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何大企業要冒著「毛毛雨」接觸海外投融資?

海外投融資一直是我們比較陌生的一塊領域,雖然我們時不時會看到國內大企業投資甚至收購國外品牌、產業的消息,併為之振奮,算是隱約的自豪感吧,但卻一直不明白,這其中的利益和紅線具體如何。

有些人甚至會認為,大企業對海外領域的投資就是一種經濟文化的競爭,是件好事,可是在國家對此把關十分嚴格的背景下,如果沒有利益,相信再“土豪”的企業也不會放著國內龐大的市場和機會不管,去涉險海外市場的。

為何大企業要冒著“毛毛雨”接觸海外投融資?

大企業的投資方向

像曾在30個月內花費400億美元對外併購的海航,像曾大手筆投資併購海外影視文化巨頭的萬達,都是在擴展以及挖掘更多價值。

他們背後為此付出了哪些代價呢?

海航曾經有一份融資文件上顯示:他們曾願為一筆總價值4.2億美元的債券支付每年13%的利息、期限3年。如此巨大的融資數目和兩位數的利息,不得不證明了資金的流動有多大,投融資的動作有多頻繁。

而海外的投融資,如今卻被把關的越來越嚴,曾經商務部、發改委、央行等多部門就指出,房地產、酒店、影城、娛樂業、體育俱樂部等領域出現非理性對外投資的傾向,建議有關企業審慎決策。

為何大企業要冒著“毛毛雨”接觸海外投融資?

萬達已經收購美國傳奇影業

萬達董事長王健林也在回應資本管控時有過類似的表述:“其實我們完全可以在海外自己融資解決,只是不願意成為一個不守規矩的公司。”

海航如今也在考慮出售其中一部分資產,當然,潛在的出售目標都是紐約、芝加哥、悉尼等地的資產,可以看出管控已經不再是“毛毛雨”,風險大於利益,大家就都得撤了。

為何大企業要冒著“毛毛雨”接觸海外投融資?

海外融資的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