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計之「圍魏救趙」——孫臏成功救趙,漢尼拔慘敗羅馬!

大家好,我就是上不知天文,下不曉地理的么么龍。

今天我們來講"三十六計"中的"圍魏救趙"。這一計源自戰國時期,齊軍圍攻魏國,迫使魏國撤回進攻趙國的軍隊,解救趙國。這種戰術應用廣泛,常常用來襲擊敵人後方據點,以迫使進擊之敵撤退。

三十六計之“圍魏救趙”——孫臏成功救趙,漢尼拔慘敗羅馬!

這一計謀的精彩之處在於它利用了反向思維,用表面上看來是捨近求遠的方法,繞開問題的表面現象,從事物的本源上解決問題,從而達到出奇制勝的效果!

三十六計之“圍魏救趙”——孫臏成功救趙,漢尼拔慘敗羅馬!

公元前354年,魏國派軍隊包圍趙國都城邯鄲。雙方僵持不下,足有年餘。趙魏兩國都已疲憊不堪。這個時候,齊國決定出兵幫助趙國,於是就派遣大將田忌,孫臏為軍師,帶領八萬齊軍救援趙國。一般來說,救援某地,最常見的方法就是直接率軍前往那裡。於是在最初,大將田忌準備直接率領大軍開赴邯鄲,將來犯的魏軍擊潰。不過,孫臏卻是有了相反的意見。他向田忌建議說,"此時魏國的精銳集中在邯鄲,魏國內部空虛。如果我們帶領軍隊去攻打魏國都城大梁,必然會使得魏軍放棄趙國,回國自救!"田忌採納了孫臏的計謀,果然奏效。當齊軍出現在魏國境內時,魏軍統帥龐涓不得不回援。結果因為魏軍長途奔襲,人困馬乏,於桂嶺之地中了齊軍的埋伏,損失嚴重,龐涓率領殘餘軍隊,退收大梁。此一役,齊軍大獲全勝,魏軍大敗而歸,趙國因此得救!

圍魏救趙一計,在中國古代史上廣受讚譽,成功的案例也有很多。不過,這裡我們講一個反例——漢尼拔兵敗卡普蘭!

三十六計之“圍魏救趙”——孫臏成功救趙,漢尼拔慘敗羅馬!

"歐洲戰略之父"的西方著名軍事家漢尼拔,他肩負著對抗羅馬軍隊的重任。為了打敗羅馬人,漢尼拔率領大軍,翻越阿爾卑斯山,在羅馬境內打得羅馬人連連敗退。而羅馬統帥費邊,深知漢尼拔軍隊的強大,所以他主張用"堅壁清野",一路退卻,但是將沿途的房屋、糧食等燒燬,把水井鑿毀,斷絕漢尼拔軍隊的供給。雖然這一政策被廣大羅馬人恥笑是懦夫行為。但是這一政策在應用中,效果很好。漸漸的漢尼拔也是發現了供給不足,於是速求決戰。而這個時候,費邊決定起兵攻打漢尼拔的重要補給點——卡普亞。一旦失去卡普亞,漢尼拔必然不攻自破!於是費邊的軍隊開赴卡普亞,而漢尼拔得知費邊的目的之後,思考再三,竟然想出了和當年孫臏類似的辦法,將全部軍隊攻打至羅馬城下。這就和當初的齊軍圍攻魏都大梁很是相近。消息傳到費邊的軍隊,人人都主張班師回援,因為羅馬城一旦被攻破,那就一切都完蛋了!但是費邊力排眾議,他相信羅馬城可以堅持一段時間,而且他識破了漢尼拔的計謀,一旦回援,必然會中伏擊,所以他堅持攻下卡普亞。當漢尼拔得到卡普亞陷落的消息後,心知已經是無力再戰,遭遇了人生的大敗!

同樣的戰術,在不同的環境下,會產生不同的結果。因時而變,才是上上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