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我會好好做作業,可以不要生氣了嗎?

有這麼一條微博讓諸位家長在辛酸中樂開了花:

媽媽,我會好好做作業,可以不要生氣了嗎?

微博一出,大家紛紛吐槽陪娃寫作業,簡直分分鐘氣到爆炸。

為什麼一個簡單的問題,說N多遍就是記不住?

為什麼一到寫作業的時候,就喝水、去廁所、餓了……破事簡直多到令人發瘋?

為什麼你越催娃,娃反而做得越來越慢?

……

於是每到夜晚,家裡往往鬧得雞飛狗跳,爹媽吼,娃嚎啕。

可是仔細想一下,就連督促孩子寫作業的“吼娃”家長都能氣到心梗做支架,那麼被家長各種苛責還不得不含淚寫作業的孩子就好受了嗎?

1

不好受。

一些孩子長大後,不會記得當初那無數個被責備的夜晚,自己到底學了什麼知識,只會記得被憤怒的父母支配的恐懼。

我就曾經深陷這種恐懼中無法自拔,以至於很長一段時間,我討厭做作業卻不得不假裝很喜歡。

記得那次是個深夜,有一道據媽媽稱十分簡單的數學題,我死活做不出來。在一旁看著我做題的媽媽急得就和熱鍋上的螞蟻似的,不僅在我周圍來回踱步,還時不時看下我寫的算式,嚴厲地要求我修改或重做。

看我慢騰騰的樣子,她氣到了極點,大聲吼我笨,還讓我在牆根罰站反思,她說,“我數學好,你爸爸數學也好,怎麼你連這題都不會?”

我委屈到爆炸,他們明明說好不會因為我不會就批我呀?我到底哪裡做錯了?

之後,我雖然打心底裡厭惡數學,卻不得不裝出一副乖寶寶的樣子,不僅每天一頭扎進課本里,甚至還主動報了奧數班,以向父母彰顯自己愛學習、愛數學的樣子。

可是我真的超羨慕那些可以自由玩耍的孩子,超討厭放學後還要浪費兩節課的時間在數學上。但是我也很怕,怕媽媽又吵我,怕我又讓他們失望,怕……

媽媽,我會好好做作業,可以不要生氣了嗎?

如果你以為我從此以後硬著頭皮學成了學霸,那可就大錯特錯了,經過一年壓抑的學習生活,小小年紀的我學會了在家長面前帶上假面具,學會了自己生悶氣,學會了壓抑到不行就自己偷偷哭泣,再後來我居然得了胃病,連醫生都很驚奇:怎麼你家孩子得老年病啊?

每個孩子都是天生的外交家,為了避免受到嚴酷的責備,他們往往很早就學會了看著父母的臉色生活,以犧牲自己天性和健康為代價,換取一時的安寧、討好父母以得到表揚。

我到現在完全想不起那一夜我到底做了什麼數學題,我也依然是個學渣,但是我卻清楚地記得媽媽那張因為憤怒而扭曲的臉,可怖而陌生。很多孩子和我的遭遇一樣,甚至長大後,幼年的陰影也不曾消散。

2

2013年,福建《東南晚報》曾刊登一則新聞:泉州曾出現的年紀最小的抑鬱症患者是3歲!經診治,小患者抑鬱原因為家庭環境影響。

2014年,《成都晚報》曾報道:華西醫院心理衛生中心曾在成都市中小學的調查發現,2%學生有抑鬱焦慮情緒,在另一項對中學生的調查中發現23%學生想到自殺,其中女生多於男生,主要表現是情緒低落,嚴重時可能有自傷和自殺行為。

說道因為家長“吼娃”,給孩子過大壓力導致孩子自殺,你可能以為我是危言聳聽,但是2009年2月8日,南京一中老師黃侃,卻見到了遠在荷蘭留學的女兒的親筆遺書:

“親愛的媽媽:我知道我沒有資格鼓勵你要堅強不要為我哭泣之類……我真的太太太累了,八年來一次次平定崩塌的心靈,而當它再一次崩塌時我又無能為力,只有咬牙忍受再尋找調整的機會,而現實的事務又被耽擱著,現實的美好被破壞著,我真的厭倦了……”

一向心思細密的孩子甚至在一張給警察的紙條上面用英文寫著:“請不要救我。”

媽媽,我會好好做作業,可以不要生氣了嗎?

她甚至在死亡前的最後一刻,還是一個好學生,處處為他人著想,卻實在找不到克服自己抑鬱症的方法,在最好的年紀,選擇了以自殺的方式,離開了這個讓她得不到休息的世界……

每位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人中之龍,人中之鳳,希望孩子這輩子能夠做到自己做不到的事情,能夠彌補自己的遺憾。

可是家長們卻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點:孩子的生命是你給的,卻首先屬於孩子自己。

我們給予孩子的殷切希望,希望他們長大當有錢人,當名人,當舉足輕重的人,卻忽視了這些不切實際的願望往往會壓垮他們。自己就是普通人,憑什麼要求孩子去做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

孩子雖然是父母身上掉下來的肉,可是作為一個具備獨立人格的個體,他們理應得到自由選擇未來的權利,而不是成為替父母達成願望的“阿拉丁神燈”。

如果給諸位家長一個塑造孩子的機會,一個孩子,會成長為普通、快樂的人,生命中沒有那麼多傳奇色彩,但是也會成家立業,孕育生命;另一個孩子從小就被四鄰誇獎,一生碾壓無數人成為佼佼者,但是活成了沒有自我的樣子,一輩子不快樂。你會選擇將孩子養育成什麼樣子呢?

3

我們一直說教學相長,家長教孩子知識,但是很多時候,是孩子教會我們如何做家長。

在最近很火的《爸爸去哪兒5》裡,陳小春和Jasper一對父子簡直成為了話題的焦點。

陳小春忙於工作,四年間很少與兒子待在一起,更不要提相互瞭解。雖然演戲唱歌他有兩把刷子,可是作為父親,他是個經過四年都沒度過新手期的莽漢。

嫌棄四歲的Jasper只顧玩耍沒有好好完成任務,他吼;Jasper沒有走向他指定的方向,他吼;Jasper走得不夠快,他還是怒衝衝地吼:Hurry up!(快點兒!)

不過Jasper一句奶聲奶氣的:“你能不生氣了嗎?”

媽媽,我會好好做作業,可以不要生氣了嗎?

瞬間就給陳小春上了一課:孩子不是屬於誰的機器人,他有他的個性、脾氣、感情,會無條件愛你,可是也會受傷。

50歲的陳小春帶有那輩人特有的嚴父形象,吼起Jasper來簡直讓屏幕外的觀眾都以為古惑仔“山雞哥”復活了。

但是Jasper卻用單純的愛,將陳小春那堅硬刺人的外殼一點點融化,無怪乎有網友吐槽:這不是爸爸去哪兒,而是Jasper帶陳小春參加“變形記”。

也許陳小春與孩子在一起的時間不多,但是他真的通過Jasper學會了怎麼做一個父親。

媽媽,我會好好做作業,可以不要生氣了嗎?

從Jasper奶聲奶氣的話語裡,我們聽到了原諒、寬容與愛。不管我們怎麼用大人的權威去批評孩子甚至恐嚇孩子,他們依然會無條件愛我們,原諒我們。也是因為他們近乎無限次地給予我們愛的機會,我們才笨拙地學會了如何為人父母。

所以,我們為什麼不能耐心地陪伴孩子,教育孩子?非要用傷害大人也傷害孩子的最差方式,逼孩子走上一條他不願走的路嗎?看著孩子們受傷卻依然愛我們的眼神,我們又怎麼忍心將孩子們的美好磨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