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城唐五陵—橋陵(組圖)

蒲城唐五陵—橋陵(組圖)

橋陵位於蒲城縣城西北15公里的豐山,是唐朝第四代第五個皇帝睿宗李旦的陵園。

(渭南網 記者 楊春波)中國古代陵墓制度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中國傳統禮樂文明的重要物化表現形式,不同時代的陵墓制度反映了不同時期的文化思想和社會風貌。唐睿宗橋陵建成於唐立國近百年的開元盛世,這時國力強盛,社會升平,在陵墓建築中都有反映:石刻藝術造型力求展現富貴氣象的宏大、壯麗,陵墓建制高大宏偉。

景點介紹:唐橋陵是唐睿宗李旦的陵寢,橋陵位於陝西渭南市蒲城縣城西北15公里的豐山。橋陵以豐山為陵,在山腹開鑿地宮,並在四周建造陵牆。

橋陵建成於唐立國近百年的開元盛世,這時國力強盛,社會升平,在陵墓建築中都有反映:石刻藝術造型力求展現富貴氣象的宏大、壯麗,陵墓建制高大宏偉。唐睿宗橋陵的陵墓建造和石刻藝術是唐代繁盛時期的代表,與乾陵並稱為唐代陵墓石刻藝術之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橋陵,又名橋冢。宋代沈遘在 《真宗皇帝忌日醮文》中稱:“伏以荊山之鼎既成,空瞻橋冢;帝所之遊不返,孰問鈞天?”橋陵以山為冢,在山腹開鑿地下宮殿,在地面上繞山築城,四面各開一門,陵園周長約13公里,陵園佔地面積達8.5平方公里.因建於開元盛世,各種設施十分崇厚。距今已歷經1270多年風蝕雨剝,但所保留的40多尊巨大石刻:石華表、石鴕鳥、石馬、石人石獅等,卻依然眉目清晰,生動自然。石雕排列成行,氣勢磅礴,蔚為壯觀,堪稱盛唐石刻藝術的露天展覽館。陵區群山有“三山九峰一平臺”的宏大氣勢,神道兩側石刻精美,氣勢磅礴,有“甲天下”之美譽。是中國封建社會最鼎盛時期的遺存代表,是陝西旅遊東線“山—水—城—陵”的重要環節和熱點。

現在的陵園地面建成築雖憶蕩然不存,然現遺蹟,特別是地南面有的石刻群,仍可年出,陵園佈局勻稱,加上牆壁的社託,氣勢頗為宏偉。1988年,橋陵被國務院確定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規模介紹:橋陵因建於開元盛世,所以各種設施規模也就較大。就陵園來說它包括整個鳳凰山,四面由高大城牆,南牆長2871米,西牆長2836米,北牆東至2433米處為溝壑所斷,距西北角樓約450米,東牆全長2303米,由北向南至903米,沿山勢向西折進427米,再南至東門,直通東南角遺址。整個平面呈一規矩的刀把形。佔地總面積為85萬平方米。硃色牆身寬1.3米,基寬3米,四周城牆夯土若隱若現。其基室就鑿造於牆中的山腹中,陵牆四周各開一門,即前朱雀、後玄武、東青龍、西白虎(東西門又名東華門、西華門),門前兩側均有石刻和門闕,陵牆建有角闕,陵牆周長約13公里。朱雀門內有獻殿遺址附近,立有《唐睿宗橋陵》石碑,系清朝乾隆時陝西巡撫畢沅隸書。

橋陵石刻:橋陵石刻與乾陵石刻大同小異,但形體更為高大、精美,富於寫實性。朱雀門外的石刻群,排列在長625米、寬110米的神道兩側,雖經千年風雨,但大多仍然完整清晰,神采奕奕。

橋陵石刻包括:

華表。又名“望柱”,屬儀衛性石刻,象徵“王者納諫”、“識衡路”。橋陵華表原為一對,現存西邊完整者一座,通高8.64米,由座、身、頂三部分組成。座為方形,上雕覆蓮12瓣;柱身為八稜形,線雕纏枝卷葉紋及各種祥禽、瑞獸圖案;柱頂為仰蓮承桃;基座有神獸、花草線刻。東邊的一座已倒塌殘缺,現僅存柱頂、柱座。

獬豸。俗稱“獨角獸”,是古代傳說中能辨曲直的異獸,屬陵前瑞獸。橋陵東西各有一尊獬豸,身高約3米,體形碩壯,怒目露齒,身有雙翼,保存完好,如此雄偉壯麗的巨大石雕獬豸,在古代陵墓石刻中是罕見的。

鴕鳥。鴕鳥浮雕主要出現在盛唐以後的陵墓石刻中,橋陵有鴕鳥浮雕東西各一座,系刻雕於高、寬各約2米的石屏上的高肉浮雕。鴕鳥矯健的雙腿,立於假山之上,回首貼翼,羽毛豐滿,生動自然,刻法細膩,遠非乾陵、建陵、景陵、崇陵等陵的鴕鳥石雕可比,實為石刻藝術中的一件珍品,現保存完好。

石馬。石馬(或稱鞍馬)在唐陵中象徵儀仗,按規格應為5對。橋陵神道石馬為5對,身高1.7米-2米,身長2.3米-2.6米,均立於石臺之上,形態不一,栩栩如生,鞍韉等裝飾品也各具特色,現多數石馬頭部損壞。另外在玄武門外,按規制佈列的3對石馬已殘破。

翁仲。俗稱“石人”。唐制,乾陵以後,神道兩側列侍臣(石人)10對作為儀仗,以折射宗法秩序觀念。橋陵石人,高大雄偉(身高3.67米至4.28米不等),為諸唐陵之冠,且多數保存完好,石人均為直閣將軍裝束,頭戴鵑冠,中飾飛鷹,褒衣博帶,足蹬高頭履,雙手柱劍,面部表情,莊嚴肅穆,有的凝視遠方,有的垂眉沉思,形態各異,不失為藝術珍品。

石獅。在陵前,石獅具有守護陵墓的威力,是封建法權不可觸犯的象徵,它主要是向人們誇式雄烈,儀衛亡靈,予人以震懾,是人化了的“獸”的形象。按程式,唐陵四門均有石獅一對,橋陵朱雀門外一對石獅,呈蹲踞狀,雌雄分明,張目露齒,挺胸昂首,形態各異,鐫刻細膩,肌膚豐滿,造型雄偉,保存完好,體態碩大,高達2.8米,堪稱石刻藝術的珍品;青龍門外石獅蹲座回首(稱“回頭望”),亦為唐陵石刻所罕見,其他各門石獅也均保存完整。

唐睿宗李旦,是唐朝第五代皇帝,他是高宗李治的第八子,則天皇后的第四子,唐玄宗李隆基的父親。李旦曾兩次登上皇帝寶座,但時間不長,無甚建樹,因能洞察形勢,選立有武功的三子李隆基為太子,並及時禪位,退居太上皇,防止了宮廷政變,奠定了開元之治的基礎,所以不失為一個明智的君主。李旦卒於開元四年六月(公元716年),冬十月葬於橋陵,並因此將蒲城縣改名奉先縣,隸京兆府。

景區地址:位於陝西省渭南市蒲城縣城西北15公里的豐山。

景區特色:橋陵石雕體積之巨大,雕刻之精美,內涵之豐富,結構之嚴謹,早已為中外專家學者讚賞。1982年,國家文物總局顧問單士元在視察橋陵後讚譽 “橋陵石刻甲天下”。

景區級別:AAA級

開放時間:8:00-18:00

門票價格:

40元

交通路線:從西安城東客運站或渭南汽車站乘坐發往蒲城的長途汽車,在蒲城縣城西門汽車站轉乘“蒲城-大孔”的公交即可到達。從蒲城縣城打車前往橋陵車費20元左右。

推薦指數:★★★★★

蒲城唐五陵—橋陵(組圖)

橋陵位於蒲城縣城西北15公里的豐山,是唐朝第四代第五個皇帝睿宗李旦的陵園。

蒲城唐五陵—橋陵(組圖)

橋陵位於蒲城縣城西北15公里的豐山,是唐朝第四代第五個皇帝睿宗李旦的陵園。

蒲城唐五陵—橋陵(組圖)

橋陵位於蒲城縣城西北15公里的豐山,是唐朝第四代第五個皇帝睿宗李旦的陵園。

蒲城唐五陵—橋陵(組圖)

橋陵位於蒲城縣城西北15公里的豐山,是唐朝第四代第五個皇帝睿宗李旦的陵園。

蒲城唐五陵—橋陵(組圖)

橋陵位於蒲城縣城西北15公里的豐山,是唐朝第四代第五個皇帝睿宗李旦的陵園。

蒲城唐五陵—橋陵(組圖)

朱雀門遺址。

蒲城唐五陵—橋陵(組圖)

華表。

蒲城唐五陵—橋陵(組圖)

翁仲。

蒲城唐五陵—橋陵(組圖)

翁仲。

蒲城唐五陵—橋陵(組圖)

翁仲。

蒲城唐五陵—橋陵(組圖)

石獅。

蒲城唐五陵—橋陵(組圖)

石獅。

蒲城唐五陵—橋陵(組圖)

“橋陵石刻甲天下”。

蒲城唐五陵—橋陵(組圖)

“橋陵石刻甲天下”。

蒲城唐五陵—橋陵(組圖)

“橋陵石刻甲天下”。

蒲城唐五陵—橋陵(組圖)

石馬。

蒲城唐五陵—橋陵(組圖)

鴕鳥石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