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杜甫《麗人行》上巳日盛況,簡述三月三,上巳節及中國華服日。

讀杜甫《麗人行》上巳日盛況,簡述三月三,上巳節及中國華服日。

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態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繡羅衣裳照暮春,蹙〖cù〗金孔雀銀麒麟。頭上何所有?翠微盍〖hé〗葉垂鬢唇。背後何所見?珠壓腰衱〖jié〗穩稱身。就中雲幕椒房親,賜名大國虢〖guó〗與秦。紫駝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盤行素鱗。犀箸厭飫〖yù〗久未下,鸞刀縷切空紛綸。黃門飛鞚〖kòng〗不動塵,御廚絡繹送八珍。簫鼓哀吟感鬼神,賓從雜遝〖tà〗實要津,後來鞍馬何逡〖qūn〗巡,當軒下馬入錦茵。楊花雪落覆白蘋,青鳥飛去銜紅巾。炙手可熱勢絕倫,慎莫近前丞相嗔!
①.鞚〖kòng〗:古時帶嚼子的馬籠頭,也借指馬。②.遝〖tà〗:通“沓”。眾多;重疊。③.飫〖yù〗:飽食。飫肥鮮者。古代家宴私名。④.衱〖jié〗:古時交疊於胸前的衣領。衣後襟。

詩聖杜甫的這首《麗人行》,描寫的是古代大唐唐玄宗時期,三月三,上巳〖sì〗節的盛況。

三月三日,陽春時節,天空晴朗。大唐的文人士子,美人佳麗,相邀到長安城南,曲江河畔,遊玩踏青。

此詩,是杜甫名為描述三月三日上巳節的盛況,實為諷刺唐玄宗後期寵臣楊國忠及寵妃楊貴妃兄妹一家驕奢淫逸,作威作福之事。以景暗諷世態,卻又無一處詩句含有譏諷之語。

這便是詩聖杜甫,我就是在諷刺你,又不是在諷刺你。不信你自己看啊!

詩中先描述讚美了楊貴妃及虢國夫人幾姐妹間姿態自然之美。神色文靜,肌膚豐潤,胖瘦適度。身著綾羅花裳,金絲銀繡。頭戴翠玉珠釵,腰懸珠光寶玉。

緊接著的,描繪了一場上巳節宴飲的盛況。翡翠紫駝峰,水晶鮮白魚。宦官騎馬飛馳不敢揚起灰塵,御廚與侍女們絡繹不絕的往來,送上美味佳餚。幾位貴人捏著犀牛角筷,卻遲遲不動筷,仿若這美味佳餚早已經膩味了一般,讓人不由覺著御廚們白忙活了一場。笙簫鼓樂,纏綿婉轉。滿棚賓客,皆是達官貴人。如此熱鬧之情形,當真是,虢國門前鬧如市。

後來鞍馬何逡巡,當軒下馬入錦茵。

誰來了呢?當然是我們的大唐宰相楊國忠了。只見這位宰相大人在馬上顧盼自得,意氣驕恣,直到軒門之下,才下馬由紅錦地毯走入帳中。

楊花雪落覆白蘋,青鳥飛去銜紅巾。

杜甫接著又用曲江江邊楊花落、青鳥飛的秀麗景色,巧妙的運用了北魏胡太后與大臣楊華的故事,以及青鳥傳書的典故,來諷刺揭露虢國夫人的無恥荒淫。

炙手可熱勢絕倫,慎莫近前丞相嗔!

最後這兩句,杜甫溫和的勸說觀看的行人們:千萬不要去靠近他們,否則楊丞相發怒了,那後果可是很嚴重的。

這便是詩聖的高明之處了,看似委婉含蓄,實則綿裡藏針,極具幽默的諷刺。

你看,我真的沒有再諷刺你吧?杜甫如是說道。

當然,這只是詩聖杜甫借三月三,上巳節來訴說唐玄宗晚期政治的糜爛,以至於後來發生了安史之亂這般顛覆大唐的危機。

而三月三,上巳節。是中國文化傳統中,一個由來已久的民俗節日。

讀杜甫《麗人行》上巳日盛況,簡述三月三,上巳節及中國華服日。

​在唐代詩人王維的《三月三日曲江侍宴應制》中,就描繪了有關於上巳節的盛況及重視。

萬乘親齋祭,千官喜豫遊。奉迎從上苑,袚禊〖fúxì〗向中流。草樹連容衛,山河對冕旒。畫旗搖浦漵,春服滿汀洲。仙籞〖yù〗龍媒下,神皋鳳蹕留從今億萬歲,天寶紀春秋。

王維的這首應制詩中,描繪了由皇帝帶領,主持祭祀三月三上巳日的隆重場面。

袚禊〖fúxì〗,也就是通俗的三月三。

三月三,是古代中國民俗,每年於春季上巳日在水邊舉行祭禮,洗濯去垢,消除不祥,源自於上古“除惡之祭”。有沐浴、採蘭、嬉遊、踏春、飲酒等活動。本無定日,至三國魏之後,定為農曆三月初三。

相傳,三月三日為黃帝軒轅的誕辰。中原地區自古有著“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的古老說法。

上巳〖sì〗,最早出現於漢朝初年的文獻記載之中。在東漢學者鄭玄所註解的《周禮》之中,就記載著“歲時袚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之類。”的話。

遠在春秋之時,民間就有“袚除畔浴”的習俗風俗流行於世間。據《論語·先進》裡記載,“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yí〗,風乎舞雩,詠而歸。”這裡,便是記述三月三,上巳日的情形。

舞雩〖yú〗:是古代求雨時,伴有樂舞的一種祭祀之法。而用於知時處事,逍遙遊樂的成語“沂水舞雩”就是出自於此。

三月三,上巳節。還是比西方更早近千年的中國式情人節。

在《詩經》國風·鄭風·溱洧〖zhēnwěi〗裡記載著鄭國三月春裡,上巳時節,青年男女們在溱水與洧水河岸邊遊春而對歌,詩歌而定情的故事。

溱與洧,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蕑〖jiān〗兮。女曰“觀乎?”士曰“既且〖cú〗。”“且往觀乎!”洧之外,洵訏〖xúnxū〗且樂。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勺藥。溱與洧,瀏其清矣。士與女,殷其盈兮。女曰“觀乎?”士曰“既且。”“且往觀乎!”洧之外,洵訏且樂。維士與女,伊其將謔,贈之以勺藥。

其實,這種在三月三,上巳節裡對詩歌而定情的方式何嘗不流傳至今呢?在我國西南少數民族地區,這種古老而純樸,對山歌而定情的方式依然流傳。

而這種古老純真的戀愛,是否遠比西方情人節好得多?

三月三,上巳節其實是與九月九,重陽節相互對應著的。

漢朝劉歆的《西京雜記》裡有云:“三月上巳,九月重陽,使女遊戲,就此袚禊登高。”意思是說,上巳節在三月,重陽節在九月。三月春暖花開故而踏青,九月落木蕭蕭故而辭青。

然而,這種古老而純樸,美好而極具意義的民族文化習俗。卻是自宋代存天理,滅人慾的理學盛行之後,封建禮教變得極端森嚴之下,逐漸的在中國文化裡變得式微。

當真是人越活越頑固,老而不死是為賊,遠沒有上古那種民風之豁達。也無怪乎有學者稱,若論漢唐之遺風,當去日本觀之。

所幸,三月三,上巳日,被傳為了“中國華服日”,人們也逐漸意識到這些淵源流長的優秀民俗文化。而廣西壯族自治區,更是把三月三,上巳節定為了廣西省省法定節日。


題外話:什麼時候把三月三定為法定節日呢?放一天假也是好的啊。

其實,最後一句話才是最想說的,說三遍都不夠。


讀杜甫《麗人行》上巳日盛況,簡述三月三,上巳節及中國華服日。


讀杜甫《麗人行》上巳日盛況,簡述三月三,上巳節及中國華服日。

讀杜甫《麗人行》上巳日盛況,簡述三月三,上巳節及中國華服日。


讀杜甫《麗人行》上巳日盛況,簡述三月三,上巳節及中國華服日。

讀杜甫《麗人行》上巳日盛況,簡述三月三,上巳節及中國華服日。

讀杜甫《麗人行》上巳日盛況,簡述三月三,上巳節及中國華服日。

讀杜甫《麗人行》上巳日盛況,簡述三月三,上巳節及中國華服日。

​​


​​​


分享到:


相關文章: