8月13日凌晨3點左右,就有4名地震傷者被陸續送到醫院,並當即在救災帳篷內進行復位、初步固定等應急救治。

82歲的趙林華是秀山街道秀麓社區人,她也是第一批被送到縣人民醫院的地震受傷人員。地震中老人沒站穩,導致左手腕部骨折,經過了近3天的治療,目前老人的骨折處已復位並固定了。“醫院的醫護人員對我盡心盡責地照顧,為我接好了手,也讓我從地震的恐懼中走了出來,非常感謝他們。” 趙林華感慨地說:“醫者仁心,這麼多天他們照顧病人都沒能好好休息一下,我們太心疼了。所有幫助我們的人的恩情不能忘,雖然年紀大了,等康復以後也要儘自己所能,以實際行動報答社會。”

孟子力告訴記者,病人們陸續康復出院,走之前大多會找到他們表示感謝。“醫生是我們的職業,救死扶傷是我們的天職,只要病人們能康復出院,再累,也是值得的。”孟子力說。

一位名叫小楊的通海地震災區群眾則通過寫感謝信的形式,表達對參與通海地震抗震救災人的感恩,感謝信原文如下:

通海灾区群众:感恩都在行动中

致參與通海地震抗震救災人的感謝信

廣大志願者朋友、社會組織、企業、個人、各級政府部門:

2018年8月13日凌晨1時44分,在雲南省玉溪市通海縣發生5.0級地震,人民群眾生命財產遭受不同程度損失。我是幸運的,做為一個通海人。但我想,這場災難對於任何一個通海人內心的震撼都是巨大的。沒能衝鋒到抗震救災第一線,我自己感到慚愧而遺憾,但我能做的就是用我手中的紙和筆記錄下內心的震撼和感動。

在地震面前,任何語言似乎都顯得蒼白,只有行動起來才能解決問題,僅僅作為一名普通而又幸運,同時也在用心感受著災難的人,此時,最想表達的就是對抗災一線中的各個戰線上的“戰士”們的真誠的感謝,真誠的向他們深鞠一躬……

感謝親臨抗震救災一線指揮的所有工作人員,是你們冒著生命危險,主持佈置抗災救援工作,下達救災命令,才使得各個戰線上的工作得以有序、有效的開展。政府的正確領導,給救援人員以鼓舞和決心,更給災區人民帶來信心和希望。

感謝所有的醫護人員,是你們這群白衣天使,點燃了生的希望。你們擔心家人的同時不忍停下一分一秒,只為抓住生命,留住希望。

感謝所有的公安消防人員,是你們維護了交通秩序、安全生產,保證了災後社會安全,交通的井然有序。是你們用辛勤的汗水,用一雙強健的臂膀撐起一片蔚藍的天空,讓我們能夠自由的呼吸伸展。

感謝通信部門的工作人員,是你們維護了通信設施基本運行,為災區架起了一座心連心的橋樑,保證了災後信息的傳遞,為遠方的家人報平安。

感謝各地積極為通海地震災區捐款捐物的個人企業,雖然不知道你們姓什麼叫什麼,有你們一直在背後支持通海災區,相信通海的明天一定會更加美好。感謝您們伸出援助之手,幫助通海挺過災難。

最後,我謹代表通海災區群眾,感謝所有為通海地震災區捐款捐物、提供物資、便利、藥品等;維護社會治安、保證人民生產生活的廣大志願者朋友、個人、企業、社會組織、政府部門等。你們的幫助讓我們中國人更加團結在一起,“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在這一刻被體現的淋漓盡致,你們的精神和品質災區人民是不會忘記的,將被世人所銘記。相信通海的明天一定會更加美好,一起實現偉大的“中國夢”。

祝願:大家身體健康,萬事如意,工作順利!

通海地震災區群眾 小楊

2018年8月15日

玉溪日報記者:白誠穎 李冉

審核:楊雪

終審:李向文

~ ~ ~ ~ ~ ~ ~ ~ ~ ~ ~

長按二維碼掃描關注“玉溪發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