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旅長治,最後一站,平順縣——「華北平原的天然巨型雕塑盆景」

平順位於太行山南端,是晉、冀、豫三省交界處一個美麗山城,境內群山起伏,溝壑縱橫,海拔最高處1876米,最低380米,全縣12個鄉(鎮),262個行政村以及千餘個自然莊散落在太行山脈的崇山峻嶺間。這裡有著風景秀美的太行水鄉、名貫華夏的紅色西溝、雄奇險峻的天脊風光、原始生態的神龍灣民俗、驚險刺激的華野漂流、世外桃源的岳家寨,這裡承載著聰慧先人創造力的古建群落,美輪美奐、韻味無窮的神話傳說,被譽為“華北平原天然巨型雕塑盆景”。通天峽

山旅長治,最後一站,平順縣——“華北平原的天然巨型雕塑盆景”

古人講,山之韻在水。通天峽靈秀壯美。靈在於水,高山平湖、深潭瀑布、溪水潺潺,被稱為“北方小九寨”。這裡將中國北方大山的雄渾和南國水鄉的陰柔之美融為一體,既有江南的飄逸嫵媚,又有北方的大氣磅礴。這裡有被稱為“天下第一屏”的天然絕壁,有被稱為“亞洲第一索道”的大角度斜式索道,有被稱為“太行山第一峰”的仙人峰,有被稱為“世界奇觀”的景觀臺。

天鵝湖

山旅長治,最後一站,平順縣——“華北平原的天然巨型雕塑盆景”

面積20公頃,可蓄水90萬立方米。入冬時節,成群結隊的天鵝飛抵此處棲息,更有鴛鴦等水鳥相伴,常年於此繁衍生息。這裡群山相襯,村莊相映,環境優美,氣候適宜,引來候鳥常住,增添無限景緻。

天脊山

山旅長治,最後一站,平順縣——“華北平原的天然巨型雕塑盆景”

天脊山薈萃了太行山水之精華,集奇、險、絕、秀、幽為一體,氣候宜人。天脊山自然風景區的森林覆蓋率達90%以上。山峰奇險獨特,高聳天際,直入雲霄。山勢海拔由500米至1800米呈三級絕壁分佈。景區之中四季流水不斷,各種瀑布溪泉遍佈山谷之間,峰巒疊翠,植被繁多,絕壁、峽谷、清潭更是讓人歎為觀止。

神龍灣村

位於山西東南邊陲的晉豫邊界地、太行大峽谷的源頭,這裡自然生態優美,山水風光綺麗,民俗風情獨特。過去,這裡山高、坡陡、路彎、石頭多,自然環境惡劣。為方便出行,人們在高約百丈的懸崖絕壁上開鑿出一段羊腸小道,分九十九盤共1800餘個臺階,攀爬異常費力,呼吸時會發出“哈嘍、哈嘍”的喘息聲,被形象的命名為“哈樓梯”。

山旅長治,最後一站,平順縣——“華北平原的天然巨型雕塑盆景”

而今,與之形成鮮明對照的是新修的掛壁公路。它全長1526米,共有35個天窗,穿山而鑿,地處山樑險境,蜿蜒曲折,形似一條懸掛在山中的巨蟒,這條路使古村落的面貌煥然一新。

西溝村

是全國著名勞動模範李順達、全國著名勞動模範、全國惟一的一至十二屆人大代表申紀蘭的家鄉,是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中國第一個互助組合作的誕生地,全國第一批愛國豐產金星獎章獲得者。

山旅長治,最後一站,平順縣——“華北平原的天然巨型雕塑盆景”

西溝村是中國農村開展合作化運動的典範,中國農村探索社會主義道路的先行者。1943年初,李順達組織西溝村6名貧困戶,成立了中國第一個農業生產互助組——李順達互助組,帶領群眾開荒造林,發展生產,度過災荒,保證了部隊的糧食供給。1952年,西溝村開始大面積植樹造林,治理溝灘,實行男女“同工同酬”。二人帶領群眾艱苦創業,西溝村過去自然條件惡劣、生產力低下的面貌得到極大改觀。1955年,西溝村的事蹟被收錄到《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一書中,李順達和申紀蘭作為先進典型從此家喻戶曉,西溝村成為中國農業戰線的一面旗幟。

九天聖母廟

山旅長治,最後一站,平順縣——“華北平原的天然巨型雕塑盆景”

創建於隋代,北宋初重建聖母殿,此後經過多次修繕。九天聖母廟座北向南,為一進院。南北較短,東西較寬。前有山門戲樓,中為獻亭,北為聖母殿。兩則配以耳殿。東西院現存李靖王殿、三宮殿、閻君殿、十帥殿、關公殿、子孫殿及梳妝樓等建築。

穽底村

坐落在太行山深處,因被高大峻峭的群山環抱而得名。小村依山傍水,抬頭見樹,低頭見草,到處被植被覆蓋,一片鬱鬱蔥蔥。穽底村地處晉豫古道,是古道上一個重要的驛站,所以當年這裡客棧、糧行、商鋪林立。從穽底現存最早的殘碑龍門寺碑上刻字推測,在明朝正德年間以前這裡就有人居住了。

山旅長治,最後一站,平順縣——“華北平原的天然巨型雕塑盆景”

村落依路而建,屋舍高低錯落,以石為材。石頭街、石頭牆、石頭樓板、石頭房,石磨、石碾、石臼、石桌、石凳、石水缸等成為這裡極富特色的建築形式。尤其是屋頂的材料,就地取材不規則的石板均為褐紅色,厚度相差無幾,但形狀各異,用於屋頂不僅自然漂亮而且廉價。

豆口村

山旅長治,最後一站,平順縣——“華北平原的天然巨型雕塑盆景”

是一個古老而精緻的村落。村子深居太行山腹地的峽谷風景帶,背山面水,“橫漳水而帶行山,枕龍門而控鳳壁”,山奇水美。豆口村的主要景觀是規模龐大的明清民居,這些木構木建、磚牆磚地、石雕石刻的屋院落、院落挨院、院落對院,依勢而造,蜿蜒而居,靜靜地伴著村前的漳河水,纏纏綿綿幾百年,護佑著豆口的子民。

龍門寺

山旅長治,最後一站,平順縣——“華北平原的天然巨型雕塑盆景”

龍門寺創建於北齊天保年間(550—559年),五代後唐及宋金時期曾予大規模擴建。後歷代皆有修葺。在中國現存的古代建築中是僅存的集五代、宋、金、元、明、清建築於一寺的建築群,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

大雲院

創建於五代後晉天福三年(938年)。至北宋建隆元年(960年)已有殿堂一百餘間。太平興國八年(983年)奉敕改名大雲禪院。現存建築除大佛殿與七寶塔為五代遺構外,餘皆為清代所建。

山旅長治,最後一站,平順縣——“華北平原的天然巨型雕塑盆景”

殿內保存五代壁畫20餘平方米,壁畫施以藍、綠、赭三色,墨線勾勒,與敦煌莫高窟晚唐壁畫同出一格。斗栱、栱眼壁上彩畫隱約可見,風格古樸,為寺觀壁畫與早期彩繪之珍品。

山旅長治,最後一站,平順縣——“華北平原的天然巨型雕塑盆景”

寺外南側聳立七寶塔一座,建於五代後周顯德元年(954年)。塔為石制,雙層重簷八角形,高約6米。由雙層須彌塔座、雙層塔身和三重塔剎組成,塔身造型優美,雕飾豐富生動,尚具唐風。

天台庵

山旅長治,最後一站,平順縣——“華北平原的天然巨型雕塑盆景”

是我國目前僅存的四座唐代木結構的古建築之一。始建於唐末天佑四年(907年)。隋唐時期,我國佛教在修行方法上出現了南義北禪的局面,即南方重義理,重智慧;北方重止,重禪定。為結束這種局面。智順應潮流,提出“義觀並重”,“定慧雙修”的“止觀”學說,認為這兩種方法如同車之雙輪,鳥之雙翼,不可偏廢。他創立了第一個有中國特色的統一的佛教宗派,因他久居天台山,故以天台為名。

北甘泉聖母廟

山旅長治,最後一站,平順縣——“華北平原的天然巨型雕塑盆景”

創建年代不詳,現存一進院,佔地1115平方米,中軸線依次為山門(上為倒座戲臺)、獻殿、正殿,東西兩側為夾樓、配殿、耳殿。正殿保留元代風格,其餘皆為清代建築。

明惠大師塔

山旅長治,最後一站,平順縣——“華北平原的天然巨型雕塑盆景”

位於平順縣城東25.5公里不蘭巖鄉虹霓村,原為“海惠院”中建築,寺院早毀,唯塔獨存。塔為方形石塔,是我國現存僅有的一座五代時期石塔。據該塔背面牆上嵌有後唐長興三年(932年)石碣記載,唐乾符四年(877年)明惠大師主持海惠院,正月十八日突然被殺,事後由北子崇詔奉潞州節度使命,捧舍利為大師建塔。現存石塔為唐代原構。

淳化寺

山旅長治,最後一站,平順縣——“華北平原的天然巨型雕塑盆景”

據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平順縣誌》記載:寺院始建於北齊天保年間(550——559年),初名龍門禪院,既龍門寺下院。北宋開寶年間(969——976年)因寺院侵塌而重建,北宋淳化二年(991年)改今名。現寺院已毀,全貌不得而知,僅存正殿—座,為金代遺構。

金燈寺石窟

位於平順縣杏城鎮背泉村東的林慮山巔,著名的石窟寺院—金燈寺坐落在陡崖之上。這裡地勢險峻、草木稀疏、北依陡崖、南臨深谷,寺院順著山巔自然走勢而開鑿,跨越明弘治到嘉靖,歷時60餘年終成氣候。金燈寺建築群,現存殿堂多具明清時期的建築風格。殿中約有90幅浮雕壁畫頗為美觀齊整。

山旅長治,最後一站,平順縣——“華北平原的天然巨型雕塑盆景”

石窟是金燈寺的魂,14個洞窟內有佛龕37個,摩崖造像500餘尊。金燈寺北行數百米便是石塔林,這裡有大大小小的舍利塔46座。其中最大的要數千佛塔了,據說它是金燈寺創始人靜真法師圓寂後的浮屠。

回龍寺

山旅長治,最後一站,平順縣——“華北平原的天然巨型雕塑盆景”

位於平順縣陽高鄉侯壁村,創建年代、歷代修葺情況不詳。現存金代佛殿一座,坐北朝南,單簷懸山頂,面闊三間,進深四椽,平面近方形。是研究古代建築地方手法的珍貴實例。殿內存清工筆淡彩壁畫50餘平方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