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唯一一座寺庙,八百多年水淹无数次,依然屹立不倒


万里长江,险称天堑,上起巴蜀,下至吴淞,唯鄂州观音阁雄踞矶头,宛如中流砥柱。伫立于鄂州市小东门外大堤俯瞰长江,可见一巨型礁石屹立江心,其势蜿蜒如龙,此即“龙蟠矶”。相传有黄龙蟠卧矶上,积日方去,因而又名“蟠龙石”。蟠龙石翘首西望,周身罩着一层氤氲烟气,犹如蜃景。而更为奇妙的是,一船形古阁突兀在龙首之上,凌空虚悬,横江而峙,这便是令人叹为观止的鄂州观音阁。气势磅礴。故又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阁”。

观音阁长24 米,高14 米,以红石青砖砌就,与龙蟠矶巧妙地融为一体,显得雄峻巍峨,气势磅礴。千百年来,它饱经风霜,纵览长江。每到汛潮,水漫楼阁,只剩高层窗口,甚至只剩那檐牙、龙吻、中亭在浩淼长江水之中。狂涛巨澜曾使多少名楼华构席卷而去,然而,“中流砥柱有蟠龙”,汛期一过,水落石出,它又横空出世,威镇江心。

阁身正壁镌有”观音阁”三个遒劲的大字。进阁正门石碑上刻的“龙蟠晓渡”四字,出自清代官文手笔。阁内自西向东,分别是观澜亭、东方朔殿、观音殿、老君殿和纯阳楼。观澜亭上,俯瞰江流,胜景忧宏;三重殿里,仰瞻前贤,文章彪炳。纯阳楼上吕洞宾正酣燃大睡,游人至此,莫不止步屏息,会心一笑:如此蓬莱仙境,独此公得其所哉?


湖北省鄂州长江水位超设防水位,被称作“万里长江第一阁”的鄂州观音阁遭遇水患,洪水已经淹没了观音阁的下方十几米高的基座,但是古建筑在洪水中仍安然无恙。这是因为观音阁下半部那如同船舷样的弧形石,既减缓水势,又顺势泄流,任凭江水拍击咆哮,总是稳于泰山。古代鄂州工匠对流体力学的奇妙运用和那风格独特的造型艺术,使多少建筑专家驻足留连,赞叹不已。

石墙上的几棵古树,原已枯萎缩多年,近年竟死而复生,正舒展着嫩牙初吐的新枝,拥抱春的到来。阁中的那一口老井,自古水清见底,水位要高出江水数尺,令人称奇。这老井、古树和神鳖眼,被称作观音阁“三趣”。

“观音阁”为宋代题名,原建有寺,公元1280年,由元代监邑铁山始建,明代弘治、嘉靖及清代均有修葺。历代政府或管理使用单位又多次进行维修。

观音阁素有“小蓬莱”之称。它“东流江汉水,西望武昌山”,虚悬水际,气象万千,登临此阁,的确让人有如至蓬莱,如人仙境之感。无怪乎,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将之视为游览名胜,寄寓情怀的必至之处了。

相传,官文驻节黄州,偶望对岸,见江心石矶轮困,古阁耸峙,及至亲临观览,感叹不已,遂欣然命笔。走进正门便是东方朔殿。元时铁山在梁间为东方曼倩铸像以降水势”,后人又塑其像于此。在这江中古寺中仰瞻前贤,自然别有一番感慨。经过东方朔殿,往里依次是观音殿和老君殿。


观音阁墙壁上方立有石刻观音像,雕刻精细,造型逼真。老君殿正中立有老君像一尊,旁侧有八仙条屏。经过三重大殿,最后登上的是阁东边的纯阳楼。此楼相传为吕洞宾休憩之地。楼内有吕洞宾睡像一尊。这位传说中的仙人阔面大耳,五绺长髯,侧身安卧,栩栩如生,其可谓“头枕湍漩自安睡,蓬莱福地恋清流。”游人至此,莫不止步屏息,大有如此仙境福地惟此公安然独占之感。

若从江心远远望去,龙蟠矶其实更象一只伏于水中的海鳌,高高昂起的头上顶着一座气势恢弘的楼阁。民间流传着“观音阁观音阁随水涨随水落”的民谚,由此可想到无论水涨多高,因为观音阁是神鳌驮着的,它可随水起落,江水淹不进这观音阁。

相传古时观音菩萨踏着祥云四处巡游,当来到古城武昌后,看见这里江水泛滥,百姓深遭水灾之苦,便请求玉帝派兵把守,玉帝遂传旨东海龙王,龙王谴海鳌前往。海鳌接令后沿着长江朔流而上,在武昌县城的北门江心定居下来,瞪着一双巨眼怒视着江水,并随同江水一起涨落,由于神鳌的看护,果然江水泛滥的情形逐年减少。多少年来引来无数人们登临楼阁,赏景抒怀,掬水捧月,听江风看江水,忘却尘世,洗耳净心。


这座距今已800多年历史、长江上的唯一寺庙,在湍急的江水中依然屹立,洪水过后,完好无损的全部露出水面。所以观音阁又被称为“阁坚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