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然,《中國好聲音》是一片孵化華語樂壇未來力量的沃土,但是陳彼得的淡然與超脫,似乎是在和後輩共勉——你熱愛音樂本身,才是走上這個舞臺怒放自我的唯一理由。
“一條路落葉無跡,走過我,走過你,走過春天,走過四季……”
8月10日晚,在浙江衛視最新一期《中國好聲音》中,74歲的臺灣流行樂壇教父陳彼得與李健合唱《一條路》,註定會成為這檔節目歷史上的一幕經典,也值得收藏進華語樂壇的時光相冊。
陳彼得李健跨年代合唱《一條路》
年輕一代或許並不知道他的名字,沒關係。這位讓臺下導師都“坐立不安”的樂壇前輩此番前來,本就是抱著“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和後輩平等切磋音樂,代表“昨天”和“今天”以及“明天”對話。
節目中,他用“昨天”形容自己,把“今天”和“明天”贈予當紅導師與新人學員。從昔日樂壇“領路人”變身“守護人”,陳彼得的到來,賦予了《中國好聲音》不一樣的厚重光芒,他如精神偶像般存在,引領音樂人立足當下,思考未來,更不要忘了我們當初是為何出發。
無論你們是否記得,
他都是音樂世界裡那個“快樂的青年”
哪怕年過古稀之年,登上《中國好聲音》舞臺的陳彼得依舊精神矍鑠,舉手投足間,有著年輕人無法匹敵的帥氣和韻味。
穿著淺藍色西裝,抱著一把木吉他,輕唱慢吟《Remember me》。這是一場無法用言語去點評的表演,人、琴、聲三者合一,沒有炫技,只有厚積薄發的人生吟唱。如一口歲月的陳酒,發酵出老辣的芬芳。
“樂壇教父”陳彼得輕唱慢吟《Remember me》
唱著唱著,陳彼得眼睛溼了。聽著聽著,李健的眼眶中有淚水在打轉。
對於大多數年輕觀眾來說,陳彼得是一個陌生的名字。但論歌壇地位,他絕對是歷屆《中國好聲音》的最大咖學員。作為臺灣流行音樂發源後的第二代音樂人,陳彼得有著“臺灣流行樂壇教父”之稱,他是將R&B、搖滾等西方元素引進臺灣流行音樂的第一人,《阿里巴巴》《遲到》《含淚的微笑》《一條路》《一剪梅》等作品,引領和代表了臺灣當時流行音樂的嶄新路線和優秀水準,那些膾炙人口的旋律,風靡了一個時代。
一位歌壇泰斗級人物,為何要來《中國好聲音》?
料到所有人會不解,陳彼得反問:“我為什麼不來?”
他說,自己就是想知道“這些孩子有多不容易”,切身體會一番年輕音樂人在追夢過程中的不易和艱辛,“像我(這樣)的年齡也來參加比賽,因為我是代表昨天,周杰倫他們代表today(今天),這些參加海選的學員都是tomorrow(明天),我看作是三代同堂,對我來講也是非常難得的機會。”
陳彼得這番話觸動人心
現場,陳彼得以“海選新人”自居,和年輕學員們一起生活。他說《中國好聲音》是一個大家庭,“我就像他們的爺爺,導師和工作人員就像他們的爸爸。”樸實的話語裡,飽含著對新人的守護和期盼,也讓我們看到一位熱愛音樂的前輩即使年華老去,在靈魂深處卻依然鮮豔生動,如《阿里巴巴》的歌詞所唱的,是個“快樂的青年”。
熱愛音樂本身,
才是走上這個舞臺怒放的唯一理由
陳彼得的出現,讓許多觀眾開始重新審視《中國好聲音》之於華語樂壇的意義。
誠然,這是一片孵化華語樂壇未來力量的沃土。許多年輕面孔在這片萬眾矚目的舞臺一戰成名,它盛滿了對於未來的期待,乃至慾望。這當然沒有錯,但是陳彼得的淡然與超脫,似乎是在和後輩共勉——你熱愛音樂本身,才是走上這個舞臺怒放自我的唯一理由。
懷揣著對音樂的熱愛,JC陳泳彤來了。還在香港理工大學讀大二的她,兩年前就已發行《說散就散》,只是香港人人都知道這首歌和JC這個名字,卻沒有人認得她的模樣。
陳泳彤的出現給觀眾帶來驚喜
爆款神曲原音重現,驚豔了舞臺。“原唱JC居然來了!這首過去一年最火情歌的背後,竟然是一位還在讀大學的香港女生!不愧是原唱,無論音色、起承轉合、情感皆是亮點。”節目播出之後網友議論紛紛,#說散就散原唱#登上了微博熱搜第一位。這一夜,用心歌唱的陳泳彤被所有人都記住了。
#說散就散原唱#熱搜第一
陳泳彤的夢想是,畢業前在學校旁的紅館開演唱會。參加《中國好聲音》,也許能助推陳泳彤圓夢,但正如哈林所說,有作品才有觀眾,有觀眾才會有演唱會,作品才是一個音樂人的立身之本。
對這段逐夢經歷感同身受的周杰倫,也分享了自己的一段往事:早年他發行第一張專輯《JAY》時,臺北西門町每家店都放他的歌,但無論走進哪家店,都沒有人認出來。周杰倫說:“你知道我有多想被認出來,我穿著一模一樣的宣傳服,戴著一模一樣的帽子,走過去別人看都不看。”
周杰倫回憶出道時的心酸經歷
起起落落是人生的常態,縱然挫敗有時,失意有時,無論身處人生的何種際遇,內心有光,便不會掙扎。陳彼得空降現場,全無居高臨下的教誨,卻結結實實給所有後輩上了一課:夢想從來不是苦大仇深的跋涉,而是讓你的人生永遠bling bling的發光體呀!
探索華語樂壇的明天,
釋放個性歌者的無限可能
“時間讓我的容顏衰老,只是物理狀態。可是我有音樂,那是我的化學狀態。”活到老、唱到老的陳彼得,讓我們看到音樂的美好。的確,音樂是不會老去的,而且在進化、在蛻變。承載著華語樂壇希望的《中國好聲音》一直在做的事,就是用音樂探索明天。
聲音空靈的藏族歌者、用AI寫歌的清華學霸、死亡金屬黑嗓mix二次元萌音的新銳組合等多元化歌手類型,混搭民族風、熱血硬搖滾、民謠小清新、華語流行風、潮流嘻哈派等多曲風呈現,今年的《中國好聲音》包羅萬象,讓觀眾大開眼界和耳界,也由此形成了豐富、包容、多元的音樂氣質。
第四期節目盡顯這一音樂氣質。無論是《賭局》《晨曦》《相對》等多耳目一新的獨立音樂人作品,還是經典靈魂樂與秦腔碰撞的《What’d I Say》、西北風與地方民歌結合的《俠客行》、融入藏歌元素的《大雁》等歌曲,多類型曲風都充分釋放出個性歌者的無限可能。
王愷演繹《What’d I Say》,靈魂樂碰撞秦腔
當華語金曲被一遍遍翻唱,改編和演繹的空間壓榨到極限;當短視頻BGM、土味神曲鼓譟耳膜,拉低主流人群對音樂的審美與喜好,《中國好聲音》用多元化的碰撞引領大眾的音樂審美和情趣,去感知未來的流行。
回想起陳彼得所說的“昨天今天明天”,又何嘗不是一條貫穿華語音樂的時間線。以陳彼得為代表的音樂人,是今天的基石;以周杰倫、李健、謝霆鋒為代表的當紅導師,是明天的榜樣。而《中國好聲音》,它讓我們看到音樂綜藝、華語樂壇的下一站美好。
閱讀更多 浙江影視娛樂頻道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