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千年之前的「三苗」首領「蠻王」何故葬於武當縣?

七千年之前的“三苗”首領“蠻王”何故葬於武當縣?

武當山悠久的歷史文化突出反映在古建築群上,古墓葬作為是古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能真實的反映時代風貌,成為判斷歷史時代的依據。

今天研究探討古墓葬對武當山古建築的歷史文明有著特殊的意義。到目前為止武當山地區已經發現了五千餘座自遠古至明清時代的古墓葬。

1958~1959年,在丹江口水庫淹沒區的亂石灘和朱家臺兩處同期發掘了距今6720年的8座古墓。不僅因其時代久遠,更主要是因其為有史以來在鄂西北第一次發掘的遠古時代墓葬,故稱“武當第一墓”。

七千年之前的“三苗”首領“蠻王”何故葬於武當縣?

出土古墓葬·甕棺群 | 圖片源自百度

亂石灘古墓在武當山北,位於漢江北岸習家店香爐碗小山坡上。面積約1000平方米,遺址上的文化層厚1.80米左右。

1958年11月至1959年4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長江工作隊經三次發掘,發現灰坑和墓葬4座,出土有新石器時代石器32件、骨器5件,仰韶文化陶器陶片最多,均為手製。這四座古墓,墓坑不清,未發現葬具,均為單人仰身直肢葬。

隨葬器物有斂口圓底夾砂小陶罐3件、矮圈足豆1件、泥質灰陶高領罐1件、陶紡輪1件、泥質黑陶蘭紋大壇1件、泥質黑陶肥圈足豆1件,人骨架的股骨間還放有三、四塊豬顎骨(詳見《考古》1961年第10期)。《丹江口市志》雲;“發掘古墓四座, 屬仰韶文化遺址(距今6720年)。”

七千年之前的“三苗”首領“蠻王”何故葬於武當縣?

出土古墓葬·甕棺群 | 圖片源自百度

朱家臺古墓在武當山北偏東,位於漢江南岸,七里屯村北,東北距龍山寶塔2.5公里。佔地面積1萬多平方來,文化層厚1~2.50米。

1958年11月至1959年12月,長江水利委員會文物考古直屬工作隊在這裡的仰韶文化遺址(詳見《武當第一村》)上發擁面積幹餘平方米,出土了四座墓。其中三座是成年人的墓,未見葬塘, 皆為單人仰身直肢葬,人骨架頭向東南,隨葬器物有陶體和陶罐各1件,分別置於人骨架的頭部和足部:另一座是兒童甕棺葬, 甕為深腹大陶罐,帶流陶缽倒扣於罐口部, 罐內有1件隨葬的鹿角,幼童的骨架已朽(詳見《考古》1961年 第10期)。

七千年之前的“三苗”首領“蠻王”何故葬於武當縣?

《中國文物地圖集·湖北分冊》將兩處文化遺址定為新石器時代,下層為仰韶文化(距今7000年) 遺存,上層為亂石灘文化(距今4500~4000年)。這種現象說明武當文化的不間斷的連續性,始終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活。

從上述8座遠古墓葬出土實物可知:①在七千年前武當山地區已經實行土葬,進入了尊老愛幼的文明社會;②武當山地區的道教釉陶甕棺葬俗可追朔到七千年前的陶甕棺葬俗,它們是一脈相承的;③從豐富的隨葬器物看,濃厚的原始宗教習俗已經出現,其文明程度已很高了。同時說明武當山地區的人類物資生活豐富,並且有剩餘了。

武當山第一墓與具有七千年文明的“三苗”有何淵源呢?

七千年之前的“三苗”首領“蠻王”何故葬於武當縣?

《奧地紀勝·古蹟》卷八十五曰: “蠻王冢,在武當縣南二百步。”這兒的“武當縣”即延岑城,今名均州城(詳見《續輯均州志·營建》)。而蠻王冢在均州城南二百步。這個“蠻”是指“三苗”。 “三苗”是三個強大的古苗部落居住在江漢一帶,“蠻王”即“三苗” 首領之一,死後葬於武當縣。苗王怎會葬於武當縣呢?

《帝王世紀》記述堯時“諸侯有苗氏處南蠻不服,堯徵克之於丹水之浦”。《呂氏春秋·召類》 雲:堯戰丹水之浦已服南蠻。” 《續輯均州志·補原序》雲:均州“蓋自征伐有苗鬼方始。”

七千年之前的“三苗”首領“蠻王”何故葬於武當縣?

《中國文物地圖集·湖北分冊》雲:“湖北歷史悠久,遠古時期屬‘三苗’之地”這些歷史文獻參觀互證,可知遠古時期有一個強大的土著古苗族,世世棲息生活在武當山東北廣大地區(詳見《古苗族是武當山地區的祖族》一文)。

武當山處於這個“發達的苗蠻文化區”的北方,這個苗蠻王就住在均陵,均陵可能是“三苗”的蠻都城之一( 見圖23)。歷史發展到距今四千多年前的堯舜時期,繼任苗蠻王死於“堯戰丹水之浦”的戰役中。這便有了武當縣南二百步的蠻王墓。因為“已服南蠻”,至少說明墓中埋葬的是武當山地區最後一個蠻王。這是筆者的認識,否則,只能說明這個“蠻王塚”的歷史更早了。以此可窺武當山地區的悠久文明之一斑了。

從上文可知武當第一墓正處在“三苗”世居之地——漢江沿岸,無疑是古苗族文明的遺存。武當第一墓和蠻王冢的歷史事實把武當文化推向了遠古文明。

2005年1月25日於武當

七千年之前的“三苗”首領“蠻王”何故葬於武當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