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說毛驢 作者:李生宜

戲說毛驢 作者:李生宜

在北方農村,毛驢曾經是農業生產活動中使用最普遍的牲畜,可自從阿膠被誇大美容的功效後,驢的命運就變得愈發悲慘起來,由被奴役轉為被殺戮,據媒體報道說,驢販子把中國的驢殺的差不多了,竟然把非洲的驢子也差點買斷了,引起動物保護組織的抗議!

機器的出現,更多工巧的農機的發明,使得驢子難逃一百年前若駱駝一樣退出生產工具的範疇的命運。在不遠的將來,可能成為動物園中新的一員,跟野驢一樣成為珍稀動物被展覽。

在原始耕作農業的時代,驢的用途是很廣的,農人一般捨不得殺驢,現如今可就不一樣了,比如外國廉價的農產品大量湧入國內市場,導致中國農民種地無利可圖,進而田地荒蕪;其次,城鎮化的政策加速了農民湧入城市,務農的人大幅減少;再就是機器可以替代牲畜多數的功用且效率高,機器用畢即收,驢可要日日精喂,所以,驢難免在生產中出局。

細細回想驢的一生,大概十八到二十歲的壽命,驢駒三歲開始被調教出來幹活,十幾年如一日有幹不完的雜活,譬如:推碾、拉磨,拉車、犁地…一年四季難有歇息,吃的是乾草,只有農忙時才加點粗糧作為飼料,只有付出難有享受,所以老百姓中有日子清苦者常常自嘲自己“變驢”了。

同樣是牲畜,牛的境況就比驢強,因為體型特點,牛在靈活性及速度方面不及驢,所以使用範圍不及驢廣泛。不知何種原因,牛在人類心中的形象遠高於驢,甚至在鬼神文化中被賦予一種神性反而被人類所敬畏,或者被某些民族奉為民族圖騰。而驢呢,被極度地用為苦力,在名譽上被貶低、作踐,比如:趕驢的口令為“大(dai)臭”。罵智力低下的人為蠢驢(而牛的智商並不比驢高多少);罵拉叫驢(公驢)者為驢外公,封建社會里拉叫驢的和吹皮打鼓的子弟均不得進入考場。罵性慾亢進、調情打葷婦女者為鋼叫驢。推碾拉磨時要被蒙上雙眼,防止偷吃。成語中有“黔驢技窮”“卸磨殺驢”等,極其醜化貶低驢。更可惡的是,在鄉村,驢子交配被人圍觀不說,交配完了那個拉公驢的人還要在地上抓一把土使勁甩到驢的外陰,如此這般的糟踐驢!

驢不比牛少幹活,驢並無多少劣跡,為什麼在民間的口碑地位卻大相徑庭呢?這大概和以貌取人欺軟怕硬的世俗觀念有關。什麼是以貌取人呢?大概是驢長得沒牛好看,尤其是那副大長臉,四眉眼(白眼圈)白嘴巴,比較難看,人類的審美觀是黑眉毛紅嘴唇,所以有些女人每天畫眉塗口紅以博得悅己者一瞥,有一定道理。日常生活中罵人難看常說一句“看那人吊個驢臉”!而牛卻總給人一種敦厚穩重的印象,所以應該是顏值分高。多數驢的脾性溫和,雖有撂蹶子的本領,但不及馬撂的厲害,人類易於躲閃,不使人畏懼,自然為勢利小人所欺侮,被文人騷客因為驢沒有個性而不喜。相反,牛因為是死牛筋,倔強,堅韌,發威了牛角可抵死人,這樣的個性反倒能博得常人的畏懼,獲得正面的評價!驢真是可憐!

五一假期,我回了鄉下老家,見農人們都使用機器耕作,小時候那種套驢犁地的吆喝聲此起彼伏的情景不見了,原始的農耕方式在慢慢地消失。小時候幾乎家家養驢,爾今全村只有倆戶養驢,不禁生起一些感嘆。聽聞一頭毛驢可賣到八千到一萬元,但規模養殖還是算不過賬,因為驢三年繁殖倆胎,且為單胎,至少倆年才能長成,且食大腸寬,需大量牧草,而種植牧草需流轉大量土地,且牧草的養護也需花費不少勞力。再說驢肉驢奶雖然營養豐富,但產銷鏈沒有形成,人們的飲食習慣食物結構還是以豬牛羊肉為主,驢肉驢奶的消費市場尚未形成。看來驢子真要步駱駝的後塵了。

驢要翻身,恐怕要進化為小乳驢而不能,唯有袖珍一些,方可能變為寵物而被空虛落寞者收養,記憶中的小驢駒還是挺可愛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