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職業玩家角度看,DIY 裝機有哪些誤區?

從職業玩家角度看,DIY 裝機有哪些誤區?

最近換了一個電競顯示器,感覺打開了新世紀的大門。

建議各位兄弟姐妹以後裝機的時候,配個好點的顯示器,別浪費了好的顯卡。

不想再看到5K的GTX 1080配1K的顯示器了。心塞。

==================================================================

之前的答案好像跟題目並不是很配,現在補充一下。

根據我本人的見解,diy裝機最大的誤區在於:CPU、內存和顯卡性能崇拜,忽略硬盤讀寫性能。

很多人都聽過一個疑問:為什麼老子當初花了好幾千配的電腦,才用了一年不到,就變得這麼卡了?

14年的時候我也有這個疑問,當時配了一臺還不錯的電腦,Intel Xeon E3 1230V3的CPU+8G的金士頓內存+GTX760的顯卡+1T的機械硬盤,板子和其他的就不說了。剛開始用的時候,性能確實可以的,玩什麼都不卡,開機大概在20S左右。但是隨著時間推移,我發現電腦開機越來越慢,25S---》30S---》35S,而且開機後得等一段時間才能打開軟件,方便起見,我把電腦開機顯示桌面到能運行軟件的這段時間稱作:

偽開機(偽開機是針對用戶體驗來講的,事實上並不存在)。

後來偽開機的時間也越來越長,從一分鐘到兩分鐘,逐漸增加,當時找了很多的辦法,都木有用,氣的我差點衝動換了臺電腦。後來才瞭解到了一個神器:固態硬盤(SSD)。

那麼機械硬盤和固態硬盤的區別在哪呢?專業的我就不講了,對於普通用戶來講,它們的區別就是:讀寫性能。

讀寫性能對於電腦是什麼樣的呢?簡單的來說,讀寫性能是用戶體驗之根本!這句話可能很多人有意見,但卻是我自己親身驗證過的。

後來在JD上花了接近700買了一個120G的固態硬盤(當時還是挺貴的,現在便宜了一半不止)。裝在我的電腦上,在固態硬盤裡裝上系統,然後再把之前的機械硬盤裝上,作為存儲盤,這樣就是120G固態+1T的機械硬盤的組合。這套組合從14年9月到現在(16年1月),性能都沒有明顯的下降,開機時間20s左右,偽開機時間小於5s。單機遊戲裝在固態硬盤裡,遊戲讀取速度也明顯變快,體驗爽到飛起。(別拿發燒友的開機時間和性能反駁,我們只是普通用戶)

再後來,我買了一臺2手的ThinkPad T410用來開發,很老的機器,I5 M520的cpu,8G內存,顯卡就是集顯,然後裝了一個250G的固態,體驗起來效果特別好。開發程序很流暢,偽開機時間幾乎沒有,坐我旁邊的哥們,新款的ThinkPad,程序開發起來簡直虐心。

總結一下:不要對CPU、內存、顯卡盲目崇拜,有錢的話,把臺式機加裝一個固態硬盤,筆記本的換成固態,能大大延長你電腦的使用壽命。對於臺式機來說,120G固態+1T的機械硬盤組合是很好的,價格也低。對於筆記本來說,沒有多餘的硬盤位,直接上250G左右的固態。

從職業玩家角度看,DIY 裝機有哪些誤區?

必須是裝固態硬盤啊!

在本人見過的電腦裡,性能瓶頸一般都不是CPU內存,而是:硬盤!

讀寫性能的提升對使用者的體驗非常重要,固態硬盤現在價格都不貴,120G左右的固態加上1T的機械硬盤,真的很好用。

對於非發燒友,在平時的使用中,能讓CPU滿負荷運轉的時候真的不多,內存性能、顯卡性能也一樣。一個勁的堆這些東西,其實性能提升並不是很能體現得出來,但是換個固態硬盤,立竿見影,開機速度快,開機後不用等一段時間才能打開程序運行,開遊戲的速度也非常短。

對於現在的情況而言,加固態硬盤是一個非常具有性價比的選擇了。

從職業玩家角度看,DIY 裝機有哪些誤區?

1. 主板好壞會影響cpu和顯卡性能

主板確實影響CPU和顯卡性能,但實際效果可以忽略不計。

目前主板商家都是依照AMD和英特爾標準來製作主板,不存在兼容性問題,唯一能影響CPU的就是主板體質:供電穩定,PCB板堅固性,散熱。 這是會影響CPU壽的。主板PCI-E總線的速度也會影響顯卡的性能。

不過這都是屁話,選購好主板還是要看規格。搞超頻要看供電組規格,散熱水平。專業領域要看擴展性,PCI槽,COM口等等。品牌溢價有品牌的好處,華碩的質量是有保障的,保修服務做得也比技嘉出色(這是事實)。

再講一點:同型號大板和小板是一樣的,區別僅在於擴展性,如果你沒有想裝PCI網卡聲卡監控卡陣列卡之類的,或者你不需要插8塊硬盤,大板小板對於你來講是一樣的。

2 .A卡發熱功耗很高,N卡適合遊戲,A卡適合工作 /

還是A卡,AMD驅動難裝

把這兩個點放在一起講,首先要明白A卡和N卡是什麼一回事兒。A卡原來是ATI後來被AMD收購,N卡叫英偉達。兩間都是圖形芯片的公司,也是競爭關係。A卡的架構跟N卡在很早以前是完全不一樣的,但是在DX9到DX10時代結束了管線時代,GPU統一渲染架構革命。 在幾年前費米Fermi架構GTX400 GTX500時代N卡的功耗發熱量要遠遠大於A卡的,直到GTX900 麥克維斯時代N卡才降低了發熱量以功耗。所以不能僅用A卡N卡這種大分類來區分顯卡發熱功耗,要看具體型號。

A卡和N卡都是圖形芯片的老大,可以這麼說他們家有專業圖形卡也有即時渲染卡(遊戲卡),不存在什麼N卡適合遊戲A卡適合工作之分,但兩者確實有區別。A卡的水平還未達到英偉達的程度,所以只能以低價格來競爭市場份額。因為架構因素,A卡目前還無法很好控制功耗發熱等問題,而且還有幀生成延遲不穩定,驅動穩定性等問題。A卡R9 370X 售價1199 N卡GTX950售價1399,兩張卡性能基本持平。這個問題就好似你選三星還是蘋果? 我沒辦法給你答案。

A卡的最新紅色驅動也出來了,集成大部分型號顯卡,一鍵式安裝。但是驅動程式方面還是英偉達更完善一些。

3. 高頻率內存很貴,性能很好/ DDR4內存很貴,性能很好

高頻率內存有需要的情況下再購買,DDR4內存是以後的趨勢。

影視後期製作,CAD等圖形處理就非常需要高頻內存。雙通道的整體性能要大於單條的,至於單條內存,只不過是為了擴展更大內存而準備的。

4. 配個低端獨顯很合適,看電影不配獨顯會很卡

現在核心集成顯卡性能已經超越610這種顯卡了,但是顯卡的作用不僅僅是處理圖形,它還可以用大顯存支持多屏輸出,需求多個屏幕的人就需要低端顯卡,例如炒股。

5.超頻i5性價比很高。E3是I7性能,I5價格

在某些時候,i5的性價比確實更高。很多遊戲不支持多線程,帶K的i5超頻後性能要超過E3和默頻i7的表現,E3和i7並不是為遊戲準備的,i5才是。

i3 - i5 - i7 以及 E3 都是同樣架構的CPU,其區別在於 i3雙核四線程,i5四核四線程,E3和i7沒有區別 四核八線程。在遊戲不支持多線程的情況下E3和i5以及i7是同水平的(i7的默認頻率高一點)。 他們的區別在計算能力,圖形渲染,編譯包括網絡直播等方面體現。

6. 好cpu必須配好顯卡。

好CPU不一定要配好顯卡,但好顯卡一定要配好CPU。

7. 非旗艦卡組雙卡交火/SLI性價比很高、

顯卡交火性能幾乎翻倍,遊戲方面要看支不支持。

再算上要配置高功率電源,所以說顯卡交火依然是高端玩家的選擇

8.這裡講講固態硬盤

我看到這幾年網上推薦配置的動不動就是上固態,固態好,速度快。

SSD已經被神化了,在大多數人實際使用情況下,固態硬盤只不過開機快了幾秒,遊戲地圖載入快了幾秒。要知道系統開機以後會將內核載入內存,而遊戲方面則僅僅是讀取地圖文件。仔細想想就為了這幾秒多花了幾百大洋值得麼?拿個可憐巴巴的120G固態硬盤裝系統,再用機械硬盤裝其他文件程序,當你讀取機械硬盤的時候速度依然是慢,系統也已經載入內存。這個時候SSD相當於沒有作用。

SSD的作用在於大文件處理,因為其速度快,沒有像機械硬盤那樣的尋道時間。應用在視頻剪輯這樣的專業領域,並且他們都是用大容量SSD來當做整個盤。SSD也有非常顯著的缺點:1.壽命,2.安全性。SSD的數據一旦丟失是無法找回的。 所以目前服務器的儲存介質依然是機械硬盤為主流。

9. CPU要散片還是原盒?

散片不等於假貨,它其實就相當於水貨手機一樣,通過非法途徑搞來的在其他區域銷售的。

大部分人買到的“原盒” 其實只是商家用盒子包起來罷了,市場上真正的保三年原盒未拆非常少。

還有馬來西亞包裝的,或大陸包裝,以及拆機的。。。CPU市場的水比較深我這裡就不多說。

但我這裡奉勸一句:不要以為CPU沒有假貨就可以去淘寶隨便買,有些CPU內部有問題,會導致藍屏等等情況。

10.用SSD組陣列

千萬不要幹這事兒。

11.機箱電源不重要嗎?

機箱相當於軀體,機箱不好會導致很大的穩定安全問題:散熱,主板變形,硬盤損壞,灰塵,進水,金屬氧化等等問題。

選購機箱重要的地方:千萬不要看花哨的功能,就比如背部理線,後期維護起來非常麻煩!!

如果摸過戴爾原裝機箱的人就知道什麼叫做好機箱,板材,精準規格,保護性(防塵防水防小偷)。才是最需要的,什麼LED燈,機箱風扇,側透只不過是一幫喜歡折騰的人才買的。

電源比起機箱來講更為重要,電源怎麼選擇網上有很多攻略可以去看看。這裡就不多講了,那些一上來就推薦臺達海韻的就不要看了。

從職業玩家角度看,DIY 裝機有哪些誤區?

不要相信“好而不貴,真的實惠”,要永遠堅信“一分錢一分貨”。

DIY時經常會被忽悠“超頻後媲美i7/5/3”,實際上你壓根不會做吧?同時超頻是以犧牲“穩定”為前提的,這顯然不適合大多數初學者←除非你自己動手做。

DIY最大忽悠就是“盲目性價比”,總是被裝機商忽悠“和大品牌一樣的芯片、但價格很便宜哦”,這是錯誤的。就好比“和王思聰一樣的性別、但價格很便宜哦”這樣比喻一樣,一分錢一分貨,貴與不貴,取決於設計,而不是芯片。

從職業玩家角度看,DIY 裝機有哪些誤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