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地突如其來的坍塌:碧桂園5000億高周轉的困擾,何去何從

工地突如其來的坍塌:碧桂園5000億高週轉的困擾,何去何從

邁入5000億門檻後的碧桂園,就像一匹野馬,不僅停不下來,似乎還有脫韁的危險。

8月1日下午,位於江蘇啟東經濟開發區的“碧桂園·大名府”項目工地發生火災事故,火勢最終得到控制,無人員傷亡。這是最近40天內,碧桂園項目工地發生的第四起安全事故。

近幾年,碧桂園的銷售業績高速增長,2017年實現合同銷售金額約5508億元,規模居行業之首。除了三四線樓市火爆外,碧桂園的跟投制度和高週轉策略,也被認為是重要原因。其中,碧桂園在三四五線城市奉行的“456”(4個月開盤、5.5個月資金回正、6個月資金再週轉)原則,被業界視為高週轉的極致。

進入2018年,碧桂園似乎對週轉節奏仍不滿意。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瞭解,4月份公司在一週之內連發三份內部文件,要求提高三四五線城市項目的週轉速度、報建速度、供貨速度。“摘牌即開工”、“三個月開盤”等做法被鼓勵。

事故發生後,碧桂園內部均採取了緊急處理措施。但在很多從業者眼中,高週轉被視為工地事故頻發的內在原因。對週轉速度的極致追求,容易使正常工期被壓縮,質量、安全、環保等基本要求就很難兼顧。近年來,碧桂園項目在建設階段屢屢遭遇行政處罰,涉及證照不全、安全隱患、環評未達標、超時施工、噪聲擾民等問題。截至記者發稿時,碧桂園尚未對工地事故及高週轉問題做出正面回應。

“戰鬥狀態”

碧桂園的“456原則”,並不是今年才提出。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獲悉,在2016年《碧桂園集團進度計劃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中,就對三四五線城市的新項目提出“456”的要求,一二線城市的新項目參照幾種情形的最短工期確定。

到2018年,碧桂園對三四五線城市項目的“456”要求並未改變,對一二線城市項目則提出“678”的具體要求——6個月開盤、7個月資金回正、8個月資金再週轉。

該《辦法》是指導碧桂園項目運作的重要文件,每年修訂一次。按照要求,碧桂園對項目運營實施多級節點管控。項目主項計劃分為里程碑節點、一級節點、二級節點、三級節點,專項計劃則安排了專項節點。

碧桂園對每個項目設置8個里程碑節點,分別是規劃設計方案確定、土地獲取、開工、工程規劃許可證、展示區開放、開售、竣工驗收及備案、交樓聯合驗收。如果把其他4類節點算上,每個項目的運營節點可達近200個,內容可細化至產品研發、項目建設、示範區開放、售價制定、廣告製作……各個層面。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對比2016年和2018年的《辦法》發現,對高週轉的基本要求和主要內容較為一致。但在今年的要求中,仍比兩年前有著明顯的變化。

首先,在計劃的制定與調整方面,限制條件有所增多;如果計劃需要調整,也須滿足更多的前提條件。對於未按期完成計劃制定的,懲罰措施也更為詳細。

其次,在節點管控方面,2016年的里程碑節點和一級節點都由集團管控,二級節點由區域管控,三級節點和專項節點由項目管控;到2018年,里程碑節點仍由集團管控,其餘4個節點都由區域管控,並自行考核。

第三,在獎罰分配原則上,2016年,碧桂園項目總經理或項目第一負責人獎罰金額不低於總獎罰額的50%;區域總裁不參與獎罰。到2018年,分配原則細化為:區域總裁5%、大運營組長10%、區域運營管理部10%、區域大運營5%、片區(城市)執行總裁5%、項目總經理35%、項目團隊30%。

有房企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解讀上述變化:

第一點說明更強調項目計劃的嚴肅性,且更加要求執行力;

第二點說明在流程管控中,總部將更多權限下放到區域公司;

在第三點中,獎罰分配從主要由項目承擔,變為區域和項目共同承擔,更加強化了區域和項目的“共同體”性質。

碧桂園實施“總部—區域—項目”的三級管控。前述房企人士認為,下放權限、強化區域和項目的聯繫,看似弱化了總部權力,實則強化了公司的執行力。

今年年初,碧桂園還發文強化跟投制度,讓更多的員工參與其中。在上述人士看來,這幾種做法的目的異曲同工,即將公司各層級的核心員工綁定起來,並使公司的執行力和戰鬥力得到空前強化。“碧桂園進入了戰鬥狀態。”他如此形容。

高週轉的邏輯

工地突如其來的坍塌:碧桂園5000億高週轉的困擾,何去何從

碧桂園進入“戰鬥狀態”,事出有因。

年報顯示,2017年,碧桂園的現金及銀行存款、經營性現金流分別為1484億元和240.8億元,另有2485.1億元銀行貸款額度尚未使用。但同期,碧桂園的總負債為9330.57億元,比2016年增長了近一倍,公司負債率也達到88.89%。

對於一個擴張中的企業來說,出現高負債並不意外。但相比其他大型房企,碧桂園更難以承受這種風險。

財經評論員嚴躍進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碧桂園的項目眾多,常有多個項目同時開工,佔用的資金量較大;同時其大多數項目又位於三四線城市。隨著樓市調控政策的下沉和棚改貨幣化的退潮,這些區域的熱度難以延續。這兩個因素決定了,碧桂園面臨的市場風險更為集中,資金壓力也不容忽視。

因此,進一步加快週轉率,成為碧桂園的必然選擇。高週轉通常意味著更短的開發週期、更快的資金回籠速度和擴張節奏。

由於能提高資金使用效率、降低資金成本,高週轉一度被房地產業奉為圭臬。前幾年,萬科、恆大、龍湖、萬達等大型房企都曾鼓吹過高週轉。近年來,高週轉雖不再被掛在嘴邊,但已經內化為大型房企的一項核心競爭力,併成為對抗樓市調控政策的一劑“良藥”。

蘭德諮詢總裁宋延慶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隨著市場競爭越發激烈,行業平均利潤率的總體下滑趨勢非常明顯。同時,在“去槓桿”政策導向下,企業又必須控制、不能過度放大槓桿。因此,要提高收益率,最可行的方式是提高週轉率。

被壓縮的工期

房地產開發有著複雜又細分的流程,做到高週轉並不容易。宋延慶表示,高週轉不僅要求企業有卓越的組織能力和管理水平,成熟的產品線規劃,還需要與政府部門有順暢的溝通,與各級供應商有長期合作關係。

前述房企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以開工為例,實現開工需要編制可行性報告,獲得環評意見、規劃意見、消防設計審查意見、樹木罰移許可證、資金證明,等等,流程可達數十個,涉及多個政府部門。按照常規做法,走完上述流程至少需要兩個月。

而根據碧桂園的節點要求,在獲取土地的次日,即實現開工。“這可能是與政府部門有著良好的合作關係,被給予了‘一站式服務’。”上述人士表示。

通過設置節點來督促進度,是行業的慣常做法。“每個項目通常有100多個節點,按照6個月資金週轉週期來算,相當於平均每天都要完成一個節點。”碧桂園山東某項目相關負責人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有時一天要完成多個節點。他承認,這種節奏確實非常緊張。

近年來,碧桂園項目在建設階段屢遭行政處罰。僅2018年,就有多起案例被曝光。

不能將高週轉和質量問題、工地安全問題完全劃等號,“但走極端、搞‘大躍進’肯定不行。”宋延慶說,“我們多次推算,設計週期最短也得30天;售樓處從開工到開放,最短也得70天。這些流程不能被無限制地壓縮。”

嚴躍進認為,工地問題反映出,碧桂園在管理上仍有一定缺陷。在區域、項目增多帶來的管理半徑加大情況下,如何平衡規模和品質、規模和安全、規模和環保的關係,成為管理層的新考驗。如果你不想打工,如果你遇到了挫折瓶頸,如果你不想用自己的青春成就他人的夢想,我願意幫助你改變你的人生方向,常樂教練的微信:1336007687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