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蝸牛,福壽螺,小龍蝦,天朝吃貨真的能用嘴去解決生態問題嗎?

非洲大蝸牛、福壽螺、小龍蝦(克氏原螯蝦)、羅非魚、牛蛙等嚴重破壞本土生態的物種,最初都是作為食物引進的。

吃貨並不能解決任何入侵物種,即使像小龍蝦這種味道比較鮮美市場價值巨大的,人們也會通過批量養殖來降低成本、改善口感。或許有極少數小夥伴願意去河溝裡淘兩斤嚐鮮,但是遠遠抵不上養殖小龍蝦遺漏逃逸到野外大量繁殖的數量

目前已知的克氏原螯蝦造成的破壞有。

改變水生環境,間接導致本土動植物區域性滅絕

——克氏原螯蝦繁殖迅速,善於掘洞、剪切沉水植物,可將水質改變成多浮游植物的、富營養化的混濁水體。一些小夥伴見到家鄉的小河水不再清澈甚至發臭了,可能性之一就是克氏原螯蝦的貢獻。

病原體攜帶者

——克氏原螯蝦可攜帶一些病毒或者寄生蟲,但是本身並不發病,因此可以把這些病原體快速傳播擴散給本土動物,造成大範圍傳播。而且由於它善於掘洞的特性,可以幫助病原體渡過寒冷季節。

直接取食和破壞當地動植物

——克氏原螯蝦食性很廣,從水生昆蟲、蝦蟹貝類到蛙類和小型魚類都是取食對象。而且有剪切植物根莖的習性,會改變當地食物鏈結構,造成生態系統趨於單一化,變得更加脆弱。

在江蘇一些地區,還意外發現了這貨和另一個外來物種水花生合作愉快。

——克氏原螯蝦會優先破壞本土水生植物,給水花生騰出生態空間;而水花生又會給克氏原螯蝦提供良好的隱蔽環境,增加捕撈難度。有記錄表明這對好搭檔佔領一些野外的河渠只需要不到一年的時間,原本的上百種動植物只剩下寥寥幾種在苟延殘喘。

生態學有個概念叫“十數定律”——約10%的引入物種能逸為野生,其中約10%的物種成為建群種群,又約10%的建群種群成為有害生物。那些沒有氾濫的外來物種,並不是吃貨的功勞,而是本來就是不具備在當地氾濫成災能力的那99.9%。而能夠造成危害的物種,像非洲大蝸牛,發掘其食用價值只會促使大量養殖和加速擴散,造成更大範圍的生態破壞

看完點個關注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