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中,爲什麼日本要去偷襲美國珍珠港?

crab-紙喬君


太平洋戰場經典戰役之一—日本偷襲珍珠港,這次戰役的發生有兩個主要原因,下面來看看當時的局勢:

從1940年6月開始,日本陸軍參謀部就著手商討進攻菲律賓、馬來半島、法屬印度支那(法屬印度支那指今老撾、老撾、柬埔寨三國)泰國、蘇門答臘、爪哇、新幾內亞計劃。

1940年6月29日,也就是德軍成功佔領巴黎後的第十五天,日本就在廣播中宣稱自己的地盤應該包括西南太平洋各個地區。這就等於跟英、法、美、荷撕破臉了。

1940年9月23日,日軍邁出南侵第一步:佔領了印度支那北部地區,1940年9月27日,德意志、日本、意大利三國在柏林簽訂《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正式加入法西斯陣營。

1940年冬,日艦開到金蘭灣海面,威脅英、法、美、荷蘭,英國馬上宣佈馬來西亞,新加坡進入緊急狀態,美國發出了菲律賓撤僑勸告。

1941年7月21日,日本天皇威脅法國將法屬印度支那全部交給日本,法國被迫同意了,於是在1941年7月24日,日軍佔領法屬印度支那全境。

既然日本公然毀約,武力改變太平洋戰場局勢,所以美國總統羅斯福於1941年7月26日夜,下令凍結日本在美所有金融和進出口貿易全部歸於美國政府。1941年7月27日,英國和荷蘭凍結日本在外資產,荷蘭停止和日本的石油協議,英國廢棄《日英通商條約》,同時英荷停止對日貿易出口。8月1日美國宣佈全面對日禁運石油,撕毀《對日通商條約》。1941年8月,日本本國的儲油量僅能維持陸軍12個月,海軍18個月的供給。

日本的石油百分之85%來自美國出口,美國撕毀條約無疑是對日本的巨大打擊。雖然美國對日實行了制裁,但美國一直想給日本機會,(即:只要日本從印度支那撤軍,美國可以取消制裁),但日本不接受。自1941年2月到12月,日本駐美大使和美副國務卿赫爾就進行了11個月左右的外交談判,一共45次,直到日本偷襲珍珠港之前。

日本之所以偷襲珍珠港主要有兩點原因:

  1. 東南亞地區戰略資源及佔領地位

英、法、美、荷蘭四國在東南亞各國的殖民有大量的作戰基礎資源——石油、橡膠、錫礦、大米等,日本目的是要進攻中國為目前最大事,但到了此時日軍已經深陷戰爭泥潭,被拖入中國縱深之地,為儘快實現”大榮亞共榮圈”的滅亡中國的計劃,瘋狂的日本軍國主義分子看重了東南亞之地的戰略資源,而且掌握了東南亞地區戰略地位,可阻止中國南下與英法等國的聯合。為此,他們不惜與英美一戰(此時的法國已經是廢的)

2.歐洲戰局之變

1939年9月1日,德國挑起歐洲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德國在西歐戰場所向披靡,比利時、荷蘭、盧森堡等西歐國家紛紛淪陷,1940年5月,德軍繞過馬奇諾防線進入法國,法國也很快癱瘓。30多萬英軍被迫從英吉利海峽撤回本土,很長時間內,只有英國對抗德軍,日本人看到德國如此強盛,自然不想錯過這好機會。

日本的戰略規劃是:先奪取法屬印度支那,再以此為基地佔領泰國、英屬新加坡、馬來西亞,美屬菲律賓,荷屬東印度等地,完成東南亞的統一,以此作為侵華前沿大本營和太平洋戰場的主要基地。

1941年6月22日,德國向蘇聯開戰,德國駐日本大使便立即傳達希特勒的指示:希望日本聯合德國東西同時夾擊蘇聯。於是日本趕緊召開御前會議,決定進一步佔領法屬印度支那南部,如果英美膽敢反對,就向他們開戰!

1941年7月21日,日本天皇威脅法國將法屬印度支那全部交給日本,法國被迫同意了,於是在1941年7月24日,日軍佔領法屬印度支那全境。

1941年8月5日,莫斯科門戶斯摩稜斯克淪陷。德軍僅僅幾十天就突破蘇聯邊境600多公里,德軍閃電戰佔了上風,並向莫斯科(莫斯科保衛戰時間:1941年9月30日-1942年4月20日)進軍。

由以上可知,正是由於德國在歐洲戰場的節節勝利以及東南亞地區豐富的戰略資源,讓日本甘願冒險對英美開戰!

我擅長的領域是歷史,歡迎大家關注、評論,謝謝!


歷史洞察線


相信很多人也有這樣的疑問:為什麼日本在發動太平洋戰爭前要選擇偷襲美國珍珠港呢?它為何不全力跟中國打而去開第二戰場,或者在美國沒有反應過來之前先悄悄進攻東南亞呢?

這裡面是有很多的原因。


首先,是關於日本為什麼要放著中國戰場不繼續西進,反而開闢第二戰場的問題。


其實在1938年之後,日本已經開始覺得國力難支了。無疑,中國是一個非常巨大的戰場,如果入侵者沒有足夠的後備資源和長久作戰的決心,是很難征服的。最明顯的例子是什麼?早在13世紀蒙古人入侵中國的時候就已經驗證了這個道理:單單算蒙古人佔領長江以南的半個中國(南宋),就足足用了47年,被耗掉了3個大汗。當西進的蒙古人都打到歐洲的波蘭時(基本已經接近西歐了),蒙古人還被阻擋在四川和長江以北。

而對於島國日本來說,本身國內就缺少後備資源的它在近代的發展上十分依賴於原材料的進口。一旦進口路線被截斷,並且國內的資源已經耗光了,那麼它註定不能再支撐自己的海外擴張。1938年時,日本確實已經佔領了大半個中國的東部,但美國已經開始對日本實行禁運。而當日本回頭再看自己的倉庫時,卻發現本國的錢和資源已經在1937年和1938年和中國的戰鬥中基本耗盡了。剩下那點年產值,除去日本在中國東部佔領區的維穩開銷外,基本上已經沒有錢再拿出來用了。換句話說,1938年後的日本在產值與守備、維穩支出上是基本劃等號的。所以我們知道,1938年後的日本已經和中國進入了戰略相持階段。


當然有人會說,日本不是還佔了東北嗎?東北不是還有很多資源嗎?這個問題的回答是確實的。但東北很多戰略資源的開發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後才開始的,比如遼河油田和大慶油田。日本當時也想過在東北挖石油,然而他們當時的技術和理論並不能支撐他們開發這一系列資源。那如果它想要繼續保持擴張態勢,要怎麼辦呢?就只有搶別人現有的了:要麼北上打敗蘇聯,要麼南下搶奪印尼的油田。最終,日軍在1939年北上慘敗,那麼日本就只剩下南下的路線了。

以上就是日本需要開闢第二戰場的原因。而接下來,就說說為什麼日本要選擇偷襲珍珠港。


我們可以先想想看,日本南進之後遇到的最大阻力會是什麼?東南亞本土的軍隊?那不可能,因為那時候的東南亞地區還很弱。那麼英國人呢?那更不可能,英國人正在歐洲、北非和希特勒、墨索里尼打得火熱呢,哪有精力顧得上東南亞?所以,日本最大的阻力是來源於美國的。雖然美國當時並沒有參戰,但一旦美國在日本打進東南亞之後插上一刀,日本肯定會很被動。


那麼,日本要怎麼辦才能減少自己被動的可能性呢?那就只有先打掉美國的太平洋艦隊了。只有打掉美國太平洋艦隊,日本才能為陸軍在東南亞爭取到更多的時間。起碼在受損之後的美國艦隊恢復前,日本在東南亞的進攻會更加順暢。而當時,珍珠港正好是美國太平洋艦隊的駐地。

所以,在1941年的時候,日本瞄準了珍珠港,企圖通過一次偷襲重創太平洋艦隊。戰役之後,太平洋艦隊確實受到重創,但並沒有讓美國本土受到什麼損失。而在此事之後,美國因此參戰,它雄厚的工業實力和強大的材能後備儲備也讓它很快又重建了一支強大的海洋艦隊。自此,整個二戰戰場的局勢開始扭轉。


協虎戰爭史




日本偷襲珍珠港的緣由在於日本的南下政策,日本在亞洲的全面擴張,本來就讓美國很不高興,結果他的南下政策直接傷害了美國及歐洲國家在亞洲的既得利益。姑且不說影響了美國的貿易和商業,而且還搶奪歐美在亞洲的殖民地控制權。於是美國開始對日本進行貿易制裁,斷了日本的原材料、原油等貿易和供應。


而且當時日本的工業製造能力還遠遠趕不上歐美,軍工配件、槍械、醫藥等戰時急需工業品也有部分依賴進口,但是美國開始斷供。


日本是一個資源極度匱乏的島國,美國這一手讓他特別難受,他之所以南下原本就是為了獲取橡膠、石油等資源。他在中國拖了那麼些年,已經有些精疲力盡,而且在中國一直沒有找到石油。

以前也打過蘇聯的主意,而且軍部也制定過北上戰略,由於蘇聯的戰鬥力、加上西伯利亞的荒蕪、嚴寒也讓他極為忌憚,所以最終選擇了南下,去富饒的東南亞找資源。


由於美國對他的不友好和貿易制裁,日本軍部研判隨著時間的推移,美國遲早必將參戰,而美國一直在反對他在亞洲的擴張,那麼美國參戰的打擊對象必然是日本。

既然遲早都有一戰,為什麼不趁美國沒有任何準備的時候打他一個措手不及?美國離日本最近的就是夏威夷,距離美國本土和到日本本土距離都差不多,但是對日本極具威脅的太平洋艦隊就在夏威夷的珍珠港。


日本盤算的是偷襲珍珠港一戰全殲美國太平洋艦隊,讓美國的短期內無法干預亞洲局勢,為自己消化亞洲戰果贏得時間。


最後偷襲倒是得手了,只可惜人算不如天算,美國太平洋艦隊的主力根本沒有在珍珠港,結果日本軍部精心策劃了一個戰果不大,但是對自己的戰略環境極為不利方案。導致了最終的慘敗。


謝金澎


原因也就兩個。

1、奪取資源

1941年美國通過了《租借法案》,明確禁止向法西斯國家出口資源,特別是戰略資源,美國切斷了對日本的資源出口援助,特別是石油和鋼鐵。

從1931年到1941年,美國對日本的資源出口援助佔了日本總體的70%以上。

日本在二戰後期,隨著戰線的不斷加長,國內資源短缺,美國不給提供造武器的鋼鐵和石油了,沒法支撐戰爭的繼續。

日本要想繼續戰爭,必須南下奪取南亞的資源,南亞國家大多是美國和英國的殖民地,矛盾日益加劇,衝突和戰爭是必然的。

日本明知道打不過美國,也要去和美國開戰,也要打破當時的國際局勢,拉美國下水。





2、珍珠港位置

當時珍珠港是太平洋上的交通樞紐,而且美國的海軍艦艇大多停靠在珍珠港基地。

日本策劃偷襲,一旦成功,美國的海軍就會損失慘重,短時間內不能恢復遠洋作戰的能力。

美國喪失海上作戰能力,日本控制了制海權,就可以全心去佔領南亞國家,奪取戰略資源。

當時日本分析過和美國的國力差距,知道打不過美國,但是日本也知道美國遲早會參戰,不如自己先下手為強,一旦成功,日本就會短期稱霸太平洋。這點和德國突襲蘇聯如出一轍。

1941年12月在山本五十六的策劃下,日軍偷襲美軍基地珍珠港,偷襲成功,但是當時美軍的航母出海航行,躲過了日本的偷襲,海軍實力得以保存下來。也可以說日本的目的並沒有真正達到。
山本五十六


小小羅羅蛛


簡單來說,日本想打遠東太平洋地區原有的政治軍事格局,所以才偷襲珍珠港。
這裡面涉及到幾個問題。
一、美國如何侵害了日本在遠東太平洋的的利益?

一戰後,建立起華盛頓體系,在遠東地區確立了新的國際政治格局 。但這一體系從一開始就為日本所不滿 ,因為它的主要目的是抑制日本。

《九國公約》拆散了《英日同盟》 ,而且使日本獨佔中國的夢想遭受重創。《五國海軍條約》把日本海軍限制在比英美低一等的二流海軍“強國” 的地位上 ,一心想要爭奪世界霸權,尤其是海上霸權的日本,怎麼會善罷甘休?

因此,日本對華盛頓體系自始即極為不滿, 亟欲衝破 。再加上1937年全面侵華戰爭爆發後,日本軍隊迅速佔領大面積的中國領土,自身的軍事實力大為增加。日本軍隊野心膨脹,想要採取“南進政策”,繼續在海上拓展日本的生存圈,這就必然要與美國的利益發生衝突。

二、日軍為何要採用偷襲的方式?
其實,一戰以後世界海戰的主要對決模式還是戰列艦VS戰列艦,雙方的艦艇擺好陣勢之後開會對轟。這種模式對戰艦的要求主要是,船堅、炮利、跑得快。所以,日本海軍一直對於戰列艦有一種瘋狂的迷戀,甚至建造了有史以來最大噸位的“巨無霸戰列艦”——大和號,號稱有6萬多噸。
山本五十六能夠被歷史銘記,就在他敢於孤注一擲,摒棄當時還是主流的戰列艦對決戰術,改派6只航空母艦組成的編隊,去空襲珍珠港的美軍。要知道,如果這支艦隊被美軍發現,則可能遭受到圍殲,導致全軍覆沒。自己的戰略意圖沒能實現,還極有可能帶來毀滅性打擊。
山本五十六的策劃,不可謂不大膽。


生猛歷史


這個問題其實有很多解釋,由於二戰末期,太平洋戰爭即將結束的時候,日本當局為了銷燬戰爭罪行的證據,燒燬了大量文件,所以具體的偷襲珍珠港的原因,日本的官方文件內容並不多,不過結合當時的國際形勢來判斷,目前國際社會主要的觀點是:

日本當時因為侵華戰爭,遭到美國的制裁。而日本的戰略物質基本靠海運,美國對日本的封鎖和制裁對日本是致命的,而且美國在後期擴大了範美安全區,並通過了《租借法案》,卻沒有廢除《中立法》。當時英國,法國荷蘭,甚至美國自己都在東南亞有殖民地。等於美國可以向法國,英國,荷蘭等在東南亞有殖民地的國家支援軍火,日軍卻沒有辦法攻擊美國船隊和人員,而且在日軍偷襲珍珠港前,美國切斷了日本的石油,橡膠等戰爭原材,所以為了獲得必須的戰爭物資,日本製定了南下作戰計劃。

而偷襲珍珠港是為了確保南下作戰計劃的順利進行,畢竟美國當時擁有一支不輸給日本的強大艦隊,為了確保日本南下作戰美國不會背後捅刀、沒有後顧之憂,日本這才決定偷襲珍珠港,企圖一舉打垮美軍的太平洋艦隊,確保日本海軍對太平洋的控制權。

但是這裡有幾個問題要注意:

首先,從戰略上講,日本沒有采取冒險偷襲珍珠港的必要。有人認為,日軍是害怕美國海軍過於強大,所以搶先下手,事實上當時日本海軍的實力要超過美國太平洋的。1939年二戰爆發時,美軍擁有345艘戰艦,總噸位143萬噸,其中戰列艦17艘、航空母艦8艘、重巡洋艦18艘、輕巡洋艦19艘、驅逐艦165艘、潛艇106艘,規模無疑是世界最多;但是要注意的是,美軍除了太平洋艦隊之外,還要分散艦隊在大西洋海域,而且美國當時的重心是在歐洲,而不是亞洲,所以太平洋艦隊的規模是:戰列艦9艘、航空母艦3艘、重巡洋艦12艘、輕巡洋艦9艘、驅逐艦67艘、潛艇12艘。面對聯合艦隊已經明顯兵力不足。

而當時,日本海軍的規模是236艘戰艦,總噸位119萬噸,其中戰列艦10艘、航空母艦10艘、重巡洋艦18艘、輕巡洋艦20艘、驅逐艦112艘、潛艇75艘,對於太平洋艦隊來說,其實日本方面是佔據優勢地位。

二戰日本加賀號航母


其次,從美國本身來看,當時美國的國內孤立主義盛行,而租借法案又等於變相介入戰爭,羅斯福因此受到在野黨的攻擊,而且國內民眾也不願意看到美國介入戰爭,因此對日本只能採取非戰爭的手段,封鎖和制裁已經是羅斯福能做的最大限度的事情,主動進攻日本,對於羅斯福來說,並非是一個明智的政治選擇。

第三,日本製定南下作戰的目的,是掠奪東南亞的資源,主要是石油和橡膠,但美國在東南亞的殖民地是菲律賓,一無石油,二無橡膠,對於日本來說,是可有可無的攻擊對象,當時日本的目的是一舉拿下印支半島、印尼和馬來亞。

這就帶來一個問題,日本海軍為何執意要採取長途奔襲這個頗具有冒險性的計劃來偷襲珍珠港?

除了前面說的主流看法之外,其實就要涉及到日本舊軍隊中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陸軍和海軍之間形同水火的關係。

二戰日本海軍榛名號戰列艦


日本舊軍隊的近代化是自陸軍開始的,而且是以長州藩為主要力量,而自打贏了西南戰爭之後,新陸軍就以新時代的開創者自居;而日本海軍是以九州島薩摩藩等地的水匪為基礎組建,本來就出身低賤,因此陸軍更加看不起海軍(長州藩和薩摩藩本身就是近代日本兩大政治力量,彼此之間是競爭關係)。

但問題是,日本明治維新後,對外的兩次賭國運的戰爭,日俄戰爭、甲午戰爭,日本海軍都成為了決定性力量,甚至可以說是海軍奠定了日本贏得戰爭的基礎,尤其是日俄戰爭後,日本頗為重視海上力量的建設,可以說為了建設一支強大海軍,日本自皇室到平民都寄予了厚望,於是海軍的地位就跑到陸軍上面,尤其是海軍出身的將領較長時間內掌握了軍部大權,在軍費分配上偏袒海軍,於是變成了海軍看不起陸軍的。

接下來,日本發動了侵華戰爭,從九一八到七七事變,日本從入侵東三省到全面侵華,日本陸軍在戰爭中唱起了主角,尤其是侵華戰爭期間,除了軍費和物資供應向陸軍傾斜外,海軍被要求配合陸軍作戰,這對海軍來說簡直就是奇恥大辱。

而在偷襲珍珠港前夕,日本最早制定南下作戰計劃的時候(這個作戰計劃本身就是陸軍提出的),因為是以佔領目標地為主要作戰任務,因此海軍再次被要求配合陸軍作戰。侮辱一次已經無法忍了,現在還要來第二次,大概日本海軍也到了“士可殺不可辱”的地步。

至於日本聯合艦隊偷襲珍珠港是否是真的因為和陸軍賭氣,我們不得而知,但是有一點是肯定的: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軍費和戰爭物資迅速向海軍傾斜,一方面導致侵華日軍在開始走下坡路,另一方面美國開啟了暴兵模式。

至於日本陸軍和海軍之間的關係,大概這句話可以形容一下:陸軍馬鹿、海軍八嘎……


迷彩派軍事


很多人在談到二戰中日本偷襲珍珠港的行動時總覺得這是日本一個愚蠢的行為——畢竟在深陷中國戰場無法自拔的情況下去招惹第三方勢力干預看起來是極其不明智的,況且還是去招惹美國這個巨無霸。那麼日本人真的瘋了嗎?為什麼要去偷襲珍珠港呢?

其實日本人沒瘋,事實上偷襲珍珠港對當時的日本而言是一個根據其本國利益認真思考後做出的決策——當時日本面臨的格局是中日戰場處於相持狀態:日本的國內經濟和戰爭資源已滿負荷運轉,儘管接連在淞滬、太原、武漢等會戰中取勝,但自身也損失慘重,又要分兵駐守佔領區,從而導致了兵力分散的問題,而在日軍的後方一個個敵後抗日根據地的存在對日軍的後勤補給線造成了嚴重的威脅。當然這時的中國也暫時無力收復失地,所以雙方只能進行相互對峙的持久作戰。這時任何第三方勢力的干預都將撥動戰爭勝負的天平。

而這一時期的美國作為新興的世界大國已逐漸不再滿足於作為西半球霸主的地位了,而是開始試圖在世界範圍內擴張自身的影響力。亞太地區正是美國擴張勢力的重點地區之一,而日本對中國的侵略以及對東南亞的野心對美國試圖在亞太地區建立霸權的企圖構成了挑戰。在這樣的局面下美國要求日本從中國撤軍,否則將對日本實施石油禁運、貿易制裁等打擊手段,這對資源匱乏的日本而言意味著滅頂之災,這時的日本實際上已只剩下兩個選擇:要麼順從美國的意志從中國撤軍;要麼鋌而走險對美開戰。

日本作為一個資源相對匱乏的島國自古以來就有向亞洲大陸擴張的野心:早在豐臣秀吉時代日本就試圖征服朝鮮半島並進而渡過鴨綠江侵略中國。明治維新後日本對外擴張的所謂大陸體系日漸成熟:甲午戰爭後日本侵佔了我國的寶島臺灣;1910年8月22日通過《日韓合併條約》在朝鮮半島建立起殖民統治;一戰後日本奪取了德國在太平洋上的殖民地;1931年日本關東軍發動九一八事變侵佔我國東北......在珍珠港事件發生前日本已佔領朝鮮半島、中國東北、中國華北、中國華南、中國臺灣以及法屬印度支那(今越南、老撾、柬埔寨),可以說日本在亞太地區的擴張勢頭已嚴重威脅到美國在這一地區的勢力存在,雙方的矛盾日積月累。如果要讓日本放棄這些已到手的利益無疑是極不甘心的,於是日本決定鋌而走險對美開戰。

日本偷襲珍珠港前日本海軍實力位居世界第三,僅次於英國和美國。雖然美國比日本排名靠前,但是美國海軍裝備和日本差不多,航母比日本還要略少。這也使日本自我感覺足以同美國一戰。當然日本對美國的戰爭潛力也不是完全沒考慮:儘管在珍珠港事件前日、美兩國紙面上的軍力裝備差不太多,可美國強大的工業製造能力意味著能在相當短的時間內生產出大量戰爭物資供給前線;而日本一旦本土遭到封鎖工業生產就會急劇下降。事實上日本也考慮到了這點,所以將希望寄託在通過發動一場猝不及防的突襲以消滅美國太平洋艦隊主力,從而爭取日本在太平洋戰場的制海權。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根據暢讀文研院發現,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屬於日本大本營擬定的兩個作戰方向之一即“南進”。不論是“南進”還是“北進”,都屬於日本“大陸政策”的產物。

日本的“大陸政策”最早可追溯到豐臣秀吉時期,豐臣秀吉統一日本後,發動兩次侵朝戰爭,欲征服朝鮮乃至明朝。德川幕府末期則出現了“海外雄飛論”,當時日本儒學家、國學家和洋學家從不同角度集中論述的對外擴張主義思想,矛頭指向朝鮮和中國。

明治維新後,日本走上向海外積極擴張的道路,“不甘處島國之境”,立足於用戰爭手段侵略和吞併中國、朝鮮等周邊大陸國家。

1927年日本田中內閣為制定侵略中國的總方針而召開“東方會議”,制定《對華政策綱領》,勾畫出田中內閣企圖攫取“滿蒙”和武力侵華的“積極政策”的基本輪廓,標誌著日本帝國主義決定攫取整個東北,加快實現大陸政策。

1936年日本廣田內閣主持召開了“五相會議”,制定了《基該國策綱要》,這一“國策基準”實際上即主張“南進”又不放棄“北進”,企圖二者兼顧以期消除長期以來日本陸海軍在此問題上的爭議,以此為指導,日本政府開始積極進行擴軍備戰活動。

日本“北進”戰略以日本陸軍國防戰略為中心,假想敵人限於蘇聯,其次是英美等國,主張以中國大陸為腹地實施“北進”戰略,在迫使蘇聯屈服,消除北方威脅後,再向太平洋地區擴張。

日本“南進”戰略以日本海軍國防戰略為中心,假想敵人限於英美,其次是蘇聯,主張日本在確保東亞霸權地位的同時,應該向南太平洋地區發展勢力。

原先日本是積極北進,但諾門坎戰役失敗後,日本轉為消極北進。1940年日本近衛內閣,東條英機出任陸相,並確立了新內閣執政方針,提出了“大東亞共榮圈”的計劃,其中就有要將“東亞新秩序”擴展到英、法、葡、荷在東南亞的殖民地,即準備“南進”,盡全力排除美國的實力干涉。日本開始積極“南進”戰略。

1941年5月,日本大本營海軍部制定了《對南方施政要綱》,要求日本進駐南洋。同年7月,御前會議通過了《適應形勢演變之帝國國策要綱》,再次重申了日本當前的國基準是實行“南進”戰略。

由於日本在東南亞的積極擴張,引起了英美等國的強烈不滿,為了給日本一點警戒,美國凍結了對日的貿易,其中重要的是高辛烷石油。沒有石油,日本的戰爭機器就無法運轉,艦艇拋錨,等於無法繼續侵略,為了確保正常侵略,掠奪石油,日本決定冒險一擲。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

最後說一點,日本從1940年初就提出“南進”戰略,結果到1941年底才實施,其中將近一年半的時間裡,日本遲遲不敢對美國開戰,主要原因是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打亂了日本的侵略部署,不得不多次推遲南進時間。


五味社


老梁說故事:為什麼日本當年冒死偷襲美國珍珠港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vname": "\\u8001\\u6881\\u8bf4\\u6545\\u4e8b\\uff1a\\u4e3a\\u4ec0\\u4e48\\u5c0f\\u65e5\\u672c\\u5f53\\u5e74\\u5192\\u6b7b\\u5077\\u88ad\\u7f8e\\u56fd\\u73cd\\u73e0\\u6e2f.avi\

樑上不是君子


二戰期間,日本作為軸心國組成成員之一,在世界範圍內製造了許多駭人聽聞的戰爭罪行!無論是對於被征服國的無辜人員殺害,還是戰爭期間各種侵略!都在歷史上有記錄,不要妄想篡改歷史,美化戰爭!

而在二戰期間,珍珠港事件算是二戰中的一個大事件,因為它把當時世界上最大的中立國~美國拉近了這場戰爭中!

而身為軸心國的領導者~希特勒,在聽到這個消息後,也大罵:日本人是蠢豬。

而後來美國的參戰確實改變了整個二戰的戰爭格局!也證明了珍珠港事件是一個錯誤的戰略方針!可日本為什麼要發動珍珠港事件呢?

讓我們撥開歷史,瞭解下日本領導者的想法!

奪取太平洋的控制權

日本是地處北太平洋的一個島國,本土面積不大,本國資源儲藏有限,而戰爭就是國家之間的消耗戰。日本人深知這點的重要性,因此每侵佔一個地方就先去掠奪資源,補充國家的內需,可這就需要運輸線了。當然,海運是最實惠的運輸方法,也是唯一的運輸方法,而能在太平洋和日本一決高下的只有美國了。歐洲國家疲於應對德國的侵略,無暇東顧!這就自然而然的把日本和美國推上了決戰的舞臺。

珍珠港位置重要

珍珠港地處瓦胡島南岸的科勞山脈和懷阿奈山脈之間平原的最低處,與唯一的深水港火奴魯魯港相鄰,是美國海軍的基地和造船基地,也是北太平洋島嶼中最大最好的安全停泊港口之一。當時美國的主要海軍力量就停泊在珍珠港內,我們來看下珍珠港事件中雙方的損失吧!

在短短的的1個多小時裡,日軍共投擲魚雷40枚,各型炸彈556枚,共計144噸。擊沉、擊傷美軍各型艦船總計40餘艘,其中擊沉戰列艦4艘、重巡洋艦2艘、輕巡洋艦2艘、驅逐艦2艘和油船1艘;重創戰列艦3艘、巡洋艦2艘和驅逐艦2艘;擊傷重巡洋艦1艘、輕巡洋艦4艘、驅逐艦1艘和輔助船5艘。擊毀飛機265架。美軍傷亡慘重,總計2403人陣亡,1778人受傷。日軍只有29架飛機被擊毀,70架被擊傷,55名飛行員死亡,5艘袖珍潛艇被擊毀,1艘袖珍潛艇被俘。日本聯合艦隊司令官山本五十六贏得了這場賭博,這是他最為冒險、收益最大的一次賭博,這一賭使他名震世界海戰史。

日本選擇確實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美國海軍力量,使得在戰爭初期,美國只能以防守為主。

先發制人

既然決戰在所難免,我不如先下手為強。

日本人老早的就在珍珠港事件之前,已經在太平洋島嶼演過偷襲珍珠,而當時的美國沒有意識到日本會來這一招,以致在珍珠港事件之後的2個小時,白宮方面才得知從珍珠港傳來的被日本襲擊的消息,這時候日本駐美國大使也面見美國政府,宣佈對美國開戰。美國政府大罵:日本人騙子。

不過,日本始終沒有搞清楚戰爭的目的是什麼?雖然有先進的武器,但是不理解武力是解決不了任何問題的!

歷史吐槽,白話歷史,歡迎各位在評論去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