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自題》詩你讀過嗎?看白樂天如何由兼濟天下到獨善其身

白居易的《自題》詩你讀過嗎?看白樂天如何由兼濟天下到獨善其身​​​


說到白居易,往往會在想到長恨歌,琵琶行等等這些耳熟能詳的詩歌的同時,亦會好奇這位白樂天究竟是不是一位白髮的小年輕。因為,有傳書記載他因刻苦讀書把頭髮都給讀白了嘛。

都知道白居易是現實主義者,是唐代著名的現實主義詩人。但是,他最典型的卻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那種孟子精神。

兼濟天下,獨善其身。

觀白居易一生的作品及所倡導的新樂府詩運動,大都體現了現實主義精神以及展現他“達則兼濟天下”之意。

下面,我們來欣賞白居易的幾首自題詩。也簡單的說說白樂天是如何由“兼濟天下”漸漸轉為“獨善其身”。


白居易的《自題》詩你讀過嗎?看白樂天如何由兼濟天下到獨善其身


《松齋自題》

非老亦非少,年過三紀餘。

非賤亦非貴,朝登一命初。

才小分易足,心寬體長舒。

充腸皆美食,容膝即安居。

夜直入君門,晚歸臥吾廬。

形骸委順動,方寸付空虛。

持此將過日,自然多晏如。

昏昏復默默,非智亦非愚。


這首

《松齋自題》,作於白居易三十歲左右任翰林學士時。

第一句,這裡表明了白居易當時的年紀。

“非老亦非少”人非老時又非少時,那自然是指中青年之時了。

“年過三紀餘”意思是說他此時已經過了三十多了。

餘yú,同“餘”。

第二句,非賤亦非貴,朝登一命初。

意思是白居易說他所任的翰林學士的官職,雖然不低但也不高,不大不小的官。

翰林學士,是唐代官制的一個重要特點。用現在通俗的話來說,就是最高領導人的機要秘書。在唐代,翰林學士是有機會升職中書舍人,由此進階宰相的。

而“朝登一命初”可解之為白居易現在身居通往宰相之路的最下品的翰林學士。既有它日登堂入相之意,又有需待時運之隱慨。

一命,是古官職分類,三命中的下品。

第三句,才小分易足,心寬體長舒。

由這裡起,就有白居易的那種慵懶的意味了。由句意來說,是白居易自謙說他才小,但能夠擔任翰林學士這樣重要的官職,他也很滿足了。

於是,心寬體長舒這種慵懶又是不知進取的意味油然而生,這樣的一個“自得自樂”的白居易能讓人想到是寫出“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的白樂天乎。

同時,也隱含若由翰林升至宰相之路的漫長,需積極向上,放平心態的深刻意味。

第四句,充腸皆美食,容膝即安居。

這一句,不僅是白居易滿足現在這種生活之外,亦是他對於政治上能夠有所發揮感到滿意的雙重意味。

人開心滿足的時候,在為志趣奮鬥的時候,總會飢腸轆轆,什麼東西都好吃,睡在哪都香,心有追求嘛。

第五句,夜直入君門,晚歸臥吾廬。

這裡,是白居易日常生活的寫照。作為翰林學士,是會經常被皇帝在晚間召去,起草詔書,查缺補漏的。

第六句,形骸委順動,方寸付空虛。

這裡承接“夜入”與“晚歸”。簡單的理解為加班嘛,自然會很累,累而形骸放浪,只管怎麼躺著舒服,就怎麼挪動身軀。

方寸付空虛,片刻的失神,讓白居易忽然心裡方寸之間感覺空落落的。簡單的說就是躺在床上或椅子上發呆。也有隱含的不辜負時光,不讓時光虛度之意。

第七句,持此將過日,自然多晏如。

白居易想,若是這樣的躺床靠椅的日子如此這般的長久的持續下去,那麼人生自然是一片安然自怡的。

這,既是他對於生活的追求,亦是對政治理想上的追求。

我們知道,安史之亂讓大唐開始走下坡路,直到唐憲宗李純即位後,他勵精圖治,重用賢良,改革弊政,勤勉政事,力圖中興,在削藩上的取得巨大成果,重振大唐中央政府的威望,史稱“元和中興”。

而白居易最重要的日子正是生活在此期間,自然對政治上的理想是有期盼的,也是在這段時間,由他而起倡導了“新樂府運動”,革新樂府詩歌體系。

第八句,昏昏復默默,非智亦非愚。

白居易末尾這句,最有意思。結合他之前所思所想,那就是人生難得清閒,難得糊塗,一種似想偷懶,不想去上班的心態。

莞爾一笑的同時,又不禁讓人疑惑是生活上的難得糊塗,還是政治上的難得糊塗,亦或是人生上的難得糊塗。

難得糊塗,也恰好的與“兼濟天下,獨善其身”這種心理意境相符合。

綜合這首《松齋自題》,不難看出白居易在唐憲宗“元和中興”這段時間裡,他的這種現實形態的心理,兼濟與獨善同時存在。因政治之風相對清明的原因,他“達則兼濟天下”的心理佔據了上風,既是滿足於生活,又是對於大唐元和中興的期盼。


白居易的《自題》詩你讀過嗎?看白樂天如何由兼濟天下到獨善其身

《自題》其一

老宜官冷靜,貧賴俸優饒。

熱月無堆案,寒天不趁朝。

傍看應寂寞,自覺甚逍遙。

徒對盈樽酒,兼無愁可銷。


這首《自題》其一,是白居易被貶謫江州時所做。而江州,正是白居易由“兼濟天下”轉換為“獨善其身”的人生起點。

正如難得糊塗,雖還有兼濟天下之心,卻也漸漸的謹言慎行,變得保守起來。

讓白居易被貶謫江州,而後產生這種“獨善其身”思想的原因,是由於武元衡一案。

武元衡與白居易是好友。當然,兩人之間也因唐代才女薛濤之故有過一段風流趣事。

拋卻白居易與武元衡這朋友因素,武元衡則是唐憲宗元和時期的風雲人物,被喻為“鐵血宰相”,元和中興的最重要大臣。

然則,在唐憲宗元和十年(公元815年)這一年,身為宰相的武元衡卻被人當街刺殺身亡。白居易上疏追查刺殺武元衡的真兇,卻被以越職言事,又以其母因賞花墜井去逝,而他卻著有“賞花”及“墜井”之詩為由,遭人構陷,被謫江州。

而武元衡之事,就這般的不了了之。或許,白居易正是看到了這世道的真正昏暗後,從而作出了這人生轉折的改變吧。


而白居易在江州時產生的“獨善其身”思想,在這首《自題》詩裡可觀一二。

第一句,老宜官冷靜,貧賴俸優饒。

這裡,是說白居易因被貶謫江州司馬,司馬之官小而清閒。至於為什麼不貧困潦倒,全憑俸祿夠豐厚。

宜官,是被貶官之意。而古代官員俸祿是很高的,這點以宋朝時最為鼎盛。

第二句,熱月無堆案,寒天不趁朝。

這一句,是白居易對於所任官職的感慨,夏日三伏天沒有多少文案,冬日寒天可以待在屋中不去上班,一幅清閒百無聊賴之感。

第三句,傍看應寂寞,自覺甚逍遙。

這裡,可看出白居易在江州時的一種心態。依傍在闌干或椅子上,看著黃昏日落,本應該是寂寞之感。然而,他卻覺得這樣的日子甚是逍遙自在。

傍,在這裡既有依傍之意,也有寫黃昏之景的意蘊。

第四句,徒對盈樽酒,兼無愁可銷。

末尾這句表述了白居易的那種空靜意味,本欲喝酒來解心中憂愁,卻恍然發現,無愁可銷,喝酒卻反而無味的那般寂寥。既空且寞。

結合全詩,會發現白居易在江州這段時間的閒來百無聊賴,喜歡這種生活的同時,又隱含了對這種生活的無奈寂寞。欲空而不空。

熱月堆案,寒天趁朝,這種日子他亦心存希望的。而應寂寞與甚逍遙,也是心中隱藏的惆悵與現在這悠閒生活的自我反問。

淡淡的“兼濟天下”之心,濃濃的“獨善其身”之韻。可以看出,白居易的思想及生活已經漸漸的開始轉變。


白居易的《自題》詩你讀過嗎?看白樂天如何由兼濟天下到獨善其身

《自題》其二

功名宿昔人多許,寵辱斯須自不知。

一旦失恩先左降,三年隨例未量移。

馬頭覓角生何日,石火敲光住幾時。

前事是身俱若此,空門不去欲何之。


這首《自題》其二,應是白居易人在江州,還未收到被調往忠州調令時所做。

三年隨例未量移,這裡便點名了白居易此時已然被貶謫江州三年之久。在這一年,終於在朋友崔群的幫助下,白居易被調任忠州刺史。

第一句,功名宿昔人多許,寵辱斯須自不知。

這裡,可以當做是在告誡人們之語。意思是,許多人們都希望自己在片刻之內獲取功名,卻不知道功名利祿之間,受寵亦或受辱也是在短時間內發生的。

同時,也是白居易對於他對於這昏暗政治場上的一種感慨。由皇帝秘書官翰林學士,因秉公禁言,卻遭構陷,一朝間起起落落。一種,榮辱當不驚的感悟。

告誡人們,莫要只注意好的方面,忽視了壞的環節,直到不好之事來臨,才自知。做人,當榮辱不驚。

①.宿昔:旦夕之間之意,形容時間短。②.斯須:片刻工夫,一會兒之意。

第二句,一旦失恩先左降,三年隨例未量移。

此處,承接“寵辱斯須”。白居易用他的事實告誡他人,也是對自己的政治上的慨悟,有些埋怨,蹉跎意味。

你看,一不小心得罪了皇帝,失去了恩寵,就被降職至江州。如今三年過去了,依然還在江州司馬這個位置上蹉跎歲月,不曾移動。

左降,應是來源於元稹的《聞樂天左降司馬》,在白居易被貶謫時,元稹於書信中有“垂死病中驚坐起,暗風吹雨入寒窗”之語,可見兩人友誼。

第三句,馬頭覓角生何日,石火敲光住幾時。

白居易的這一句,需結合這段時間他經常于山中僧人學習佛法的背景來理解。

馬頭覓角,與佛經裡的“離世覓菩提,猶如尋兔角 ”有相同意思。我們都知道,馬兒是不可能生角的,當然要把傳說的獨角獸扯進來,亦無言以對。

佛法真意在於改變社會和人生,而覺悟的真意更在於讓人生活快樂且明義。

而“馬頭覓角”,喻意尋找與世俗生活毫無關係的覺悟,如同在馬的頭上找犄角那般不切實際。

石火敲光,與佛語“電光火石”有相同的意思。佛宗悟道里,“電光火石”常形容世間萬物生死變幻,而人忽然因某種原因,有所頓悟。

這一句,若簡單的理解是白居易對於佛法不徹底的領悟,感嘆時光飛逝,卻始終感悟不到佛家的那空寂之意。

馬頭覓角與石火敲光,也正對應了末尾的“空門不去”的這種迷惘疑惑。想做到真正的“獨善其身”,卻還是心存談談的“濟天下”之意。

第四句,前事是身俱若此,空門不去欲何之。

這一句,是白居易對於“兼濟天下”與“獨善其身”的心理矛盾。因“前事”,進言被貶謫,如今才來到這裡,經過這麼些年的感悟,始終不得入空門悟道而去的那種真意。既然空門不得入,那麼當如何呢?

人生的這種矛盾反思,讓白居易原先“兼濟天下”的心,在這江州的幾年裡,變得淡薄。過往經歷,昏暗世道及官場從而讓他選擇了“獨善其身”。能不發言就不發言,難得糊塗。

或許,也正是因為他的這種集孟儒與老莊,以及佛性解脫,三家於一的逍遙與慢熱式的生活思想,才能讓他安然的得享晚年吧。


白居易的《自題》詩你讀過嗎?看白樂天如何由兼濟天下到獨善其身

《閒居自題》

門前有流水,牆上多高樹。

竹徑繞荷池,縈迴百餘步。

波閒戲魚鱉,風靜下鷗鷺。

寂無城市喧,渺有江湖趣。

吾廬在其上,偃臥朝復暮。

洛下安一居,山中亦慵去。

時逢過客愛,問是誰家住。

此是白家翁,閉門終老處。


這首《閒居自題》,乃晚年白居易歸居洛陽時所作。詩中之意一目瞭然,好一幅香山居士怡然自得的樂天生活。

比之於李白,杜甫等等這些詩仙詩聖。白居易的生活可是遠超前人,比之同時代及後來柳永,陸游等人來說那是好得很多的了,甚至晚年的蘇東坡也常拿自己與白樂天自比。

白居易晚年的生活,得益於他尊崇的“窮則獨善其身”的人生哲學,以及他“閒適”生活的理念。

不爭才是最大的爭,才能更微妙的兼濟天下。

全詩意蘊一目瞭然,前三句述說晚年他在洛陽歸居之地的景色,中間三句是說他對於這種在洛陽靜怡安然的生活的滿足,最後兩句是再答行人,路人問時。同時也是白居易對於這種生活的肯定安逸。

名義上的借他人之手,來表達自己這種“獨善其身”的生活的豔羨。用通俗的話說,就是自賣自誇之意,一種小老頭式的調皮又語氣談然得讓人心生羨慕。

白居易,雖曾被貶謫江州,卻也讓他思想上轉變為“獨善其身”,以修身養性為主。也因此,因禍得福,安然享受晚年。

此是白家翁,閉門終老處。也無怪乎在起初對白居易有所微詞的蘇軾,在被貶謫黃州轉變為蘇東坡後,常常拿自己與白居易的生活來自比,豪邁而欣羨乎。

讀完白居易的《閒居自題》,能否讓人不羨慕乎?


白居易的《自題》詩你讀過嗎?看白樂天如何由兼濟天下到獨善其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