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級業務頻頻違規 曾打「民族牌」的大公國際被重罰業務雙暫停

【僑報綜合報道】大陸這輪化解金融風險的行動近日燒到了信用評級圈。大陸老牌的信用評級機構大公國際資信評估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大公國際)被兩監管部門開出重磅罰單,其債務融資工具市場相關業務和證券評級業務被雙雙暫停。據報道,這家曾被稱為“民族評級機構旗幟”的信用評級機構多年來卻飽受質疑,買賣信用級別、債券評級虛高等問題多次被曝光。

评级业务频频违规 曾打“民族牌”的大公国际被重罚业务双暂停

ZA081804

遭兩監管機構重罰

綜合上海澎湃新聞、《每日經濟新聞》報道,中國證監會17日發佈消息,近日北京證監局聯合中國證券業協會對大公國際開展了專項現場檢查。在證監會發布的檢查通報指出大公國際存在的四個問題:一是大公國際與關聯公司公章混用,內部控制機制運行不良,內部管理混亂;二是在為多家發行人開展評級服務的同時為發行人提供諮詢服務,收取高額費用,有違獨立原則;三是部分高管人員及評審委員會委員資質不符合要求;四是個別評級項目底稿資料缺失,模型計算存在數據遺漏等。

針對以上問題,北京證監局對大公國際作出限期整改,期限一年,整改期間不得承接新的證券評級業務,更換不符合條件的高級管理人員的處罰。

與此同時,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以下簡稱交易商協會)也對大公國際作出處罰,給予大公國際嚴重警告處分,責令其限期整改,並暫停債務融資工具市場相關業務一年。

交易商協會稱原因是,大公國際在開展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工具市場評級業務過程中,存在以下違反自律管理規則的行為:

2017年11月-2018年3月,大公國際在為相關發行人提供信用評級服務的同時,直接向受評企業提供諮詢服務,收取高額費用。同時,在交易商協會業務調查和自律調查工作開展過程中,大公國際向協會提供的相關材料存在虛假表述和不實信息。

與西方評級原理做區分

在大陸經濟界看來,這一處罰決定引起業內震動,被稱之為“炸彈級別”。

在大陸,信用評級是需要牌照的“特許經營”機構,被業界成為屬於“躺著賺錢”的行業,大公國際、中誠信、聯合資信三家信用評級機構佔據了大部分的市場份額,對於企業發債有重要的影響。

大公國際於1994年經中國人民銀行和原國家經貿委批准成立。從成立之初,大公國際就堅持走民族品牌國際化發展道路,大公國際方法以大公信用評級原理為基礎構建,號稱區別於以違約率為核心的只重驗證不重預警的西方和所有評級方法。

在這種方法的指導下,大公國際在2010年發佈首批50個典型國家的信用等級,這是中國也是世界第一個非西方國家評級機構第一次向全球發佈的國家主權信用風險信息。這份報告中,大公國際與國際主要信用評級機構之評級結果多處大相徑庭,一舉出名。

不過,這樣一個自詡“民族評級機構旗幟”的信用評級機構多年來卻也飽受質疑,買賣信用級別、債券評級虛高等問題多次被曝光。

一位資深評級行業人士對大陸媒體表示,之前也有過對大公國際的舉報,但真正開始進行調查是今年的現場檢查。今年對於評級機構的現場檢查不同以往,是交易商協會和證監會部署相關下屬證監局聯合進行的,即銀行間債券市場和交易所債券市場統一行動,此次現場檢查已於8月上旬結束,監管機構動作很迅速。

處罰有利於恢復投資者信心

長久以來,大陸評級機構給人留下評級虛高、沒有公信力的印象。

梳理發現,2018年初至今,信用債市場出現債券違約的發行人,基本上在其發行債券之初主體評級都是AA及以上,今年新增債券違約的發行人主體評級更是有多家在AA+級別,甚至出現債券違約的發行人主體評級為最高評級AAA級,如上海華信國際。

事實上,近年來全球的信用評級業都不同程度暴露出各種問題。

長江證券固定收益總部副總經理孫超介紹,美國金融危機前夕,很多投資經理把自己的部分職能外包給號稱“安全港”的信用評級機構,認為不需要自己做更深入的判斷,因為採用官方指定評級機構的結論對他們來說沒有任何壞處。這些評級機構對許多事後證明有毒的證券給出了虛高甚至AAA的評級。這些看起來良好的評級給廣大投資者製造虛假的安全感,最終造就了糟糕的影響。

孫超認為,本次處罰,將有助於信用評級機構的評級質量提高,有利於機構投資者恢復對評級機構的信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