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雙巧手 點「石」成金 開江教師廢棄易拉罐上「畫」出藝術品

一支筆、兩把刀、幾個易拉罐、數種自制磨壓筆……伏案一番精工細雕後,不起眼的易拉罐已搖身一變成為活靈活現的飛禽走獸、奇花異草。出生於1980年的黃趾兵在擔任開江縣永興中學數學教師的同時,懷著對藝術的追求,悉心鑽研拉罐畫十餘年,一雙巧手在薄而光滑的易拉罐鋁皮上“拉花”。經過設計、拓印、描刻、磨壓、修剪、粘貼等十餘道純手工製作工序,賦予冰冷的鋁皮以生命的姿態與光澤,創作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作品。

一雙巧手 點“石”成金 開江教師廢棄易拉罐上“畫”出藝術品

自幼愛畫

突發奇想結緣鋁箔畫

近日,記者來到開江永興鎮,在永興中學的展覽室裡,見到了數十幅黃趾兵精心創作的拉罐畫,《雙鳳圖》《梅蘭竹菊》《鳳凰牡丹》《水調歌頭》……展翅欲飛的鳳凰、雍容華貴的牡丹、蒼勁有力的書法,一幅幅作品極具立體感。

一雙巧手 點“石”成金 開江教師廢棄易拉罐上“畫”出藝術品

創作中的黃趾兵

黃趾兵能夠用易拉罐創作出精美絕倫的鋁箔畫並非偶然,他從小就酷愛畫畫,讀大學時還在專業學習外選修了3年美術。1999年師範畢業的黃趾兵成為了開江縣騎龍小學的一名教師,2006年回到母校永興中學任教。無論環境如何變化,黃趾兵始終沒有忘記對藝術的追求,他在教書之餘仍堅持創作美術作品。2008年黃趾兵首次嘗試用易拉罐作畫。“當時我正在準備開江縣第一屆藝術節的參展作品,想用與以往不同的作品參展。”為了創新作品的表現形式,黃趾兵有過很多種設想,蛋殼畫、手工剪紙……但他始終覺得這些都少了一份別緻。

直到某天黃趾兵看見手邊喝完的啤酒罐,突發奇想:易拉罐內壁材質光滑細膩,視覺上有很強的銀質感,能否將它改造進行藝術創作呢?黃趾兵立刻找來剪刀、鉛筆、易拉罐進行嘗試,憑藉深厚的美術功底,在多次鑽研之後終於成功創作了《比翼連枝圖》和《梅花圖》。黃趾兵的作品在藝術節上一鳴驚人,觀眾對此讚不絕口,當聽到這兩幅畫是用易拉罐製作而成的,紛紛拍手稱奇。自此,黃趾兵的創作激情一發不可收,易拉罐畫創作一做就是十年。

變廢為寶

易拉罐搖身變成藝術品

用黑盤作畫框,以黑色襯布或植絨紙為底,執筆描繪勾勒出大概圖案,用上百片經過精雕細琢的易拉罐鋁皮小件進行層層拼湊粘貼……黃趾兵說,一幅作品從最初設計到創作完成,少則兩到三天,多則半年。

一雙巧手 點“石”成金 開江教師廢棄易拉罐上“畫”出藝術品

“易拉罐內壁具有金屬光澤,有很強的的銀質感,用其製作的書畫作品,不僅低碳環保還具有很好的觀賞價值。”談到易拉罐粘貼畫的製作過程,黃趾兵侃侃而談。“其實一開始也沒有人教我,全靠自己不斷摸索積累經驗。”黃趾兵告訴記者,在這之前沒有人用易拉罐來作畫,沒有任何經驗可以借鑑。

在一次次的嘗試與失敗中,黃趾兵自制了一套拉罐畫的製作工具。“這是我自己用楠竹做的磨壓筆,長短粗細都不一樣。”黃趾兵向記者介紹他的工具:各種剪刀、美工刀、標尺、形狀不一的磨壓筆、磨壓棍塞滿了工具箱。這些看似平常的工具卻是讓廢棄易拉罐脫胎換骨的“不二法寶”。

一雙巧手 點“石”成金 開江教師廢棄易拉罐上“畫”出藝術品

通過十年的悉心鑽研,黃趾兵創作了一套獨有的製作流程:拉罐處理,圖紙設計,圖案分解,修剪成型,反覆磨壓,拼接粘貼……“因為材料的特殊性,在製作過程中稍不留神就可能劃傷表面導致前功盡棄。”黃趾兵告訴記者,由於製作拉罐畫必須要全神貫注,尤其是在最困難的磨壓環節,他總是保持一個動作一坐就是幾個小時,“打磨不到位就會影響成品的光澤度和立體感。”

在掌握拉罐畫的製作技巧後,黃趾兵開始嘗試為拉罐畫上色,製作難度更大的書法作品。不為外界所擾,不為名利所誘,憑著對美術創作的一股熱情,黃趾兵十載如一日,堅守著自己的藝術追求。截至目前,已經有兩百餘幅精美的拉罐粘貼畫在黃趾兵的巧手之下誕生,其中《梅》《蘭》《竹》《菊》《將敬酒》《傣族少女風情繫列》等都是黃趾兵的得意之作。

匠人精神

希望得到認可與傳承

藝術創作往往需要一瞬間的靈感,黃趾兵的靈感來自於日常生活中的所觀所感。“廢棄的易拉罐要蛻變成一件藝術品,並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這不僅是由於製作要花費時間,構思也同樣需要時間。而就在這構思與製作之間,你與它的對視能讓你生出無限情感,它是會說話的。”黃趾兵說,他每每看到一個好作品,心靈都會為之一動,無論什麼都替代不了那份悸動。

一雙巧手 點“石”成金 開江教師廢棄易拉罐上“畫”出藝術品

“不少人覺得易拉罐畫取材普通,又是一種新型手工藝品,不能很好的體現其價值,所以瞭解這門技藝的人很少。我雖招有徒弟,但畢竟‘師傅領進門,修行看個人’。手工技藝除了需要那一絲靈氣,更多的還是得靠勤加練習,多琢磨。熟能生巧才是硬道理。”黃趾兵希望這門手工技藝能夠傳承下去,易拉罐粘貼畫或許不比木雕、瓦雕等已沿襲千年,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的傳統技藝。但其所呈現出的精美程度和變廢為寶、低碳環保的特點同樣具有收藏價值。

一雙巧手 點“石”成金 開江教師廢棄易拉罐上“畫”出藝術品

“我希望以後能開一所易拉罐畫個人展館,將自己的作品全部展出,讓更多的人前來參觀、欣賞,瞭解易拉罐畫這一門手工藝,發現它的美之所在。”黃趾兵認真說道。

手工雕刻,幾千年的衍變傳承,匠人們褪去器物粗糙的外衣,賦予其新鮮的生命。手起刀落,一點一線一面都需要精準無比。歲月流逝,那些真正美好的事物不會因時光淹沒,只會因歲月而歷久彌香。

(達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張海涵 見習記者 李睿 編輯 尹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