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姓名中的「字」是什麼,當代人的「字」都去哪了?

大家好,書海慧名是最專業的在線起名網,歡迎大家關注我!

中國人的姓名以及表字的方式是經過演變的。這些最初是為了稱呼人、區別人的需要,後來漸漸有了文化的意義,而文化意義上的變化還是社會變化發展的反映。先有姓而後有氏,到漢朝演變為姓氏合一。人的姓之外有名(名字/名子),開始只有重要的高貴的人才名子,漸漸的人人有名子,至少男人基本有姓名,這是官府管理的需要,也代表了社會的發展。如果沒有官府的倡導和要求來推動,姓名的普及也沒有那麼快。

古代人姓名中的“字”是什麼,當代人的“字”都去哪了?

如需要專業起名服務,私信我。

《顏氏家訓》中說:“名以正體,字以表德”。古代和近代的中國人,特別是文化人,基本都是有名又有字的。例如近代孫中山(名文,字載之,號逸仙,別名中山)、毛澤東(字潤之)、蔣介石(名中正,字介石)……另外,近代許多普通人也是名和字齊全的。名與字,是中國古代姓氏文化與禮儀文化的產物,隨著社會與文化的現代化進程,傳統的文化內涵已被當代人逐漸忽略與遺忘。

古代人姓名中的“字”是什麼,當代人的“字”都去哪了?

如需要專業起名服務,私信我。

什麼叫“名”?什麼叫“字”?

按照中國的傳統,嬰兒出生三個月時由父母命名,供長輩呼喚。字是男子20歲(成人)舉行加冠時取字,女子15歲許嫁時舉行笄禮取字。“字”又叫“表字”。當然也有提前確定表字的。古人認為,名代表人的靈魂,不能隨便被別人叫,這種對人名的禁忌後來演變為禮俗,人們認為直接稱呼別人的名是不敬的行為。

唐朝大詩人杜甫在成都時,曾作嚴武幕僚。一次醉酒後,杜甫竟當著嚴武的面說:“不謂嚴挺雲乃有此兒!”,他竟直呼出嚴武父親的大名。這下可把嚴武弄火了,他頓時暴跳如雷:“杜審言之孫敢捋虎鬚乎?”杜審言是杜甫祖父的大名。嚴武回罵又升一級,而且還加上了公開的威脅,可見當時長輩的名真是叫不得。

我們熟知的姜子牙、伍子胥、項羽、張仲景,施耐庵、唐伯虎、紀曉嵐還有現代的郁達夫、瞿秋白、沈雁冰、葉聖陶、劉半農、蔣介石等都是他們的字。“五四”以後,隨著封建禮法的消失,字也退出了歷史舞臺,成為“歷史問題”。現在的人完全字,僅有一些國畫家、書法家還愛用字。

但表字的使用並不普及,不讀書的農民、下等人未必有表字,即使有也未必有用的時候。表字的使用多是有身份人的事,家庭社會地位或經濟地位以及個人身份是表字使用的資格。一個貧苦農民、一個賣身奴僕有字又有人稱呼嗎?唐伯虎為秋香變身家僕,立刻被分配了個名子。在文盲佔主體的舊中國,人人優雅地稱呼別人的表字是何等的腦洞大開?所以說表字在全民中使用並不廣泛。《白鹿原》中,白嘉軒、路子霖、白孝文他們字是什麼?書中也未見人稱呼他們的字,而他們已經是農村比較可以人物了。

名和字怎麼使用呢?

古代自稱名不自稱字;稱呼別人則稱字不稱名,目的是為了表達尊敬。

大家看《三國演義》,裡面的人物互相稱呼別人都是這樣的:

“玄德”“玄德公”(劉備)

“雲長”(關羽)

“翼德”(張飛)

“孔明”(諸葛亮)

“孟德”(曹操)……

自己稱呼自己則是“備”(劉備)如何如何……、“亮”(諸葛亮)如何如何……、“操”(曹操)如何如何……。《青梅煮酒論英雄》裡,曹操說的就是:“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

近代基本延續了這個傳統,稱呼字顯得尊敬,稱呼名則顯得親切。例如蔣介石稱呼他部下的高級將領時一般就不稱字,而是直呼其名來顯示他的校長身份;建國初民主黨派和社會名流稱呼毛主席“潤之”,“潤公”而不直呼“澤東”。可見,從古代到新中國建立,國人還是有字的。

現代人為什麼沒有了字?

民國時期有一定身份的人有字,但民國時期出生的人到二十歲時按傳統取字的可能性就不大了。這是有歷史原因的。封建帝制被推翻了,新式學校漸漸多了,五四新文化運動開始了。與悠哉悠哉吟誦子日詩云身份相稱的表字,對於民國新人來說已不重要了,那些年輕的讀書人關心平等自由、科學民主和革命救國,反帝國主義反貪的愛國流行對進步青年是重要的。

1949年以後,舊學私塾基本絕跡。反四舊、文革等運動開展時,政府還會支持二十歲表字這一傳統?建國、愛國、建軍、愛軍等名子鋪天蓋地,人民群眾對熱情在這裡,表字也太封建了吧?1970年代,很多人已經不起含輩字的三字姓名,兩字姓名是多麼高大上!隨著這些運動的持續進行和開展,於是中國人就逐漸有名無字了。在這種慣性下,現代年輕人基本就沒有了“字”。

除了社會因素外,表字在當代的確不方便,使用困難。二十歲表字,那麼你的小學、初中高中學的字你怎麼知道和使用呢?同學多年,名子、綽號那麼熟悉那麼順口,到大三時,你中學正式告訴你他表字某某,以後就這麼叫;你大學宿舍的傢伙和你們唱過生日哥,宣佈以後叫他雲長;電話騙子在電話裡叫你的字,讓人莫名的親切。還好這一切不可能了。你微信群裡的暱稱你都要備註,你有什麼把握在記住別人姓名的同時記住他的表字?一個現代人人上學上到誤了婚期的年代,你得有多少同學;你參加那麼多社團活動,你接觸那麼多各式各樣的人,對偶遇時打招呼,你的大腦得飛速運轉去搜索他的表字,稱呼名子不禮貌只能稱字對人是種考驗。你把重要客戶的生日記下來,可以通過翻看資料及時送去祝福,但你來不及在見面時翻看手機查找對方的表字。

總結一下,當代人接觸的人比古代人多得多,現代人儘管內心看不起但表面上還要平等相待,如果當代人用表字那麼用量比古人要大得多,明顯增加社會交際的負擔。當然,古人表字的功能是有替代品的。在一個外資小圈子裡,人們使用英文名子,除了為企業裝逼外是不是還有代替表字的功能?其他單位,稱年輕人小+姓,姓名三個字的省去姓叫兩個字,是不是也有代替表字的意思?

古代人姓名中的“字”是什麼,當代人的“字”都去哪了?

如需要專業起名服務,私信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