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點執業,醫生薪酬減半!這樣的規定你接受嗎?

在醫改政策不斷推進的當下,醫院和醫生之間關於多點執業、自由執業的衝突在不斷上演,衝突日漸白熱化。

“我們醫院對申請多點執業有內部規定,比如薪酬減半等等,基本是阻攔的,對業餘時間飛刀和坐診就不管了。”近日,一位某三甲醫院醫生準備註冊醫生集團走出多點執業第一步時,遇到了醫院這道難邁的檻。

2016年,紹興市一家三級醫院的醫生網友爆料,該院醫務科近日下發了一個關於醫生多點執業的通知,明確規定,一個醫生要想多點執業,首先必須醫務科批准,其次還得科主任同意,連退休返聘的也不例外。

2017年,武漢科技大學附屬天佑醫院的精神科主任胡某,因多點執業被醫院通報免去了科主任職務,根據醫院通報,胡某未經醫院允許到民營醫院兼職坐診,違反了醫院《關於嚴禁在職職工擅自在外兼職的有關規定》。

2018年初,某東部省份三甲醫院發了一則內部通知,強調嚴禁科主任、科副主任從事各類形式的多點執業,並嚴禁在職醫師在非公立醫療機構多點執業。

另據瞭解,深圳實施區域註冊制後,某知名三甲醫院給醫生們郵件通知,嚴禁該院醫生多點執業。

此外,也有其他醫院的醫生透露,公立醫院的院長動用紀檢力量對多點執業的醫生進行調查,並施加壓力,試圖阻止醫生進行多點執業。

全國多點執業大軍已達11萬!

雖然屢屢遇阻,不過最新的數據顯示的卻是,全國已經有11萬名醫生實現多點執業。

2018年6月,國家衛生健康委醫政醫管局副局長郭燕紅介紹,全國已經有11萬名醫師進行了多點執業,2017年比2016年增長了79%,主要的流向了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和社會辦醫機構。

業內人士表示,私立醫療機構長期缺少優質醫生資源,現在政策放開,私立醫療機構能給醫生提供更多的條件,因此醫生們大多到私立醫療機構執業很正常。

各種禁令出臺,是院長恐慌了!

對於一些體制內醫生腳踏兩隻船,而且還不經醫院同意,出去多點執業、兼職,不少業內人士表示難以認同,認為這樣的醫生缺乏契約精神,拿著全職的工資,幹著兼職的活。

對此,一位業內人士直言,這樣的道理很簡單,如果是醫術高超的醫生,根本不受醫院的所謂禁令約束,院長也往往也默認;如果是普通醫生,想多點執業,根本沒戲。普通醫生面臨的選擇更多是:要麼全職,要麼走人。

醫院出臺多點執業禁令,多多少少是為了控制人數和時間,避免短時間內有大量的醫生變兼職,不利於醫院的發展。

醫生將面臨兩份合同的選擇

醫生、醫院之前這樣現實而又尖銳的矛盾該如何破解呢?知名神經外科專家、冬雷腦科醫生集團創始人宋冬雷教授表示,“多點執業無論對於公立醫院還是私立醫院,都需要兩份合同樣本:全職合同和兼職合同,兩份合同放在醫生面前,責、權、利清楚統一,一定會有人籤全職,也有人會籤兼職。”

而在上海最新出臺的健康服務業50條裡,也明確提出要推動醫療人才資源合理共享。要完善醫師執業管理制度,在公立醫院推行全職、兼職等不同的醫師執業方式,健全勞動人事管理制度,保障公立醫院和醫師的合法權益。公立醫院依據勞動人事合同對兼職醫師的執業行為進行管理。

也就是說,在簽訂勞動合同時,就要明確,是選擇全職還是兼職,如果是兼職合同,每月兼職多少天,承擔多少勞動工作量,享受怎麼樣的薪資待遇。

一旦選擇了全職合同,就意味著失去了多點執業的權利,無論是在民營還是公立醫院都是如此。

而一旦選擇了兼職合同,醫生的多點執業就將能夠得到一定程度的保障。這在當前醫生多點執業陷入膠著狀態的情況下,這樣方式越來越被看好。未來想多點執業的醫生們很有可能就會遇到這樣的選擇。

多點執業執行了這麼多年,依然是雷聲大雨點小,政策固然好,但是治標不治本。醫院有自己的利益顧慮,醫院內部互相競爭、醫院與醫院之間互相競爭,其實公立醫院還是要保證自己的公益性。醫生有自己的現實考慮,希望自己可以在健康的情況下,合理安排時間進行多點執業,保障自己收入和實現自我價值。

想要政策順利成熟的得到有效執行,需要多部門配合調解,具體地方具體分析。醫生的收入最好是由政府來保障,也許是政府不能完全保障醫生的收入,是提出了多點執業的一個原因,提出者,真的不一定是支持者。

多點執業,醫生薪酬減半!這樣的規定你接受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