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磕頭拜年?感謝前任不娶之恩

大年初一磕頭拜年?感謝前任不娶之恩

二月初,臨近春節回家的日子。天涯社區有網友發帖稱:自己是來自南方的新媳婦,要和北方人老公回老家過年。那邊要向至親長輩下跪領紅包,甚至新媳婦上門第一年連親族裡的其他長輩也要跪。

女方家從來都沒有這個傳統,甚至認為這樣的拜年方式“很封建、有點侮辱人”。但男方認為女方應該入鄉隨俗,覺得女方的抗拒是“無理取鬧、不尊重他”。

這個貼子讓網友們吵成一堆,不少人紛紛表示北方人沒這風俗,更多的人認為是陋習。

但也有來自相關地區的人現身說法,就是這樣。

結婚後每年大年初一都跟著嫂子們磕半個村子[允悲]外姓關係好的也磕,一上午累死。不去還不行,人家兒媳婦來我婆家,所以我也得出去給別人。好在孃家婆家一個地方的,興俗一致,我可以接受。不過真心很累,一上午都在串門磕頭[汗]今年剛生完二胎孩子小不回老家過年,不用磕頭啦[鼓掌][鼓掌][鼓掌]

評論裡多條回覆表示,她不是一個人。

從初一早上微博網友的信息看,大年初一磕頭拜年,在華北一帶的農村一點也不罕見。

河北有網友說盡管村裡一直高音喇叭播放,提倡過年不磕頭,但並沒有阻止大家磕頭拜年。或許和提倡不要彩禮一樣,這些傳統並不會一下子銷聲匿跡。

大年初一磕頭拜年?感謝前任不娶之恩

作為來自過年磕頭成為傳統的地區一員,以前從來沒有覺得這是問題,似乎這就是過年。

每到大年初一,凌晨五點多,鞭炮四起,各家男人和男孩們就開始出門拜年,本家、本姓、本村的外姓,只要輩分高於自己的,都得去到,同輩的老年人也不能拉下。

叫稱呼,“二老爺”、“三叔”什麼的“給您拜年了”,然後磕頭,是真的下跪哦。

受禮的人會去拉,“別磕了”,但有時人多,也拉不過來。有人實誠,結結實實地磕兩個。有人被拉就順勢不跪了。

我爺爺奶奶輩分高,那會農村人多,所以拜年的人也多。真有時候呈現早朝景象,黑壓壓一片。

早上八點多,腿腳快的男性們結束了拜年儀式,回家吃飯。家庭主婦吃完早飯,拾掇完再出門拜年。

婦女溜達去拜年,男士們開始湊一起打牌、聊天。

午飯前,一年中的大儀式結束。下午是自由活動時間,這一年中僅有的什麼都不幹的時光。

第二天開始走親戚,舅家,姑家,姨家等一系列的親戚。再然後就開始各種生計忙活。

那會走出農村在城裡安家的人並不多,基本都會回家過年,城裡媳婦也得跟著妯娌們去拜年。

以前還以為全國人們都這樣。後來才知道似乎只是河南、山東、河北以及夾雜其間的蘇北地區才有。

多年以後再回家過年才意識到沒有和同鄉結婚的好處,至少不用去面對這些心裡不情願的習俗。

儘管很多人覺得這是陋習,可是隻要身處其中,誰逃得掉?只有嚴格執行,不嚴格執行的區別。想完全逃避,只有不回家過年。

大年初一磕頭拜年?感謝前任不娶之恩

今天早上一大早被鞭炮吵醒,聽到窗外人來人往。哥哥也早早起來,準備去拜年。

爸爸叮囑他,有些老大哥家也得去,人家每年都來。就算是還禮吧,呵呵。

哥哥結婚後已多年未回鄉過年,偶爾回來一次也沒法解脫。但沒有誰認為嫂子應該去拜年,她來自城市,可能無法理解這些習俗,也沒有融入的必要。

現在很多農村80後90後,都已經把家安在縣城。大年初一早上男人依然會回鄉拜年,該磕頭的依然下跪。不同的是,媳婦和小孩基本不回來。

大年初一磕頭拜年?感謝前任不娶之恩

說什麼入鄉隨俗,入誰的鄉啊?

農村出來的孩子能和異鄉人結婚,很大的可能是彼此都不在男方家鄉生活。那入鄉入的不應該是共同生活城市的“鄉”嗎?怎麼是自己未來都不可能再生活的地方。

出生長大的農村固然是根,父母在,那裡依然是家。可有一天,父母西去,父母的兄弟姐妹也離去,這裡就成了永遠回不去的故鄉。

讓一個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姑娘去接受農村的陋習,給父母外的人下跪,究竟想得認同,還是體現自己大男人的地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