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招生時歧視亞裔哈佛成被告,如何提升亞裔的名校錄取率?

作者簡介:語樹,家有倆寶的80後媽媽,愛烹飪、愛旅遊。學到研究生才發現,最大的興趣是做全職太太。曾在高校任教,目前一家四口旅居美國。

最近,美國私立名校在招生時對亞裔學生採取歧視性做法的事情,又成為熱門話題。原來,在美國華人學生想上好的私立大學,光有SAT的高分,豐富的社會實踐可不一定夠!

數據顯示,在名校申請中,錄取比例最低的就是亞裔學生,同等條件下,亞裔錄取率比白人低67%,更不要提其他族裔了。哈佛大學就因為招生時對亞裔學生的不公正待遇,而成了被告。

哈佛為什麼成為被告?

今年10月,關於美國哈佛大學的招生歧視案將在波士頓開庭。事件的起因是一個學生公平錄取的組織發起了對哈佛大學的訴訟,因為有證據顯示,在處理亞裔學生申請時,為了降低他們的錄取率,學校採取了歧視性的措施。

因招生時歧視亞裔哈佛成被告,如何提升亞裔的名校錄取率?

一些亞裔組織紛紛發聲,指責亞裔學生面臨的不公正待遇,為獲得平等機會而抗爭。可與哈佛有著類似情況的其他常春藤聯盟成員及大學,卻接連跳出來支持哈佛。其中普林斯頓等大學也曾涉嫌種族歧視而被告上法庭。

這些學校聲稱,禁止按照種族招生,將是“對大學學術自由的極大侵犯。”我雖不是學者,卻也忍不住好奇,學術自由為什麼要和種族相聯繫,難道追求公平就是侵犯“自由”?名校們的邏輯真是讓人費解啊!

名校招生“潛規則”

根據《紐約時報》的報道,“2014年至2019年,每年約有50到60名‘Z名單’上的學生被哈佛錄取,只要他們推遲一年入學。而這些學生並不符合入學要求,被錄取是因為身為哈佛校友的子女。”

除了優先錄取校友子女,還有一類學生也能獲得特殊優待,那就是家財萬貫且願意給學校捐錢的。

譬如當年的小布什,連自己都承認是個三流的學生。若不是投了個好胎,父輩是耶魯的校友,爺爺又一擲千金,捐了一棟樓出去,靠自己的成績,恐怕這輩子也沒有上耶魯的機會。還有特朗普的女婿,本人成績平平,父親也不是校友,卻在捐出了250萬美金後,成功拿到了哈佛的入場券。

因招生時歧視亞裔哈佛成被告,如何提升亞裔的名校錄取率?

很多人都認為這種“出身照顧”有悖公平招錄的原則,這種想法在名校的招生人員聽起來可能該“呵呵”了。對於哈佛這類學校來說,他們在招生時考慮的可不是保證最大程度的公平,他們的目的是儘可能的為學校獲得更多的資源,這包括了社會和經濟上的資源。

先來看看社會資源,很多名校都曾經因“偏好權貴子女”而被詬病。比如前美國副總統戈爾的兒子,不僅成績平平,而且還有酒駕和吸食大麻的劣跡。這樣的學生居然也被哈佛錄取,據說是因為戈爾“曾為該校做了很多工作。”

這樣的事情在名校的錄取中屢見不鮮,原因不外乎這些權貴子女背後的巨大社會資源。如果權貴的孩子能在本校就讀,那麼他的家庭將會與學校有著更為密切的關係,會更願意為學校提供幫助,甚至擔任學校的職務,比如剛剛提到的戈爾,就在哈佛擔任學監的工作。

再看看大學看重的經濟資源,對於哈佛,耶魯這樣的私立大學,能從政府拿到的資助微乎其微。想要維持大學的正常運轉,甚至發展壯大,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那麼錢從何處而來呢?學費+捐款。而相較於捐款,學費的收入又算得上是九牛一毛。哈佛,耶魯、斯坦福,這些學校每年收到的捐款都是以百億美元計算的。

別看收到的錢不少,可花錢的地方也很多。除了學校一般運轉所需的資金,這些捐款還要用於學術科研及對成績頂尖但家庭貧困的學生提供補助。

因為需要花錢的地方太多,捐款對於這些名校來說實在是太過重要。沒有這龐大的捐款,這些頂級名校便無法實現自我發展,更無法保證自己的學術和社會地位長盛不衰。

想想看,如果你是校長,你能拒絕這樣的機會嗎?一個土豪拍出幾百萬美金,讓你收下他的兒子。而你可以用這筆錢,修更好的教學樓,僱傭出色的學者教授,建立最先進的實驗室,然後做出科技成果,既保證了大學的學術地位又服務了社會。

然後大學的名氣吸引更多的人才和優秀的學生,學生們功成名就後又以捐款的形式再次反哺母校,如此良性循環,何愁大學不興盛。這筆賬,正常人都會算。

哈佛為什麼不願意錄取亞裔?

知道了捐款對大學如此重要,我們再來看看來自於亞裔的捐款數量。數據顯示,亞裔捐款額僅佔白人捐款的1/10。而從哈佛畢業生活美國的亞裔,捐款率就更低了,因為近幾年的大筆款項是像潘總一樣的大陸富豪們捐出的。

因招生時歧視亞裔哈佛成被告,如何提升亞裔的名校錄取率?

記得潘總兩口子前兩年給哈佛的1500萬美元捐款,讓國內的噴子們罵了很久,說這兩口子是在給兒子買門票。可事實上,這是在幫所有的華人學生鋪路,更不要說這些錢將專門用於對中國學生的幫扶。

據說在潘總捐款後,隔年的招生中,哈佛華人學生的入學率就有所上升。我們當然無法判定這兩者之間有必然的聯繫,但可以肯定的是,一毛不拔是絕對不會對提高華人入學率有所幫助的。

華人捐款佔比小,一方面可能是我們大多數人確實還不夠富餘,另一方面就是我們沒有這樣的習慣了。

我先生所在的實驗室經常會接待一些民間參觀者,這些美國人看起來沒什麼特別之處,可卻是實驗室資金的重要來源之一。前一段時間,一個農場主去參觀了幾個小時。當天就拍板,幾百萬美金眼都不眨的捐了出來。

我是個沒有幾百萬美金的窮人,可摸著良心說,就算有這麼多錢,我可能也不會想到找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大學實驗室捐出去。說不定早就開始忙著買房、旅遊加享受了。

所以,想真正改變華人學生在招生時面臨的不利地位,單靠指責大學是行不通的。在美國的華人們應該順應美國社會的遊戲規則,提高政治參與度,不要只關上門過自己的日子,指望別人替自己爭取權益,坐享其成。

該捐錢不要捨不得,該投入精力和時間時不要漠不關心,該發聲的時候也不要膽怯。改變,需要時間,也需要每一個華人的參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