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車鼻祖是誰——原來是咱古代祖先!

造車鼻祖是誰——原來是咱古代祖先!奚仲[xī zhòng]

奚仲東夷薛國人(今山東省滕州市),夏朝時期工匠。相傳其發明了兩輪馬車。據《滕縣誌》記載:“當夏禹之時封為薛,為禹掌車服大夫。奚仲生吉光,吉光是始以木為車。以木為車蓋仍纘車正舊職,故後人亦稱奚仲造車。”奚仲因造車有功,被夏王禹封為“車服大夫”(亦稱“車正”)。

馬車的出現,其貢獻不亞於“四大發明”,奚仲是古薛國地面上出現最早的、最大的發明家、政治家,過世後被百姓奉為車神。後人在薛城區千山頭修建了奚公祠常年祭拜,以求出行平安。“祭拜奚仲,平安出行”的民諺流傳至今。

奚仲誕生

奚仲是黃帝曾孫帝嚳的後代,帝嚳生禺號,禺號生淫梁,淫梁生番禺,番禺即是奚仲的父親,傳說番禺發明出船。奚仲居住在薛地,夏朝時,奚仲擔任掌管車服的官職(《杜氏注》),於是夏朝君主夏禹將薛地分封給他。奚仲生吉光,吉光是始以木為車。以木為車,蓋仍纘車正舊職,故後人亦稱奚仲造車雲(《荀子》)。

奚仲最初居於薛,後遷於邳(《左傳》)。商朝初年,奚仲十二世孫仲虺居於薛,擔任商朝君主商湯的左相。(《路史》)。

主要成就

馬車的發明,是中國科技史上的一大創舉,它不但解決落後的交通問題,而且還促進道路設施的發展,擴大商貿運輸和文化交流活動。

誰發明世界上的第一輛馬車?

造車鼻祖是誰——原來是咱古代祖先!

奚仲

據《呂氏春秋通詮·審分覽·君守》考,奚仲是夏禹之時的車正,職掌車服諸事,傳說姓任,是黃帝之後,為車的創造者,春秋薛國始祖。雖然一直有軒轅氏造車的說法,而關於“奚仲造車”,史書記載較多,《左傳》、《荀子》、《說文解字》、《通志·氏族》及《綱鑑易知錄》等均有記載。據《滕縣誌》記載:“當夏禹之時封為薛,為禹掌車服大夫。奚仲生吉光,吉光是始以木為車。以木為車蓋仍纘車正舊職,故後人亦稱奚仲造車。”中國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李學勤介紹說,根據記載,奚仲所造的“車”應該是具有一定技術標準,具有重大創新的馬車。經考證,中國先秦史學會、中國文化產業促進會、中國汽車工程學會、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一致認定:位於棗莊市薛城區陶莊鎮奚村是4000多年前的夏“車正”奚仲居住地,發明馬車,是“造車鼻祖”。

  • 考證

根據辭海註釋“車,陸地上用輪子轉動的交通工具”。在“世界通史”上寫道:早在幾千年前的古埃及人就知道利用圓木搬運的石頭等重物,以後人們又從圓木的滾動中得到啟迪,將把大樹鋸成圓片來做成車輪,然後將木橇安裝在兩個圓木片中間便製造兩輪車。有籍可查的佐證是在古巴比倫的遺址廢墟發掘出了約4千多年前的木製款、幅、輞、軸俱全的車輪。大約在同一時期中國黃帝時代,就有人力和馬拉的車輛,並有一種大輞大軸雛形運送戰士的戰車出現。

造車鼻祖是誰——原來是咱古代祖先!

奚仲

據《左傳》記載,在公元前2250年夏朝初大禹時代,奚仲製造世界第一輛車,設有車架、車軸、車箱,為保持平衡,採用左、右兩個輪子。《墨子》在“非儒”篇中也提到:“左者羿作弓,仔作甲、奚仲作車,巧垂作舟”。可見奚仲作車信而可靠,後來有不少文獻說:“黃帝造車,任重致遠”。此番傳說,沒有《左傳》和《墨子》可靠記載,古典力學專家劉仙洲確認,“馬車是始於堯和舜之間的時代”。若相信起於奚仲,便在這個時代進一步發展為馴馬拉車。從此推動社會發展。

薛國故城

薛國在今山東省滕州市張汪鎮東344省道附近,今古城昭昭依存,巍峨壯觀。《齊乘》雲:“其城高厚無比,以抗楚、魏”。《滕縣誌·古蹟考》載“薛城,在薛河北,週二十八里,古奚仲所封國,城則田文增築。”

古薛國雖然經歷兩三千年的滄桑鉅變,城廓保存基本完好,這在全國也是唯一的。因此,1988年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第三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棗莊市地區除逼故陽城以外的最重要的文化古蹟。

薛國故城東南角,內城中心位置的地下名為“御花園的”田地中,上個世紀末曾挖掘出與奚仲封薛時代相對應的龍山文化晚期的古城夯築,被稱作龍山文化時期的薛國宮城。不僅在文獻上,而且還在考古證據上,也確鑿的證明了奚仲封薛的事實。

籍貫考察

原來,奚仲是個名人,只是,我們關注的太少,甚至有些遺忘了而已。那麼好吧,讓我們好好來和我們這位滕州老鄉敘敘舊吧。

一:奚仲是誰?

在可考的古籍中,東漢學者許慎在《說文》一書中訓詁“車”字:“車,輿輪之總名,夏後時奚仲所造。”南朝梁、陳間文人兼史學家顧野王在《玉篇·車部》中也提到了奚仲的大名,書中雲:“車,夏時奚仲造車,謂車工也。”漢代劉向說的《世本·作篇》中也有言:“奚仲作車。”此後種種書籍,均將造車(馬車也)歸功於奚仲之功,並由此留下“奚仲造車”的成語。這樣看來,奚仲誰人?奚仲車的發明者也,是可以無任何異議的。那麼咱接下來談第二個問題,奚仲,何方人士?

二:奚仲年代及籍貫?

根據上文許慎所言,“夏後時奚仲”得知,奚仲為“夏後”人。夏後,亦稱“夏后氏”,是大禹創建的國號“夏”之別稱。看來,奚仲應為夏人。

至於夏時的哪一方人士,1936年版的《辭海》中有簡略介紹:“奚仲,造車,黃帝后。任車正,居於薛,遷於邳。”建國後的修訂本中對“薛”增加了這樣的解釋——“今山東滕州市東南”也。參看清末其他書目,我們找不到薛之外的說法。那麼看來,奚仲老先生是“今山東滕州市東南”的“薛”地的說法也是可以成立的。那麼,諸位請一起來探一下這個“薛”地。

三:薛是今天的薛城嗎?

提到薛,人們不免首先想到也在滕州東南部的薛城區,於是有人不免想當然耳的認為奚仲就是薛城人,也難免薛城的政務網上會堂而皇之的寫上“奚仲故里,江北水鄉”的標題了。

那麼,薛城真的是薛國故里嗎,是奚仲故里嗎?非也。非也。薛城區,原來有另外一個名字換做臨城縣。據山東志載:“北魏獻文帝皇興二年(468年)永興縣治此。明清時置臨城驛,民國初設置縣佐,均屬滕縣。”由此看來,這臨城縣也算是頗有些歷史了,那後來為什麼要更名為薛城呢?

原來建國後,為了方便郵政通信,國家對地方進行了重新梳理,把一些名字相近或者相同的城市名進行更名處理,不巧的事,山東的臨城和河北的臨城正好重名。

說到這河北的臨城,也算是座名城古郡。春《左傳·哀公四年》中“趙稷奔臨”即就是指的這個臨城。鑑於此,再加上山東人一項禮讓謙和的君子做派,山東臨城就自然要改名。於是乎,1952年,臨城就改成了今天的薛城。這樣捋下來,總算清楚了,薛城區和古薛地及薛國是八竿子也打不著——沒有一點關係的。也就自然不可能是造車鼻祖奚仲老先生的故里了。

那,真正的薛國故地究竟在哪裡呢?請君聽我道來。咱們還是從古籍中找答案。 據南宋史學家鄭樵所撰的《通志》一書《氏族》篇中所載::"顓帝少子陽封於此,故以為姓,夏朝時期,陽的第十二世孫奚仲亦封於薛。”

北師大版中國簡史中曾援引清代學者對此篇作出如下解析:西周初年,“周武王封任姓後裔畛,復於薛國,爵為侯”。周顯王46年,為齊國所滅。任姓薛國自薛畛開始,相傳31世。齊滅薛以後,齊威王少子田嬰封於薛,諡靖郭君。田嬰去世後,田文繼封薛地,招賢納士數千人,諸侯國君主競相求其輔助,他曾先後被齊閔王,秦昭王和魏昭王封為相國。孟嘗君居薛後,對薛國城池擴建加固並發展商賈,重農桑,減賦稅,使薛國經濟繁榮,國力強盛。

談到孟嘗君,滕州的父老鄉親肯定會會心一笑了,沒錯,老孟不正是咱們滕州官橋人士嗎?是的,沒錯,今天的官橋鎮至今仍然存留著孟嘗君父子的墓陵。也就是孟嘗君陵園。相信很多人都去那裡悼念過先賢吧,其實,在我們這一輩的很久以前,就有不少文人墨客來過官橋,並留下詩句。明代徐天博在《過薛》中寫道:“西去官橋舊薛城,城中百畝春田平,三千食客皆塵土,十二侯邦就戰爭,林鳥有聲應弔古,汀花無語自含情,千年野廟荒碑在,行路猶能說姓名。”

現在明白了,原來薛城是今天的滕州市官橋鎮而非由臨城改名而來的薛城區啊,那造車的薛國人奚仲就自然是滕州官橋人而非臨城人嘍。

奚仲墓

奚仲墓,位於山東省滕州市與薛城區之間的陶莊鎮駐地西南5公里的奚公山上。現山上有古冢兩封,北為奚仲墓,南為冉求墓。兩墓東50米有車服祠,亦稱奚公祠。

造車鼻祖是誰——原來是咱古代祖先!

薛國故城內有奚仲廟,奚仲廟故跡依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