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歷史上的醫療針灸

安康歷史上的醫療針灸

1992年,安康地區博物館的文物工作者,在宣傳國家文物法活動中,漢陰縣小街鄉村民反映該地靠近月河的幾座漢基被水沖毀。文物工作者即赴現場調查:洪水沖毀磚券墓三座,墓磚灰色,旋繩紋,兩端有子母口,出土文物率多陶器,有罐、樽雙子盒。銅器數件,有削、鈁、釜。其中有一高17釐米,口徑7釐米的銅笥,內盛銀質針30餘枚,針長短不一,最長的13釐米,最短的5釐米。這批銀針出土以後,村人不明用途,被一鄉醫得去,用於灸療,仍有奇效。

安康歷史上的醫療針灸

同年安康公正鄉劉家灣亦出土灸療用銅針20餘枚。

針灸療法其對象在經脈穴位,治療的過程中仍然要輔以藥物。秦漢以來,已有藥物專著在民間流行,成書於漢初的《神農本草經》,總結了戰國至秦漢時期的藥物學知識,在其序錄中,概括地記述了當時藥物學的基本理論,如關於醫方中的主藥與輔藥之間的“君、臣、佐、使”的理論,闡明瞭藥物配伍的原則;關於“藥有酸、成、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熱、溫、涼四氣”的“四氣五味”說;以及根據藥物的性能不同,採用不同的劑型等等。安康市啤酒廠基建施工時,漢墓中出土銅藥臼一件,藥臼內有一小藥杵,這是古代搗藥製劑的實物例證。紫陽縣白馬石漢墓中出土的藥臼旁,有一朽壞炭化後僅留紅色漆皮的木匣,內放丹砂和雲母片,這兩種礦物藥能使人鎮靜安神,不僅僅是方土服食的上品藥物,現代中藥亦有使用丹砂雲母的方劑。

安康歷史上的醫療針灸

安康地區的古代醫療活動,史載雖少,但從漢墓中出土的銀針、藥臼等醫療器具上看,醫藥學仍然有很大的進步。豐富的藥物資源,以及人們長期使用藥物積累下來的醫療經驗,促進了醫療過程中名醫的出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