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似曾相似」的感覺是怎麼來的嗎?

【本文原創。點擊右上角“關注”,分享更多精彩文字】

你知道“似曾相似”的感覺是怎麼來的嗎?

你是否有過這樣一種感覺:

有時候,來到某個陌生地方,或者經歷某個場景,眼前一切讓你感到異常熟悉,除了面對的人事,包括對方穿的衣服、說話的神態、周圍的環境氛圍,所有細節好像都經歷過,事實上你能夠確定之前並沒有經歷過。

這種似曾相似的感覺發生在短短瞬間,來得突然,過去的也快,讓人覺得非常詭異。

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對此,我看到過一種並不靠譜(因為未經證實)的說法:

人在去世之前,短短几分鐘內,會把一生經歷過的所有事情都在腦海裡飛快過一遍,就像播放幻燈片那樣。再投胎來到世上的時候,大部分內容已經忘記,只有一小部分還記得。那些“似曾相似”的事情,則是對前世的殘留記憶。

如果真是這樣,問題來了:難道我們這輩子和上輩子經歷著一樣的人生?只不過記憶太差沒覺察出來而已?

穿越浩瀚時空,連相同的兩片樹葉都找不到,又何以存在兩種一模一樣的人生?

你知道“似曾相似”的感覺是怎麼來的嗎?

有沒有另一種可能:既然人在死亡前會把自己一生重新經歷一遍,那麼此時此刻,我們正在過著的日常生活,或者說整個人生,從頭到尾,從出生到死亡,都只是死亡前的幻燈片回放?

這樣的想法是不是很瘋狂,簡直是純屬扯淡?

《天才在左 瘋子在右》當中,有一位“瘋子”,就這麼看待人生,而且深信不疑。

他覺得整個現實生活,其實都不是真實的。我們擁有的人生百年,看似漫長,其實只是短暫的剎那——死亡前回溯的那一剎那。等到回溯結束,才會回到真正的現實——死亡。

有他這種觀念作為前提,人有時候之所以產生似曾相似的感覺,也就能夠理解:人在產生似曾相似的感覺時,其實正處於死亡前的剎那,並且在那剎那之中回溯著自己一生,又恰好又那麼幾個片段在腦海中留下印象。

是不是有點被搞暈?

簡而言之,人生並不真實,也不漫長,它是死亡前剎那的回溯。

——這就是瘋子的看法。

你知道“似曾相似”的感覺是怎麼來的嗎?

從正常人的角度來看,瘋言瘋語,純屬一派胡言。

我們固然不能證實它,瘋子也不能,但是,我們不能因為不能證實一件事就將它否定。我在預告中已經提醒大家:目前科學未能解釋的,不代表就應該否定。

反正這位病人信了。

既然目前所經歷的一切都是死亡前的剎那,那就意味著馬上就要死了,死了,也就不存在了。這一邏輯推理,誰看了誰都會感到到恐慌——大家都是塵俗中凡人,誰不怕死亡的逼近?

為了對抗這種恐慌,這位病人想出一個辦法,或者說培養了一門興趣愛好:收藏玻璃製品。

在他家裡,儲存了上百件各種各樣的玻璃製品。他通過一種破壞性的方式學會鑑定它們的優劣——在一米左右的高度,讓手裡的玻璃製品自由落體。

如果摔成粉碎,它就是劣質的;如果摔成幾大塊,那它就是優質的。

他的樂趣,在於從批量生產出來的產品中找出無意而為的極品。為此,他不停地購買玻璃製品,又不停地將它們摔碎。

如果旁人不知道動因,一定會覺得他閒的發慌,並且錢多得沒處花。要不然做這種“沒有任何價值”的事情幹嘛?

現象背後都有動因。

人在全身心投入一件事的時候,能夠忘記自我,忘記世界,忘記前塵往事以及還沒到來的未來。

對這位病人來說,鑑定玻璃製品的過程非常有價值——可以讓他忘記那件引發恐慌的事情——人生不是真的,而是死亡前的剎那回溯。

所以,不深入接觸,肉眼所見之下,這位精神病人只是具有摔杯子的怪癖。實際上深藏出人豫料的內因,那就是對死亡即將到來的恐懼。

如果說心懷恐懼,或者胡思亂想算是一種病,自認為的正常人又何嘗沒有病?

你知道“似曾相似”的感覺是怎麼來的嗎?

作家木心說: 生活是什麼?生活是死前的一段過程。

之前,我對這句話的理解是:不管如何努力,不管如何上窮碧落下黃泉地孜孜以求,死都是不可避免的歸宿。既然如此,活著的時候,面對每一天,我們都應該讓自己快樂、豁達、隨遇而安,做自己喜歡做的事,跟喜歡的人在一起。

“生活是死前的一段過程。”看似悲觀,實則樂觀。因為真正的樂觀,一定建立在悲觀之上。

從《天才在左 瘋子在右》中看到“人生是回溯”這樣一種說法時,猛然想起木心這句話。

因為多了一個角度,對它也就有了新的解讀。解讀不在於對錯,只能算作思維的樂趣:

“死前的一段過程”是什麼怎樣一個過程呢?

不就是在腦海裡回放幻燈片的一個過程嗎?

這個過程看起來漫長,其實不過剎那。生活裡的林林總總點點滴滴,無不是在放幻燈片,包括我打下這行文字,也包括有緣你的你讀著這段文字。只因為我們身處三界之中、五行之內,看不到整個廬山真相,以至於信以為真。

你知道“似曾相似”的感覺是怎麼來的嗎?

生活,其實都是在腦海裡播放幻燈片,一邊播放,一邊收看,偶爾有幾張會引發我們的深刻記憶。等到片子放完,燈光亮起,才發現自己躺在病床上,而且正處於彌留之際!

——是不是我也瘋了?

如果非要說精神病人與正常人的區別,我想,在如何看待人生這件事上,或許可以這樣區分:前者把“人生只是一場剎那回溯”當做真實,後者願意將它視為一種人生觀,藉此豁達面對一切。

試想,既然人生只是剎那,而且都是經歷過後的回溯而已,那還有什麼好計較、好糾結,還有什麼想不開、放不下?

有時候,我們覺得人生百年,長路漫漫。

有時候,我們又說時光如箭,歲月如梭。

相對於朝生暮死的螻蟻,人活一世,的確算得上漫長。

相對人類乃至地球的歷史長河,長命百歲,也不過瞬間。

人生,到底漫長還是剎那?

你知道“似曾相似”的感覺是怎麼來的嗎?

【作者簡介:江徐,80老少女,十點讀書籤約作者。煮字療飢,借筆畫心。已出版《李清照:酒意詩情誰與共》本文原創,嚴禁轉載、抄襲。圖片來源於網絡,點擊右上角“關注”,收看更多相關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