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開陷阱,選購物美價廉二手車

避開陷阱,選購物美價廉二手車是很多人的購車目的,但如何避開陷阱,這就要多做些功課了。陷阱1. 里程錶的偽里程 200元就可將里程從40萬改成14萬,就這麼簡單,改動時間前後半個小時。所以,選購二手車時,車輛里程錶不要過分信任,最好根據使用年限和具體車況對車輛進行綜合判斷。陷阱2.保險理賠記錄難尋 不少二手車都會標明該車擁有全年的保險,但通常不會主動告知這輛車有過什麼理賠記錄。所以,消費者除了看保險還應看理賠記錄。因為發生過理賠的車再次投保,價格會高於沒發生過理賠的車輛,保費與新車也略有不同。更重要的是,瞭解裡理賠記錄,也就能夠掌握真實的車況。如果原車主在一家保險公司購買保險並有出險記錄,二手車商收購車子後可以選擇隔年投保另一家保險公司,這樣上一年的出險記錄就成了“空白”。也有車商“好心建議”可以去4S店查維修記錄,但實際上,這也有一定的難度。即便查到了4S店維修記錄,但超過三年質保期的車子又是個麻煩事兒。如果原車主是在修理廠維修的,消費者就很難了解到車子之前究竟“經歷過什麼”。陷阱3.不靠譜的中介“不要以為只有車販子值得留心,4S店也可能充當‘中介’。”一家4S店銷售經理透露,實際上,部分4S店和不少二手車商都有“交情”。“比如,您有一輛二手車想置換,市場價應該是5萬元,到4S店詢價,4S店可能只說值3萬元,並且留了您的聯繫方式。沒多久,幾個車販子打電話給您,‘裝模作樣’地詢問車況後,慷慨地報價4萬元。您一高興可能就賣給了車販子。但實際呢?您的電話可能就是4S店給販子的。傳統二手車商不靠譜,眼下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出來的“個人對個人”的二手車平臺就靠譜了吧?也不盡然。不少二手車交易平臺稱“賣家多賣錢,買家少花錢,沒有中間商賺差價”,但登錄這類網站不難了解到,買家通過網站買車,都要支付數千元甚至上萬元的服務費。例如,一輛報價5.14萬元的A級車,服務費為3500元,這個“服務費”即變成傳統線下市場二手車商的差價利潤,也未必算低。不過,二手車平臺通常擁有檢測服務,這就有保障得多了吧?由於評估師的薪金和檢測汽車的數量直接掛鉤,因此評估師為了追求“量”,很難保證“質”,更別提完全“杜絕壞車”,消費者如果以為通過二手車線上交易平臺買車就能高枕無憂,仍是過於樂觀。陷阱4.事故車整容二手車市場中,買家最擔心買到事故車,所謂事故車,即出過重大事故,例如泡水、換過大梁等。“現在人們不是都興美容、整容嗎?”有二手車商介紹,“事故車也可以修整啊,搖身就能變成一輛‘準新車’。出過重大事故的車子,經過強大的“PS”手段,雖然在外觀上看不出問題,甚至內飾都難以看出端倪,但真正開起來,就為車主埋下了安全隱患。當然,車子“整容”了,身價自然也就上去了。經歷過“重創”的車子,貶值在所難免,一輛價格為20萬元左右的汽車,經過大事故後,通常身價要對半減。不過,在一些“機智”的二手車商眼中,這樣的車並非都要“拒之門外”。二手車商以較低的價格買入,經過整修、翻新等“濃墨重彩”的裝飾後,將車裝潢為普通二手車甚至“準新車”,買給不懂車的新手。有消費者稱,自己一個朋友的車15萬元買來,開了兩年後發生了一起重大事故,影響到了發動機,修好後以6萬元的價格賣給了一位熟識的車販子,後來聽說,車販子以10萬元的價格再次賣出。多年從事二手車交易的師傅表示,許多事故車修復後用肉眼根本判斷不出來,購車時一定要對車輛外觀、內飾進行細緻檢查。最好能到第三方汽車檢測機構通過專業檢測,對車輛作出客觀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