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内地名的各种门 常常把人弄晕 不多次亲历真是难以搞清

旅游逛北京或在京城自驾,地名中的无数个“门”,常会令人云里雾里,甚至摸不清头脑。因记不准名称而走错了路,则是常有的事儿。北京是古都,历史悠久。以门作为标志方位和地名,是古都的特色之一。

北京城内地名的各种门 常常把人弄晕 不多次亲历真是难以搞清

史料介绍,北京城门被分为内城九门,外城七门,皇城四门,皇城其他三门,宫城四门,现代城门等。北京旧城有“

内九外七皇城四

”之说,指得是内城九门、外城七门以及皇城四门。

(正阳门)

具体列下来,让人看得也犯晕:

内城九门

: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朝阳门、阜成门、东直门、西直门、安定门、德胜门;

外城七门

:永定门、左安门、右安门、广渠门、广安门、东便门、西便门;

皇城四门

:天安门、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

龙脉口四门

:中华门、端门、长安左门、长安右门;

宫城四门

:午门、神武门、东华门、西华门;

近代城门

:和平门、复兴门、建国门、水关门。现今最著名的当属全中国的政治中心-----中南海新华门。

北京城里的每个“门”几乎都蕴含一段历史,留有不同记载和故事。如果挨个写,出一部专著也不算夸张。本篇挑选几座们作以叙述,与大家分享。

正阳门

,俗称前门,曾名丽正门,原由瓮城墙连为一体,后因修路分割成了两个部分。但一般人们也把大栅栏那个地方叫做前门,所以严格意义上来说,前门的概念是一个区域。而正阳门是指正阳门城楼和箭楼的统称。处在北京城的南北中轴线上,现存城楼与箭楼。

正阳门箭楼始建于明正统四年(1439年),建筑形式为砖砌堡垒式。门洞为五伏五券拱券,开在城台正中,是内城九门中唯一箭楼开门洞的城门。帝王时代,门洞专走龙车凤辇。正阳门在砖砌城台上建有城楼,整座城楼的高度为42米,是北京所有城门中最高大的一座。

正阳门城楼南设有箭楼,占地2147平方米,砖砌壁垒式建筑比较独特,一直被看成是老北京的象征。

崇文门

,元称文明门,俗称“哈德门”,“海岱门”。崇文门以瓮城左首镇海寺内镇海铁龟著名。此外,封建社会时崇文门税关之苛也使外埠客商望门生畏。城门外是走酒车的酒道,当年北京的美酒佳酿大多是从河北涿州等地运来,进北京自然要走南路。运酒的车先进了外城的左安门,再到崇文门上酒税。

据说当时酒税是很重的,一般酿酒小作坊,为了维持生计,往往在夜间胸前挂着装满酒的猪尿脖,偷偷爬过城墙,以避缴高税,即为传说中的''背私酒''的。背私酒非常辛苦和危险。他们用脊背贴着城墙,用双脚和双手紧紧蹬着和扒着每行城砖微凸出的地方,一点一点往上''爬'',到了城上再用绳子把身体系下去。摔死摔伤和被抓是常有的事,所以当时人称崇文门是“鬼门关”。

北京城内地名的各种门 常常把人弄晕 不多次亲历真是难以搞清

宣武门

也是北京内城九门之一

,它

的命名遵循了古代“左文右武”礼制,与崇文门一文一武对应,取“文治武安,江山永固”之意。

(宣武门 老照片)

宣武门于明永乐十七年南拓北京南城墙时修建,沿称元“顺承门”之名。正统元年重建城楼时增建了瓮城、箭楼、闸楼,正统四年工程竣工。

宣武门外为菜市口刑场, 囚车从此门经常出入,背地里有人称为“死门”。令人回味的是,瓮城上的午炮每日一响,声震京华,人们会以此对时辰。又称:“宣武午炮”走囚车,因为朝廷犯人经刑部审核确定,要从宣武门拉出去,在菜市口问斩。

据传,宣武门的城门洞顶上刻着“后悔迟”,三个大字。可笑的是,人马上要问斩了,后不后悔只有自己知道了···

菜市口没有什么固定的地方作刑场,一般都是在菜市口路北的商户或者药店门口,设下监斩官的坐案。宋末元初,被元朝统治者关了四年的宋朝丞相文天祥,因为不肯屈服,最后就是在菜市口被斩杀。他在刑场上临危不惧地监斩官说:“我为宋朝能做的事,现在终于做完了”,然后慷慨就义。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也曾在这里喊出了“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豪迈遗言···。菜市口曾北京的闹市,从南方各省来的人,过卢沟桥,进广安门,再进入北京内城大都要经过这里。

安定门

,始建于明洪武元年(1368年),正统四年(1439年)修建城楼。清咸丰十年(1860年)通州八里桥失守后,英法联军首先攻打安定门,并于10月13日攻陷进而控制北京城。安定门的瓮城及闸楼于1915年修环城铁路时拆除。1956年拆除箭楼。1969年整座城楼拆除。

安定门为帝王时代出兵征战得胜而归收兵之门,京都九门中有八门瓮城内建有关帝庙,唯安定门建的是真武庙,在诸门中独具一格。

德胜门

,始建于明正统二年(1437年),是明清北京城内城九门之一。北方按星宿属玄武。玄武主刀兵,所以出兵打仗,一般从北门出城。之所以取名叫德胜门,意为“以德取胜”、“道德胜利”。遇有战事从德胜门出兵,由安定门班师,蕴藏“旗开得胜”、“太平安定”之意。

德胜门是京师通往塞北的重要门户,素有“军门”之誉。明代永乐皇帝北征、清代康熙皇帝平定噶尔丹叛乱、乾隆皇帝镇压大、小和卓叛乱都是出师德胜门。

明清两代,在德胜门正面曾迎击来自北方的军事入侵,是卫戍北京皇城最重要的前沿阵地。这里曾经发生过著名的北京保卫战。

永定门

是当年北京外城7座城门中最大的一座,连城台通高15.85米。永定门是从南部出入京城的通衢要道。位于左安门和右安门中间。有关史料记载,永定门是经过多年逐步建成的,跨越了明、清两代。

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只修建了永定门城门楼,嘉靖四十三年补建了瓮城。直到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永定门工程才算全部完成。乾隆三十一年,永定门城楼又重修过一次,并提高了其规制,使以雄伟姿态矗立于北京城中轴线的最南端。这座城门1957年被拆除。2004年重建。

北京城内地名的各种门 常常把人弄晕 不多次亲历真是难以搞清

外城中的

广安门,

是北京外城唯一向西开的门,与广渠门相对,城楼形制一如内城。当年在外城,有两条用石板铺砌的道路,一条连通永定门与正阳门,为皇帝去天坛和先农坛祭祀而铺设的御道;另外一条则是由城外通往广安门的道路。

(广安门老照片)

由于辽代南京城、金中都城的城址都在广安门地区,所以自古广安门大街就是外省进出的门户。到了清代,雍正皇帝决定在河北修建皇陵,于是下令修筑这条从广安门到宛平城的石板路。对于当时耗费巨资铺设的石路,北京人用“一尺道路五两三”来形容。据说仅从广安门到小井村长1500丈的路段就花费了白银八万两。

路修好了,交通的便捷也为外城增添了生机和活力。那时广安门外最常看见的景象,就是“拉骆驼跑城儿”。广安门内的彰仪门大街(即今天的广安门内大街)在清朝时期是比较繁华的,有“一进彰仪门,银子碰倒人”的夸张之说。

北京除了天安门等著名的皇城四门,皇城的龙脉口上还有其他四扇大门,分别是中华门、端门、长安左门、长安右门。

中华门

属于皇城正门,为砖石结构宫门式建筑,基础为汉白玉须弥座,单檐歇山顶黄琉璃瓦,面阔五楹,正中辟三门阙,汉白玉门槛。1644年清顺治元年改名为大清门。辛亥革命后,1912年将此门改名为中华门,新中国建立后,为扩建天安门广场,在前苏联专家的建议下,于1954年被拆除。现址为毛主席纪念堂。

北京城里的近代城门,多为民国及民国以后建造。主要有和平门、建国门、复兴门以及水关门。在北京乘地铁,这些地方多为站点。

北京城内地名的各种门 常常把人弄晕 不多次亲历真是难以搞清

和平门

位于内城南城墙、正阳门和宣武门之间。它建于1926年,并非是北京的传统城门,该门无城楼、瓮城之设,而只是在城墙上开的两个拱形券洞,并将该处墙体略增高增厚,用来连通南新华街与北新华街,便利内外城之间的交通。

(网络图片)

建国门

也不属于老北京城中的内九外七中的老城门。它是日寇侵华占领北平后,为了出入方便,将位于东边老城墙扒开的一处缺口,当时名叫启明门。1945年抗战胜利,国民政府改启明门为建国门,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