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辭就辭」的95後們湧入職場,HR們準備好了嗎?

最後一批90後已全部成年,隨著畢業季的到來,越來越多的95後將會湧入職場,成為職場的新興力量。

70後、80後、90後……每一代人成長起來時都會被打上標籤,95後們也不例外。“任性” “自我” “個性” “難管” “獨立” “二次元”.......成長在互聯網時代的95後們無論個體有什麼樣的性格特點,從整個群體來說,“個性”是他們給外界的普遍印象。

最近下圖相當火爆,引發了大家的熱烈討論:

“說辭就辭”的95後們湧入職場,HR們準備好了嗎?

一罵就立刻辭職?當前職場上最年輕的一代——95後,他們真的是這樣的嗎?

我們先來看幾組數據:

麥可思研究院最近發佈的“2018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就業藍皮書)”中顯示,2017屆大學畢業生畢業半年內離職率為33%,與2016屆(34%)基本持平。

如果我們將時間軸拉得縱深一些,會發現職場人第一份工作的平均在職時間,無可挽回地呈現出隨代際顯著遞減的趨勢:

領英於近期發佈了“第一份工作趨勢洞察”。70後的第一份工作平均超過4年才換,80後則是3年半,而90後驟減到19個月,95後更是僅僅在職7個月就選擇了辭職。

“說辭就辭”的95後們湧入職場,HR們準備好了嗎?

是什麼促使95後們“說辭就辭”呢?

案例:JD描述不實

上午入職,下午離職

(案例By曲溼溼)

這是一個非常真實的故事,故事的主人翁是我的一個遠房表妹(但平常我都直接稱呼“妹妹”)——96年出生,應屆畢業生。

我眼中的妹妹很“任性”,拒絕家裡人想讓她考公務員考編制的建議,也拒絕了家裡人幫她安排的工作,一心只想找一份她自己喜歡的工作。投了不少簡歷,面了不少公司,終於在前不久成功入職一家媒體公司,職位是新媒體運營。

萬萬沒想到,“任性”的妹妹再次刷新了我的三觀。

“姐,我辭職了。”

“你不是上午才入職的嗎?怎麼就辭職了???”

妹妹花了2個小時來跟我講述了她這份不到8小時的工作,解釋了自己為什麼選擇離職。

首先,入職前說好是做新媒體運營,入職後才發現這個所謂的新媒體運營是最主要還是做銷售。

妹妹吐槽道:“我最討厭銷售了!如果不是新媒體運營,是新媒體銷售,我怎麼可能會投簡歷?”

就這樣,因為工作內容的關係,妹妹上午才入職,下午就離職了。

我問她:“你為什麼不再呆幾天?最少也應該呆一個月。”

“心裡已經不舒服裡,多呆一秒種,我都會異常難受,覺得非常委屈自己。本來就不合適,我為什麼要委屈自己?”

講道理,這其實是用人單位的不對,職位描述錯誤,責任並不在我的妹妹身上。可是這種用人單位的霸道做法,在我們這一代職場老油條看來,這真的太正常不過的事,忍一忍,就過去了。

95後秒辭的人很多,辭職的原因也形形色色,各具特色:

“我要像風一樣自由”,95後江西女孩辭職了。

“食堂飯菜不好吃”,95後的小男生辭職了。

95後實習生嫌公司電腦太爛 ,炒了CEO走人。

“飯菜不好吃” “離家太遠” “公司女性太多” “電腦太破” “公司附近吃的太少”……在不少HR和老闆的眼裡,95後是最“難管”的一代人,他們往往會因為各種這樣那樣的小事而辭職。

因而,穩定性差、離職率高、難管和自我,就成了不少95後的職場標籤。

為“什麼”而工作?

興趣愛好優先

其實換工作的想法,中年人時刻都有,只不過年輕人最敢做,試錯了大不了重來。

知乎上,一位兩年換了5份工作的年輕人擔心地問,自身是不是存在問題。右側的關聯問題裡,一位28歲的青年懷疑:“我畢業6年還沒換工作,是不是不求上進?”

相對來說,如果按年齡劃分,35歲以上的員工是最穩定的人群。30歲以下的年輕人,機會成本不高,換工作的風險不大。而35歲以上的人,風險要相對大得多。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副院長李家華認為,工作並沒有變得更難,年輕人能力也不比老一代差,只是年輕人的父輩會為了養家餬口忍受工作,而這代年輕人更看重感覺和興趣,他們沒有太多顧慮,有條件勇敢地辭職。

58集團曾聯合騰訊發佈了 《2017-2018年度中基層求職者行為特徵研究》,該報告顯示, “興趣愛好”已成為95後求職考慮的主要因素之一。

在“任性”95後的眼中:穩定、前途早已經不是他們選擇工作的首要因素,興趣愛好才是重中之重。不管是生活,還是工作,他們都不願意將就。

走近95後

衣食無憂的底氣

脈脈數據研究院的職業數據報告白皮書(秋刊)對352 574名95後職業行為進行了大數據分析,並對其中部分95後員工和用人企業進行了訪談。綜合大數據分析、調查和訪談,脈脈數據將95後定義為中國的“圈一代”。

“圈”有兩方面的意味:

一方面,圈代表@,95後是從一出生就成長在中國互聯網興起的年代,伴隨著中國互聯網的蓬勃發展成長起來,知識和內容獲取的便捷程度超越了以往的任何時代,不出門便知天下事。

另一方面,圈代表Circle,這是被圈養的一代,社交網絡和APP史無前例地發達,然而人與人的親密度和信任度,卻越發疏離,呈斷崖式下墜。同時,圈代表圈層,95後是興趣圈層極度分化的一代,圈層之間的隔離度要遠遠大於重合度。

他們是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原住民,也是被圈養的一代。

他們才走出社會,不像70、80每天都在負重前行,不用考慮養家,不用擔心孩子的教育,不用操心父母的養老。

他們的人生才剛開始,更不用擔心30歲就發現自己提前衰老的“中年窘境”。

沒有家庭負擔,沒有尷尬的年齡,有額外的收入,這樣的95後,有資本任性,有資本秒辭,有資本選擇。

工作天天加班,又沒有加班費,幹嘛不辭職?

一年到頭工資不上漲,幹嘛不辭職?

一個人身兼數職,工資又沒漲,幹嘛不辭職?

老闆太毒舌,天天問候家裡人,幹嘛不辭職?

明升暗降,故意扣工資,幹嘛不辭職?

當公司的做法和價值觀與95後不同的時候,他們不會忍受,只會立馬離開。

相比於薪資、福利等物質待遇,95後更重視對情緒釋放、自我表達、精神自由的追求。

公司不符合我的追求,我覺得繼續呆在公司沒價值,即不想浪費公司的時間,也不想浪費我的時間,秒辭是我最好的選擇。

或許,這就是絕大多數秒辭95後內心最大的想法。

留住95後

別畫大餅

職場在變,年輕人則在變化中求發展。

年輕人帶來的第一個改變,是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並非就要一輩子幹到底。調查顯示,62%的2017級應屆畢業生,認定自己需要“先就業,再擇業”。

2017年《第一財經週刊》曾經對畢業生做了一項調查,認同“剛開始的幾份工作都是嘗試,可以幫助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選項的比例,達到52.1%。

今天你會發現,第一份工作的專業對口比例呈現出隨代際遞減的趨勢,70後當年的專業對口比例超過40%,而95後則銳減到28.8%。

“說辭就辭”的95後們湧入職場,HR們準備好了嗎?

時代在不斷的更替,新事物在不斷的崛起,如果還用原來的觀點和方法去對待剛剛走進社會的95後,秒辭的現象就會越來越多。

畢竟,常年混跡網絡的95後又不是傻子。

他們在互聯網裡見了太多的故事,也在互聯網裡學到了太多的技能,更在互聯網裡明白了太多的套路:

“說辭就辭”的95後們湧入職場,HR們準備好了嗎?

現在的不少老闆喜歡在員工群裡發雞湯文,更喜歡對員工說:“好好幹,等你完成了任務,我就給你加工資。”然而,等員工完成了任務,就以“公司還在發展,員工要多為公司考慮為由”,拒絕加工資。

老闆想省錢,公司想省錢是人之常情。可是,不能讓員工一邊餓著肚子,一邊幹活,再能忍受大餅的員工,也無法忍受沒完沒了的大餅。尤其是95後,他們不再相信老闆畫的大餅,也不相信不符合實際,遠在天邊的福利,他們,只關注眼前和當下,更現實更理性。

付出了,就要有對應的回報,這是95後對工作最基本的一個要求。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特點,當然,並不是每個95後都會“說辭就辭”,但隨著越來越年輕的一代湧入職場,“95後”這一代的變化是HR在招聘和人才選留過程中需要重視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