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紅皮屐,吃公雞頭——廣東潮汕七月初七的成人禮

成人禮,是在少男少女達到成人年齡時舉行的象徵邁向成人階段的儀式。各國各地都有不同的成人禮,可謂是異彩紛呈。

廣東省潮汕地區成人禮習俗——“出花園”,想必您還是第一次聽說吧,那就隨小編一起來感受這個獨具特色的習俗吧!

“出花園”,是廣東省潮汕地區一種獨有的傳統民俗,屬於成人禮習俗,年滿15週歲(也有地方定為虛歲15週歲)的孩子要“出花園”。

“出花園”,要在陰曆七月初七乞巧節和七月十五中元節或另擇吉日為孩子備辦三牲果品拜別公婆神(俗稱公婆母),表示孩子已經長大,可以走出花園,不再是終日在花園裡玩鬧的孩童了。

穿紅皮屐,吃公雞頭——廣東潮汕七月初七的成人禮

出花園習俗

“出花園”,是將三牲果晶合湊成四件或八件或十二件,陳置在俗稱“膠掠”(晾曬用的竹箕)上,請出公婆神的神爐,由出花園的孩子跪拜,拜畢,以後就不再拜了。出花園的孩子要穿紅皮屐,吃公雞頭,所有食品都要吃一點。

不過各地習俗不同,有的地方只給女孩“出花園”;有些地方要先求神問卜,獲知沒有“忌諱”“衝撞”,才能舉行儀式。

(傳說)

“出花園”中有穿紅皮屐和吃公雞頭的習俗,傳說來源於明嘉靖年間潮州狀元林大欽。

傳說,林大欽少時讀書,買不起紅鞋,便穿紅皮屐。一天,他放學回家,見有老者抱著一隻公雞蹲在地上,旁邊還有一對紅聯紙,一張沒有字,一張寫著“雄雞頭上髻。”老者要求路過者應對,對得上可得這隻公雞,對不上者僅賠他一頁對聯紙。

林大欽站了一陣,對曰:“牝羊頷下須。”想不到,對得正好,老者將公雞送他。回到家裡,他父親將公雞宰了,煮熟後砍個雞頭獎勵大欽,以示獨佔鰲頭之意。後來,大欽果然得中狀元,名揚天下。潮人以為這是個好兆頭,在孩子入學時就給買雙紅皮屐,給他抱大公雞,孩子出花園時就給吃雞頭。

(類別)

在澄海

父母採來12種不同鮮花,浸在水裡給孩子沐浴,母親給孩子紮上自己親手縫製的新腰兜,兜裡一般放著12顆桂圓和2枚“順治”銅錢。

出花園之日,成年的少年有許多約束和講究要遵守。現今,許多儀式內容有所簡化。

在汕頭市潮陽區的關埠鎮

出花園的孩子會收到紅包,收到紅包了,父母需給回禮,買些喜慶的東西送過去,包括食用油、白糖、餅等;這各家有各家的安排。潮安縣要用12樣鮮花泡水給出花園者沐浴;要換新衣,穿紅皮屐,圍新肚兜(肚兜裡藏桂圓和“順治”錢)——而且這一身行頭必須是舅舅家送的;當日要躲在房子裡。除拜公婆神,還要拜花公花媽。

男出花園者,祭品中要有一隻公雞,女者用母雞,要請親族吃酒菜。

在澄海縣

其風俗與潮安縣大體相同。饒平縣用榕樹枝、竹枝、石榴花、桃樹枝、狀元竹、青草各一對合12樣泡水給出花園者沐浴同時進食,祝賀出花園者“換上成人腸肚”,與童年告別。揭西縣出花園者之家要給親友贈送酵踝、雞鴨,親友回敬布匹。

(細節)

不再祭拜“公婆母”

潮汕人認為,小於十五歲的孩子是生活在“花園”裡的,由一對稱為“公婆母”的神靈庇護著,孩子能不能長大成人,全靠這對神靈的恩賜,所以潮汕人對於祭拜“公婆母”向來很重視。生活在“花園”裡的小孩子每年七月七要祭拜“公婆母”,以祈求健康成長;而出了“花園”的孩子已經不再在“公婆母”的掌控之中了,以後的七月七將不再祭拜“公婆母”了。

身穿新衣,腳著木屐,頭戴“石榴”花

“出花園”這天,小孩子要穿舅舅送來的新衣和木屐,一般為紅色。當然,現今很多繁瑣禮節已經被簡化,舅舅可以直接送紅包給外甥(女),讓孩子自己置辦。並且,這天早晨,父母會讓小孩子把一枝帶有吉祥意義的“石榴”花別在耳朵上。

吃早餐,“咬”雞頭

穿紅皮屐,吃公雞頭——廣東潮汕七月初七的成人禮

吃雞頭

這一天吃早餐,一般是湊齊八人,早餐有公雞一隻、甜品、青菜等各種拼湊成八道或十二道菜。就餐座位也是有講究的,“出花園”者坐上正位,雞頭朝著他(她),由“出花園”者自吃,雞頭便成了他(她)的專利。其意義是,長大後能出人頭地,興旺發達。“出花園”者舉箸之後,別人才可以吃東西,每一種食物都是這樣。 當“出花園”者屬雞時,應該以鵝代雞。

宴請親朋好友,收送禮物

這天中午,備辦豐盛的午餐,宴請親戚好友。席間,家人、親人向孩子祝願,贈寄美好的願望。“出花園”前幾天或當天,親戚們都會前來送禮,或是紅包或是禮物,禮物是給“出花園”主角的,但一般是由父母操辦,進行回禮。

在揭陽,有一個說法,出花園這天,孩子不能跑太遠的地方,甚至不能過橋。這一天,孩子只管玩和吃,不用做任何家務活,最後一次由父母寵著。為圖個好兆頭,孩子說的話,提出的要求,不到萬不得已的情況下,一般都不會被拒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