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道、貧道是指道士真的很窮嗎?

網絡上有句話很有道理,就是凡事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所以,講到貧道是說道士很窮這個話題,首先需要聲明,和其他很多宗教相比,道士確實略顯清貧。

但貧道難道就真的是指道士在物質方面的匱乏嗎?肯定不是。

貧道一詞由來已久,歷史上,早在晉代、南北朝時,就已經有了這一稱謂,當時政府還曾經制定相應法規要求僧人、道人均自稱貧道。

如在南朝《高僧傳》中記錄僧人釋智林所說話語中即有:“…如貧道鄙懷,謂天下之理唯此為得焉,不如此非理也”,除釋智林外,《高僧傳》中很多高僧都自稱為貧道,可見僧人自稱貧道是當時佛教界的通用習慣,而且僧人也常稱呼自己的修行為修道,這一習慣今天仍有僧人使用。

唐代以後,隨著佛教自身不斷髮展,大多數僧人漸漸改稱為貧僧,但仍有個別僧人還以貧道自稱,而道人則一直謙稱自己為“貧道”。

在道教上清派古道經《洞真太上太霄琅書》一書中,對貧道做了如下解釋:道士謙辭於道未富,自言貧道,亦貧士。也就是說道士自稱為貧道,是取自謙之意,以此來鞭策己身道業未滿,需時刻努力精進,同時以貧道自稱,來不斷告誡警示自己在修道途中,要安於清苦,道法自然,不貪戀俗世雜欲。

目前,社會高速發展之下,也隨之而來很多困擾,對金錢等慾望的過分追求就是其中之一。

金錢本無錯,奈何貪圖之。對金錢的正當追求並不是道教所禁止的,但當過分迷戀金錢時,不少人會因此喪失了人格和尊嚴,淪喪為金錢的奴隸,該如何解決這個圍繞我們每個人的困惑呢?

太陽底下從沒有新鮮事,翻開歷史,我們總能找到答案。

自古以來,除了道教先賢倡導少私寡慾、見素抱樸外,很多儒家賢哲也都主張過著簡樸的生活,以便不為物役,保持精神的自由。

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就是一種甘於清貧的境界;“天下廉吏第一”的于成龍,就是一個甘於清貧標杆;茅屋為秋風所破的杜甫,就是一個生動的甘於清貧例子,哪怕屋無片瓦,但才情不減,詩名千古,萬世傳頌。

或許,有一天,我們都能自稱一聲“貧道”,如道教通玄真人文子在《通玄真經》一書中所講:“…安貧樂道,不以欲傷生,不以利累己”,那便真正成了駕馭金錢乃至慾望的主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