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動不起來,可能是你想太多

行動不起來,可能是你想太多

持續踐行,我們一路同行

全文 1577 字 | 建議閱讀 3 分鐘

文 | mickjoust

網上流傳一個段子:一個母親給女兒發微信,說同輩的親戚鄰里都子帶孩子,她也喜歡帶孩子,女兒回答說,要不你去當月嫂,還能拿錢,母親反駁一個字,滾....

而很多人,之所以行動不起來,就是因為並不慌。

然而,事實是,現在不行動,真到了想要收穫結果的時候,會不慌?

就像現在的中國足球,你問他們到底慌不慌?

網友神回覆:都慌了幾十年了,再慌也不差多一點。

1.對行動最大的誤解——行動太複雜

看一本書,要從頭開始看,這是很多成年人常用的讀書方法。

而實際上,這個讀書方法是錯的。

如果年齡很小,還在讀書,從頭開始學是很好的辦法,然而,很多已經畢業走上社會的人卻還在沿用這樣的方法。

這個方法不是不好,而是效率太低,容易讓人洩氣。換句話說,滿足的是頭腦裡的大而全的感覺,因為對能夠掌控整體的大腦來說,這是它最舒服的處理方式。

但這就帶來一個弊端,容易讓人總是停留在初級的入門階段,這樣怎麼也體會不瞭解決了一個困擾已經的問題是一種什麼樣的感受。

真實的學習方法都是問題驅動的,問題驅動來帶更多的收穫。

人是需要有滿足感,才能更快的前行。

另外一種錯誤的行動,就是對於所做的任何事情,總是需要尋求到有趣,或者有料,不然就認為這件事是不值得做的。

尋找名人八卦,當什麼神偵探都是這樣,為的就是更有趣,更有料,而忽略了行動應該要做的事情。

行動並不是總是有趣有料的,有時甚至是枯燥乏味的,還可能是有風險的。

如果要讓行動一直都有趣,這本身就需要付出巨大的維護成本。

因為我們可能需要的只是一個簡單的行動,最後因為發現不了問題的真正所在,而導致到不到辦法,盲目開始行動。

我們真的只是因為找不到辦法而不行動?還是因為想太多了而忘記了行動本真的面目。

行動不起來,可能是你想太多

持續踐行,我們一路同行

2.越具體,越不慌

為什麼具體可以讓我們不慌?

因為具體可以被我們掌控。

從解決一個實際問題出發,更重要,不管是學習也好,寫作也罷,找到切入點,然後深入下去,擴展開來,這才是一個好辦法的樣子。

而我們常常可能搞反了順序,認為應該先要有一個宏大的目標,然後才能開始行動,實際上,即便是那些最成功的的企業,他們也並沒有真正清晰的目標,他們是靠優秀的慣性在不斷突破自己。

如果一開始就能如神一般的預測自己能做到什麼,不做什麼,那這個世界上就只剩下能找到終極指南的人,和始終也無法找到的人了。

這變成了理想國。

而現實不是理想,現實是未知構成的。

我們都能真切的體會到做一件具體的事情,能夠帶給我們的滿足感,而對於虛幻的事情,即便心中有過美好的願望,但最終還是會忘記這樣虛幻的感覺。

具體才能讓我們的行動不慌張。

飯要一口一口的吃,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行動不起來,可能是你想太多

持續踐行,我們一路同行

3.行動就是不要想太多

行動不起來,可能是你想太多。

之所以,我們應該從解決一個實際問題開始,就是因為學習是為了解決實際問題,進而再開始系統的梳理才是符合我們理解的規律。

比如,學習乾貨文章,要先找到說的核心概念是什麼,然後看作者怎麼解釋這個概念,用了哪些例證,然後才是,能不能講得有趣。

行動要追求有效其次才看能不能有趣。

行動是為了有效,不是為了有趣,就像健身,肌肉的增長不是那麼有趣,只是常常最後的結果看上去很有趣,是本末倒置。

為什麼現在很多人一到截止日期就焦慮?

因為平時根本就沒有認真努力行動過。

完成一件事需要的一個完整的過程,而不是盯著最後那個產出結果的過程,看能不能找到捷徑的辦法去獲得結果。

沒有過程的行動,就是一個空杯子,卻想要喝水一樣。

真正的行動很簡單,就是去行動。

馬上開始寫作,馬上開始讀書,馬上開始優化PPT,馬上開始用英語......

而不是等一下,明天再做,明天還有時間,明天還早......

沒有方法,也能行動,只是效果和效率好不好的問題,但是能提升行動影響力,反向影響我們的行動。

適合自己的方法最好。

但是在找到適合自己方法前,需要開始一些無效行動,甚至重複行動,但是慣性可能會讓你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好辦法。

持續踐行

不要想太多,開始你的行動吧。

---

持續踐行,我們一路同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