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無棄人,物無棄物,學校要做到人盡其才、物盡其用

《道德經》第二十七章說:“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意思是說:因此,有道的聖人總是善於做到人盡其才,所以沒有被遺棄的人。總是善於做到物盡其用,所以沒有被廢棄的東西。

人無棄人,物無棄物,學校要做到人盡其才、物盡其用

棄人,指被遺棄的人、廢人。這段話體現的是老子救人、救物的思想。有道的人擅於救人,那麼在他手中便沒有無用的人。擅於用物,在他手中便沒有無用的棄物。這句話也說明世間萬物都有兩面性,用對了地方就是金子,放錯了地方就是垃圾。是兔子就安排他到長跑隊,是烏龜就安排他到游泳隊,這就是救人。反之,就是害人。

教師被形象地稱之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我覺得這是對教師的簡單褒揚,也不是描述性地送給教師的一頂高帽兒,而更是一種對教師這一職業所賦予的責任的最形象、最恰當、最科學、最根本的詮釋。一個孩子,特別是一個問題孩子,遇到一個負責任的老師,可能從此逆襲成為驕子。一個孩子,甚至是一位聰明的孩子,遇到一個不負責任的老師,可能從此跌落成為浪子。一個孩子的一生,有時真的就掌握在一個不起眼的教師手中,這不是危言聳聽,恰恰有時真的就似乎這樣神奇。

人無棄人,物無棄物,學校要做到人盡其才、物盡其用

我不敢想象,如果沒有了安妮•莎莉文這位善於“救人”的恩師,世界上還會有海倫•凱勒這位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會活動家嗎?每每讀到老子的“常善救人”這句話,我的腦海裡立刻浮現的,莫不是這個負有重大社會教育責任的教師群體。

陶行知先生說過:“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裡有牛頓,你的譏笑裡有愛迪生。”收起高揚的教鞭,換成期待的笑臉,停止你的譏笑,世界上就會少了幾個“問題”小孩,或許就真的多了幾個發明家、物理學家、科學家。

人無棄人,物無棄物,學校要做到人盡其才、物盡其用

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對教育來說,真的是最重要的兩點。孔子幾千年前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觀念,做為教育工作者,如果沒有這樣的觀念,一不留神,瞅著水壺蓋子被蒸汽吹得啪啪響而出神的瓦特、望著跌落的幾個爛蘋果而犯嘀咕的牛頓、天天愛鼓搗甚至拿了雞蛋要孵小雞的愛迪生、造了三個歪歪扭扭小板凳的愛因斯坦、天天畫雞蛋的達芬奇、數學不好的錢鍾書、語文不好的陳景潤、英語不過級的齊白石,就都被扼殺在搖籃裡啦,世界的科技和文化史將會被重新改寫,而阻礙這一歷史進程的,就是三尺講壇上的幾個不負責任的老師!

第一個當選全美最佳教師的“妥瑞人”布萊德•科恩,將自己的經歷寫成《叫我第一名》,這本書於2006年贏得最佳教育書類獎。主人公佈萊德•科恩患有先天性的妥瑞氏症,導致他無法控制地扭動脖子,不時地發出奇怪的聲音。但他始終樂觀積極的堅持著教師的夢想,最終成為了一位出色的老師。

人無棄人,物無棄物,學校要做到人盡其才、物盡其用

布萊德•科恩的夢想是他上學時的一位校長成就的。在一次全校師生的聚會上,他不時扭動脖子,發出怪聲,周圍的同學和老師以為他是惡作劇,這時,校長救了他。下面是與校長的一段對話,校長的談話藝術展示了“救人”的教育理念:

布萊德,你上臺 。你喜歡發出怪聲惹人討厭嗎?

不喜歡。

那你幹嘛要這樣?

因為我有妥瑞症候群。

那是什麼?

我大腦有問題,所以會發出怪聲 。

但你想控制就能控制,對吧?

不,這是一種病。

沒有藥可以醫。你們不喜歡怪聲,我也不喜歡發出怪聲,我壓力大的時候會更嚴重,比如你們不能接受我無法控制。但大家都接受我,我就不會那麼嚴重了。

我們能怎麼做?我指的是學校的每一個人。我們能怎麼幫你,布萊德?

我只希望大家別用異樣眼光看我。

說得好,回去坐吧!

人無棄人,物無棄物,學校要做到人盡其才、物盡其用

這情節讓人感動。嚴肅的場合,有人“搞怪”發出狗叫聲,教育者不是簡單的罵一頓、趕出去那樣處理,而是面向全體問個緣由,這是民主的,尊重的,科學的。校長的話,讓所有的人悅納了布萊德•科恩,也開啟了他的夢想人生,“無論什麼困難,都不能阻止我們追逐夢想的腳步”,最終布萊德•科恩學業有成,並終於成為第一個當選全美最佳教師的“妥瑞人”。

人不能盡其才,是個人的悲劇,是整個社會的悲劇。韓愈在《馬說》中慨嘆:“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而作為教師,必須有這種伯樂心態,甘做人梯、園丁、鋪路石,修己渡人,這才是教師的真正偉大高尚之處。

人無棄人,物無棄物,學校要做到人盡其才、物盡其用

《論語•先進篇》: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子路問:“聽到就做嗎?”孔子說:“有父兄在,怎麼能聽到就做?”冉有問:“聽到就做嗎?”孔子說:“聽到就做。”公西華說:“仲由問‘聽到就做嗎’,您說‘有父兄在’;冉求也問‘聽到就做嗎’,您卻說‘聽到就做’。我很疑惑,請問這是為什麼?”孔子說:“冉求總是退縮,所以要鼓勵他;仲由膽大,所以要約束他。”

人無棄人,物無棄物,學校要做到人盡其才、物盡其用

作為教師,就要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個別差異出發,有的放矢地進行有差別的教學,使每個學生都能揚長避短,獲得最佳發展,從而做到因材施教,這就是道家意義上的善於“救人”。

“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國家要振興,必須要重視教師的地位和作用。教師的社會重要性不容置疑。如果有朝一日,優秀的大學畢業生千軍萬馬考公務員的現象,變為千軍萬馬考教師的現象,則天下幸甚、民族幸甚、百姓幸甚!但對教師這個“圈兒”內講:用一群啥樣的人做教師?這群人的社會責任感如何?這群人的業務水平如何?等等問題,就顯得特別重要。因為,教師的崗位雖然是平凡的,但其“救人”的責任是巨大的。這群人的素質,大而言之,甚至可以說決定著整個民族的素質。

人無棄人,物無棄物,學校要做到人盡其才、物盡其用

劉玄德攜民渡江,人無棄人。東晉太守陶侃讓木屑也成為了雪地防滑的寶貝,物無棄物。張飛死於小人之手,普通小卒不可忽視。司馬遷著史於“廢人”之後,卻青史留名。一個好的裁縫,不會有廢掉的布料。一個好的廚師,會讓菜根也調配成可口的小鹹菜兒。為人師者,面對的是活生生的孩子,是天地間最尊貴的“人”,更當個個視之為天使,人人當做是寶貝,當更應該咂摸出、踐行出老子“常善救人”的真意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