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賢王」美譽的多爾袞,爲何沒有受到後人的尊敬?原因很現實

曾有“賢王”美譽的多爾袞,為何沒有受到後人的尊敬?原因很現實

多爾袞是努爾哈赤的第14個兒子,努爾哈赤死後。兩黃旗雖由阿濟格、多爾袞、多鐸三個親兄弟繼承,但多鐸是正黃旗旗主貝勒,阿濟格是鑲黃旗旗主貝勒,多爾袞並沒有實際掌握一旗。

曾有“賢王”美譽的多爾袞,為何沒有受到後人的尊敬?原因很現實

不久,皇太極又將兩黃旗收回由自己統領,換予三人兩白旗,阿濟格和多鐸就又分別成了兩白旗的旗主貝勒。1628年3月,16歲的多爾袞隨皇太極徵蒙古有功,被賜號“墨勒根戴青”(意為“睿智”)。皇太極又多次對多爾袞委以重任,使多爾袞不斷有機會建功立業。

曾有“賢王”美譽的多爾袞,為何沒有受到後人的尊敬?原因很現實

皇太極去世一個多月後,輔政王多爾袞突然替小皇帝發佈諭旨,命令另一位輔政王濟爾哈朗率軍攻伐錦州與寧遠。濟爾哈朗帶兵走後,多爾袞又代小皇帝發佈諭旨,晉封自己為攝政王。

曾有“賢王”美譽的多爾袞,為何沒有受到後人的尊敬?原因很現實

雖然只是一字之差,意義卻大不相同——輔政者,輔助君主處理政事也;而攝政,則是代替君主處理政務,已經可以直接發號施令了。成為攝政王之後,多爾袞召集貝勒大臣們開了一個會,決定所有親王、貝勒、貝子“悉罷部務”,不再分管政府六部事務;所有政府工作全部由各部尚書負責,各部尚書直接對攝政王負責。

曾有“賢王”美譽的多爾袞,為何沒有受到後人的尊敬?原因很現實

皇太極設立六部,本就有削奪諸王貝勒權限的意思,如今多爾袞再次祭起這一招,意圖仍然在於削奪諸王貝勒們的權限,使他們只能“議政”,而不能“干政”。

曾有“賢王”美譽的多爾袞,為何沒有受到後人的尊敬?原因很現實

曾經有“賢王”美譽的多爾袞,在32歲時成為大清帝國的真正領袖。他帶領八旗鐵騎一舉拿下了全中國,也正是在他手中,大清建立起了對這一片廣大土地完整而有效的統治秩序。

曾有“賢王”美譽的多爾袞,為何沒有受到後人的尊敬?原因很現實

多爾袞正值英年便遽然死去。他的恩怨幾乎與大清王朝的建立和大明帝國的垮臺緊緊交織在一起,形成了一幅波瀾壯闊而又波詭雲譎的圖畫。這個大時代的轉變最終是在他的手中才得以順利完成的。然而,他本人卻再沒有受到後人的尊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