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內地名的各種門 常常把人弄暈 不多次親歷真是難以搞清

旅遊逛北京或在京城自駕,地名中的無數個“門”,常會令人云裡霧裡,甚至摸不清頭腦。因記不準名稱而走錯了路,則是常有的事兒。北京是古都,歷史悠久。以門作為標誌方位和地名,是古都的特色之一。

北京城內地名的各種門 常常把人弄暈 不多次親歷真是難以搞清

史料介紹,北京城門被分為內城九門,外城七門,皇城四門,皇城其他三門,宮城四門,現代城門等。北京舊城有“

內九外七皇城四

”之說,指得是內城九門、外城七門以及皇城四門。

(正陽門)

具體列下來,讓人看得也犯暈:

內城九門

:正陽門、崇文門、宣武門、朝陽門、阜成門、東直門、西直門、安定門、德勝門;

外城七門

:永定門、左安門、右安門、廣渠門、廣安門、東便門、西便門;

皇城四門

:天安門、地安門、東安門、西安門;

龍脈口四門

:中華門、端門、長安左門、長安右門;

宮城四門

:午門、神武門、東華門、西華門;

近代城門

:和平門、復興門、建國門、水關門。現今最著名的當屬全中國的政治中心-----中南海新華門。

北京城裡的每個“門”幾乎都蘊含一段歷史,留有不同記載和故事。如果挨個寫,出一部專著也不算誇張。本篇挑選幾座們作以敘述,與大家分享。

正陽門

,俗稱前門,曾名麗正門,原由甕城牆連為一體,後因修路分割成了兩個部分。但一般人們也把大柵欄那個地方叫做前門,所以嚴格意義上來說,前門的概念是一個區域。而正陽門是指正陽門城樓和箭樓的統稱。處在北京城的南北中軸線上,現存城樓與箭樓。

正陽門箭樓始建於明正統四年(1439年),建築形式為磚砌堡壘式。門洞為五伏五券拱券,開在城臺正中,是內城九門中唯一箭樓開門洞的城門。帝王時代,門洞專走龍車鳳輦。正陽門在磚砌城臺上建有城樓,整座城樓的高度為42米,是北京所有城門中最高大的一座。

正陽門城樓南設有箭樓,佔地2147平方米,磚砌壁壘式建築比較獨特,一直被看成是老北京的象徵。

崇文門

,元稱文明門,俗稱“哈德門”,“海岱門”。崇文門以甕城左首鎮海寺內鎮海鐵龜著名。此外,封建社會時崇文門稅關之苛也使外埠客商望門生畏。城門外是走酒車的酒道,當年北京的美酒佳釀大多是從河北涿州等地運來,進北京自然要走南路。運酒的車先進了外城的左安門,再到崇文門上酒稅。

據說當時酒稅是很重的,一般釀酒小作坊,為了維持生計,往往在夜間胸前掛著裝滿酒的豬尿脖,偷偷爬過城牆,以避繳高稅,即為傳說中的''背私酒''的。背私酒非常辛苦和危險。他們用脊背貼著城牆,用雙腳和雙手緊緊蹬著和扒著每行城磚微凸出的地方,一點一點往上''爬'',到了城上再用繩子把身體系下去。摔死摔傷和被抓是常有的事,所以當時人稱崇文門是“鬼門關”。

北京城內地名的各種門 常常把人弄暈 不多次親歷真是難以搞清

宣武門

也是北京內城九門之一

,它

的命名遵循了古代“左文右武”禮制,與崇文門一文一武對應,取“文治武安,江山永固”之意。

(宣武門 老照片)

宣武門於明永樂十七年南拓北京南城牆時修建,沿稱元“順承門”之名。正統元年重建城樓時增建了甕城、箭樓、閘樓,正統四年工程竣工。

宣武門外為菜市口刑場, 囚車從此門經常出入,背地裡有人稱為“死門”。令人回味的是,甕城上的午炮每日一響,聲震京華,人們會以此對時辰。又稱:“宣武午炮”走囚車,因為朝廷犯人經刑部審核確定,要從宣武門拉出去,在菜市口問斬。

據傳,宣武門的城門洞頂上刻著“後悔遲”,三個大字。可笑的是,人馬上要問斬了,後不後悔只有自己知道了···

菜市口沒有什麼固定的地方作刑場,一般都是在菜市口路北的商戶或者藥店門口,設下監斬官的坐案。宋末元初,被元朝統治者關了四年的宋朝丞相文天祥,因為不肯屈服,最後就是在菜市口被斬殺。他在刑場上臨危不懼地監斬官說:“我為宋朝能做的事,現在終於做完了”,然後慷慨就義。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譚嗣同也曾在這裡喊出了“有心殺賊,無力迴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豪邁遺言···。菜市口曾北京的鬧市,從南方各省來的人,過盧溝橋,進廣安門,再進入北京內城大都要經過這裡。

安定門

,始建於明洪武元年(1368年),正統四年(1439年)修建城樓。清咸豐十年(1860年)通州八里橋失守後,英法聯軍首先攻打安定門,並於10月13日攻陷進而控制北京城。安定門的甕城及閘樓於1915年修環城鐵路時拆除。1956年拆除箭樓。1969年整座城樓拆除。

安定門為帝王時代出兵征戰得勝而歸收兵之門,京都九門中有八門甕城內建有關帝廟,唯安定門建的是真武廟,在諸門中獨具一格。

德勝門

,始建於明正統二年(1437年),是明清北京城內城九門之一。北方按星宿屬玄武。玄武主刀兵,所以出兵打仗,一般從北門出城。之所以取名叫德勝門,意為“以德取勝”、“道德勝利”。遇有戰事從德勝門出兵,由安定門班師,蘊藏“旗開得勝”、“太平安定”之意。

德勝門是京師通往塞北的重要門戶,素有“軍門”之譽。明代永樂皇帝北征、清代康熙皇帝平定噶爾丹叛亂、乾隆皇帝鎮壓大、小和卓叛亂都是出師德勝門。

明清兩代,在德勝門正面曾迎擊來自北方的軍事入侵,是衛戍北京皇城最重要的前沿陣地。這裡曾經發生過著名的北京保衛戰。

永定門

是當年北京外城7座城門中最大的一座,連城臺通高15.85米。永定門是從南部出入京城的通衢要道。位於左安門和右安門中間。有關史料記載,永定門是經過多年逐步建成的,跨越了明、清兩代。

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只修建了永定門城門樓,嘉靖四十三年補建了甕城。直到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永定門工程才算全部完成。乾隆三十一年,永定門城樓又重修過一次,並提高了其規制,使以雄偉姿態矗立於北京城中軸線的最南端。這座城門1957年被拆除。2004年重建。

北京城內地名的各種門 常常把人弄暈 不多次親歷真是難以搞清

外城中的

廣安門,

是北京外城唯一向西開的門,與廣渠門相對,城樓形制一如內城。當年在外城,有兩條用石板鋪砌的道路,一條連通永定門與正陽門,為皇帝去天壇和先農壇祭祀而鋪設的御道;另外一條則是由城外通往廣安門的道路。

(廣安門老照片)

由於遼代南京城、金中都城的城址都在廣安門地區,所以自古廣安門大街就是外省進出的門戶。到了清代,雍正皇帝決定在河北修建皇陵,於是下令修築這條從廣安門到宛平城的石板路。對於當時耗費巨資鋪設的石路,北京人用“一尺道路五兩三”來形容。據說僅從廣安門到小井村長1500丈的路段就花費了白銀八萬兩。

路修好了,交通的便捷也為外城增添了生機和活力。那時廣安門外最常看見的景象,就是“拉駱駝跑城兒”。廣安門內的彰儀門大街(即今天的廣安門內大街)在清朝時期是比較繁華的,有“一進彰儀門,銀子碰倒人”的誇張之說。

北京除了天安門等著名的皇城四門,皇城的龍脈口上還有其他四扇大門,分別是中華門、端門、長安左門、長安右門。

中華門

屬於皇城正門,為磚石結構宮門式建築,基礎為漢白玉須彌座,單簷歇山頂黃琉璃瓦,面闊五楹,正中闢三門闕,漢白玉門檻。1644年清順治元年改名為大清門。辛亥革命後,1912年將此門改名為中華門,新中國建立後,為擴建天安門廣場,在前蘇聯專家的建議下,於1954年被拆除。現址為毛主席紀念堂。

北京城裡的近代城門,多為民國及民國以後建造。主要有和平門、建國門、復興門以及水關門。在北京乘地鐵,這些地方多為站點。

北京城內地名的各種門 常常把人弄暈 不多次親歷真是難以搞清

和平門

位於內城南城牆、正陽門和宣武門之間。它建於1926年,並非是北京的傳統城門,該門無城樓、甕城之設,而只是在城牆上開的兩個拱形券洞,並將該處牆體略增高增厚,用來連通南新華街與北新華街,便利內外城之間的交通。

(網絡圖片)

建國門

也不屬於老北京城中的內九外七中的老城門。它是日寇侵華佔領北平後,為了出入方便,將位於東邊老城牆扒開的一處缺口,當時名叫啟明門。1945年抗戰勝利,國民政府改啟明門為建國門,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