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在電影裡看搖滾樂不死

80-90年代的中國正逢改革開放的熱潮,開放多元的社會環境讓當時的青年們接受了來自外國的一股又一股思潮。其中包括文學作品、藝術電影、還有搖滾樂。搖滾樂的進入讓處於社會變型中無法安置個人焦慮的青年們有了一個傾瀉的出口。藝術都不可避免的和時代相互映照。

在90年代,一批剛畢業的電影學院的學生們進入社會開啟了他們的電影事業。受到學院裡西方電影思潮的影響和國外經典藝術電影的洗禮後,他們打破了第五代導演宏大的歷史敘事,結合自身在社會中飄遊的姿態,進入了對一些“不可言說”的社會現實,那些邊緣化的、底層的、個體生命靈魂維度的掙扎的描繪。而恰逢這個全體性個體混沌的狀態,搖滾樂進入了這些導演的創作作品中。已經說不清是他們選擇了搖滾樂,還是搖滾樂自發的選擇了他們,結果就是在當時第六代導演的多數作品中,搖滾樂的身影比後來的所謂青春懷舊影片來的搖滾的多的多。

90年代在電影裡看搖滾樂不死

90年代在電影裡看搖滾樂不死

1990年,張元導演的《媽媽》橫空出世,標誌著第六代導演的誕生。個人價值的空前凸顯讓第六代導演們不在歷史語言中發現與反省集體主義層面上的“人”的神話,轉而描述個體碎裂而真實獨特的生命。緊接著就在第六代早期作品中不約而同出現的額搖滾樂元素中,樹立起了他們鮮明的風格旗幟。

90年代在電影裡看搖滾樂不死

搖滾的意義是什麼?這個問題問不同的人一定有千萬種不同的回答。因為搖滾樂對個人來說是一種抗爭、一種自我表達式的反叛。第六代導演在國外藝術作品的薰陶下也形成了先鋒的作者氣質,這氣質也是“與其說點什麼,不如說是想借助電影來宣洩某種純個人的情緒。”這時,具備叛逆精神的搖滾音樂和第六代缺乏創作資金的粗糙的影像質感,成為了連接第六代導演總體價值觀與電影劇情的橋樑。

在張元的《北京雜種》中,崔健本人出演,飾演一個搖滾樂隊的主唱。同樣出場的還有青澀的竇唯和粗口連篇的臧天朔。故事一開始,崔健的樂隊在演奏歌曲《寬容》,而影片中另兩個角色正在下著雨的天橋下爭執是否要打掉孩子。青春的不安騷動和這群青年群像的躁動就在崔健的歌聲中被詮釋出來。

90年代在電影裡看搖滾樂不死

90年代在電影裡看搖滾樂不死

90年代在電影裡看搖滾樂不死

婁燁導演的影片裡音樂元素就更為多元,《週末情人》裡賈宏聲飾演一名刑滿釋放的犯人,作為一名90年代初深受青年觀眾追捧的搖滾偶像級人物,賈宏聲的出現讓影片的叛逆氣味更濃,搖滾樂的標籤也更鮮明。賈宏聲在生活中就是一個偏執於搖滾樂的人,他性格偏執、狂躁、極端、搖滾樂的邊緣風格融入在他的生命中。在他經典的個人獨白裡,列儂是他的最愛。而王志文更是在片中有了一場被樂迷們稱之為中國最早的盯鞋演出。

90年代在電影裡看搖滾樂不死

90年代在電影裡看搖滾樂不死

90年代在電影裡看搖滾樂不死

90年代在電影裡看搖滾樂不死

管虎的《頭髮亂了》中飾演搖滾樂隊主唱的長髮披肩、赤裸上身的耿樂將頹廢與反叛的意識表現的淋漓盡致。超載樂隊在影片中也參加了演出。眾多超載樂隊的搖滾樂通過葉彤的高歌,表達了往事的追憶和對現實的迷茫。在片尾葉彤選擇離去時,The Beatles的《Hey Jude》響起。

90年代在電影裡看搖滾樂不死

90年代在電影裡看搖滾樂不死

90年代在電影裡看搖滾樂不死

路學長的《長大成人》中,搖滾樂隊樂手周青在多年學藝後回到北京,面對使他倍感陌生的北京搖滾圈,理想主義者周青無所適從,只能憑藉一個執念繼續在城市中游走。

90年代在電影裡看搖滾樂不死

90年代在電影裡看搖滾樂不死

90年代在電影裡看搖滾樂不死

在第六代導演早期的作品中,個體無疑成為一個重要的表達依託。個人生命在社會大環境下的無力和惶惑是今天的我們仍然在面臨的問題。影片中的搖滾樂是他們作品中的重要元素,也是他們生活中的重要寄託,一同譜寫了電影史上的經典歲月。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