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抵貸」受控難阻居民「加槓桿」

近日,有媒體陸續報道了個人住房抵押消費貸款(以下簡稱“房抵貸”)受到更加嚴格的管理,總部在蘇浙地區的部分中小銀行暫停了上海地區的“房抵貸”業務。在當前金融強監管的形勢下,我們應該如何看待“房抵貸”與個人金融的發展呢?

“房抵貸”受控難阻居民“加槓桿”

一、“房抵貸”並非按揭貸款,約束髮展提升合規性

媒體所報道的“房抵貸”產品,主要是指以個人住房為抵押的消費性貸款,與個人住房按揭貸款的不同在於:“房抵貸”業務下,可以是以個人核心房產為抵押的綜合消費貸款、汽車消費貸款和網絡信用貸款等,這些貸款定價高於住房按揭,比如當前按揭利率在5.5%左右,而“房抵貸”類的其他消費貸款的定價普遍在6.5%以上;除了利率上的區別外,“房抵貸”產品貸款期限不超過十年,個人貸款金額不超過100萬,風險資本佔用也較按揭貸款更高。“房抵貸”產品由於定價水平高,有住房作為第二還款源抵押而風險較小,在近年來銀行業向零售銀行轉型發展的道路上,是很多機構著力推廣的產品。甚至有少部分銀行突破了“房抵貸”的原有產品特性,在融資期限、金額、用途等方面均有所放鬆,不排除其中一部分資金變相流入股市、樓市等違反信貸政策的領域。這一方面造成了居民消費信貸的非真實性繁榮,另一方面帶來了金融體系穩定性的下降。尤其是當信貸資金用於購房充當“首付貸”時,將大幅度提升個人購房的槓桿率水平,提升貸款價值比(LTV),刺激房地產泡沫膨脹;當房地產資產價格出現回調,安全緩衝則明顯不足,金融體系風險將加劇。基於這一情況,監管部門要求商業銀行對個人信貸交易背景真實性進行更加規範的審核,尤其是對單筆貸款30萬元以上的受託支付部分,並對部分存在問題的銀行開出了相應罰單。政策的約束促進了該類產品合規性的提升,也造成“房抵貸”產品爆發性增長勢頭受阻。

二、居民信貸仍非常安全,個人信貸多樣化發展趨勢不改

從央行公佈的一季度貸款投向看,截止3月末,居民消費性貸款餘額為32.9萬億,同比增速為23.4%,遠快於金融機構各項貸款的12.8%的增速水平;在增量上面,一季度全部金融機構新增貸款4.9萬億,而住戶貸款增加1.8萬億,佔比達到37%,這一比重較三年前提升了13個百分點。在資產質量方面,我國個人貸款的不良貸款率在0.7%~0.8%之間,住房按揭貸款不良率更是低至0.3%,這一數字遠低於銀行業整體1.85%的不良率水平,可見個人信貸的資產質量相當優異。商業銀行正是因為個貸業務“低風險、高回報、低資本佔用”的特點,近年來向居民零售領域積極轉型,這既是適應歷史趨勢發展的結果,也是出於自身經濟性考慮的結果。縱使在“房抵貸”業務受到規範的情況下,目前我們仍然看到以信用卡貸款為代表的其他消費類信貸產品火爆增長,個人信貸呈現多樣化繁榮發展態勢。

三、居民端槓桿率仍可能保持較快提升速度

商業銀行積極向零售銀行轉型,疊加居民消費金融需求旺盛,共同促進了居民槓桿率的較快提升。截至2017年末,測算顯示我國居民端槓桿率升至49.4%,較2016年上升了約4.6%個百分點,升幅與2016年基本相當,居民端“加槓桿”主要是按揭主導的消費性貸款快速增長。與國際對比看,我國居民端槓桿率水平總體健康,但升幅偏快,居民端槓桿水平仍有較大提升空間。據我們測算,若維持現有趨勢,居民槓桿率預計在2023年達到70%左右的發達經濟體平均水平。

針對居民“加槓桿”的這一趨勢,需要有客觀的認識:住房金融的發展對於提早滿足居民住房需求、改善居住環境、穩定經濟增長、轉移企業槓桿都起到了積極作用;綜合消費金融發展也利於優化經濟增長結構,為居民消費提供多樣化的選擇。但也應該關注到槓桿率過快上行可能存在的問題:一是在生產效率未出現顯著改善的情況下,債務驅動的增長模式如果一味驅動居民加槓桿,將導致居民借貸與可支配收入比例的惡化,而社會保障的不健全可能使部分居民陷入債務陷阱;二是當前我國居民消費信貸發育仍然不足,居民綜合消費信貸定價水平相比較企業端定價顯著偏高,進而導致了非持牌金融機構的種種亂象,需要以正規金融的發展來緩解定價偏高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